题名

教養方式與學童幸福感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Parenting Style and Students' Well-being

DOI

10.6284/NPUSTHSSR.2014.8(3)5

作者

呂朝賢(Chao-Hsien Leu);呂慧玲(Hui-Ling Leu)

关键词

國小學童 ; 教養方式 ; 幸福感 ;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parenting style ; well-being

期刊名称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8卷3期(2014 / 09 / 30)

页次

79 - 10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目前國小高年級學童教養方式與學童幸福感之現況,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在教養方式與學童幸福感上的差異,並探討家長教養方式對學童幸福感之影響。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嘉義縣某國小高年級393位學童,透過自編問卷收集研究資料後,以描述性統計、主成份分析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檢證研究假設,資料分析主要結果有:一、教養方式雖多所不同,但偏向於「要求」多於「回應」。二、教養方式以「開明權威型」佔最多數,其次為「忽視冷漠型」,「寬鬆放任型」再次之,「專制權威型」最少。三、幸福感量表得分高低次序分別為:「人際和諧」、「生活滿意」、「身心健康」、「自我肯定」。四、人口統計變項(性別、兄弟姐妹數、家庭結構、父母教育程度、父母社經地位)在教養方式與學童幸福感各構面上,存在顯著差異。五、家長採用開明權威教養態度,子女感受到的幸福感最佳。六、教養方式對學童幸福感具有預測力。基於前述分析結果,本研究亦提出若干教育與教養方式建議,期能幫助家長了解發展階段中的孩童心理需求,給予適當的照顧和管教,並作為日後學校輔導、親職教育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current status, correlations and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students' well-being of higher 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s well as to explore how parenting styles impact students' well-being. Purposive sampling was conducted and 393 students were selected from one elementary school in Chia-Yi County. The data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revealed as below: 1. Parenting styl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styles of "demand" are more than "response". 2. Parenting styles can be ranked in descending order as "authoritative", "neglect", "indulgent", and "authoritarian". 3. All dimensions in the "emotional well-being" scale scored in descending order as: "interpersonal harmony", "life satisfaction", "physical-mental health", and "self-confidence". 4. Demographic variables (gender, number of siblings, family structure, parental education, and parental socioeconomic status) scor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ly in both parenting styles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scales. 5. Parents with the parenting style of "Authoritative" have children with the best "emotional well-being". 6. "Parenting styles" can predict "emotional well-being" of children. Seve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suggestions were made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help parents understand their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needs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as well as give them proper care and discipline. Besides, this research also could be a reference for school counselling and parenting educ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鄭清霞、呂朝賢(2013)。國小孩童的福祉衡量指標初探:一群10 歲兒童的主觀經驗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1),131-174。
    連結:
  2. 顏綵思、魏麗敏(2005)。台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9(2),23-48。
    連結:
  3. 教育部(2013)。國小學生數、畢業生數-按性別與學校所在縣市別分。2014年5 月30 日,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gender/102-2.xls
  4. (2012)。小朋友幸福大調查。講義雜誌,10104
  5. Baumrind, D.(1991).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1(1),56-95.
  6. Baumrind, D.(1967).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75(1),43-88.
  7. Baumrind, D.(1966).Effects of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 on Child Behavior.Child Development,37(4),887-907.
  8. Comrey, A.L.,Lee, H.B.(1992).A first course in factor analysis.Hillsdale,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9. Darling, N.,Steinberg, L.(1993).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Psychological bulletin,113(3),487-496.
  10. Mussen, P. H.(ed.),Hetherington, E. M.(Vol. ed.)(1983).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New York:Wiley.
  11. Tabachnick, B. G.,Fidell, L. S.(2007).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Boston:Allyn and Bacon.
  12. 王鍾和(1993)。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13. 何名娟(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14. 余郁雯(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15. 吳月霞(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16. 吳建瑩(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林,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
  17. 呂敏昌(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
  18. 李素菁(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
  19. 林子雯(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20. 林砡琝(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21. 邱富琇(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22.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3. 施建彬(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私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
  24. 孫秀芳(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系。
  25. 高淑芳、陸洛(2001)。父母管教態度與國中生升學考試壓力感受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0,221-250。
  26. 涂金堂(2010)。SPSS 與量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7. 張素媚(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
  28. 張斐雲(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29. 郭怡伶(1995)。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
  30. 郭薀忻(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
  31. 陳之華(2010)。成就每一個孩子:從芬蘭到台北,陳之華的教育觀察筆記。台北:天下雜誌。
  32. 陳惠文(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33. 陳逸玲(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
  34. 陳麗好(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35.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36. 黃迺毓(1995)。台灣地區父母子女教養方式與子女社會化之研究。「兒童生活教育與人格建構」研討會,台北:
  37. 黃資惠(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38. 黃瀗瑱(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39. 黃韞臻、林淑惠(2012)。父母婚姻關係、教養方式、個體休閒滿意度與大學生幸福感之相關探討-以臺中市六所大專院校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6(1),99-122。
  40. 楊瑛慧(2006)。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41. 蔡玉瑟、張妤婷、曾俊峰(2006)。國小舞蹈班資優生的生態環境系統與父母教養方式之關係研究。特殊教育叢書─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9502,115-130。
  42. 鄭雅婷(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43. 盧妍伶(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系。
  44. 蕭瑞美(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45. 謝明華(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46. 謝青儒(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47. 顏秀芳(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陳紅蓮,吳和堂(2022)。高中職學生的父母親情感支持、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中介效果的分析。教育心理學報,53(3),565-585。
  2. 陳憶,陳柯玫(2020)。家庭關係對弱勢青少年主觀幸福感之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4(1),39-58。
  3. 龔茱涵,陳柯玫(2022)。經濟狀況與社會支持對單親父母主觀幸福感之影響:性別差異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52,27-50。
  4. 劉明洲,汪冠宏,王承諺(2019)。探究國小學童教養風格、創客素養和創客學習成效之關係。數位學習科技期刊,11(4),25-49。
  5. 蕭美雯,吳京玲(2022)。家庭資本和重要他人對恆毅力的關係:比較不同母籍國中生。學校行政,138,52-73。
  6. 趙寬倫(2021)。從正念觀點論父母親職壓力下之心理健康。諮商與輔導,424,17-20。
  7. (2015)。少年生活中的風險與幸福感模型建構之研究:以屏東縣國中生為例。靜宜人文社會學報,9(2),205-248。
  8. (2018)。新住民母親的教養態度、親子關係、親職壓力對親職效能之探討-以桃園市公立幼兒園為例。正修通識教育學報,15,87-127。
  9. (2020)。新住民母親管教方式與子女學習成就之關係研究─自我概念之中介效果。中正教育研究,19(2),133-166。
  10. (2023)。不同年齡層國小身心障礙兒童自我表達參與現況之信度探究。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2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