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原住民族DNA檢體採樣保障之法制問題研析

并列篇名

The Procedural Protection in the Indigenous Peoples' DNA Samples Collection

DOI

10.29910/TJIS.200903.0006

作者

李郁強(Yuh-Chuang Lee);趙俊祥(Chun-Shiang Chao)

关键词

原住民族 ; 去氧核醣核酸採樣 ; 基因科技研究 ; 程序保障 ; Indigenous Peoples ; DNA samples collection ; genetic research ; procedural protection

期刊名称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2卷1期(2009 / 03 / 01)

页次

151 - 19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原住民族因具有特定之遺傳多樣性,對基因科技研究具有重大作用與特別貢獻。卻也因成為被研究對象,承擔內外部風險,基本權利受損,對原本就處於弱勢的原住民族而言,實已不容再加以忽視。基因科技研究不同於一般侵入人體之試驗研究,在於尚涉及資訊自主權及資訊隱私權,除須符合機構內人體試驗委員會(IRB)及機構外醫事審議委員會之審查制度與告知後同意等受試者保護原則,更須完整與針對性高的法律規範來加以落實。然而,相關規範與研究倫理卻未關注原住民族的文化傳統特質,更無視於原住民族的族群集體面向,故應思考更全面實際的程序保障與法制架構。故本文試圖探討原住民族DNA檢體採樣之程序,研析相關法制問題,並提出修法建議,以求未來對原住民族進行基因科技研究檢體採樣時能保障其有關權益。

英文摘要

Indigenous Peoples have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to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on genetic research. There had been contradicting theories and knowledge between the researchers and the indigenous peoples in the past. When Researchers examine the human being by genes, the macro perspectives on tribes, 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ignored. Meanwhile, when the researchers focus on the pursuit of the medical progress, the procedure justice during the researches is disregarded. The ethical issue is more imperative than the technological issue of research on the gene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gene technology up to now remains much ethical issues on the stage of imagination, but there are many ethical problems toward the gene research itself that have to be solved. Base on related debate, this article submits some legislative suggestions in the purpose of protection of the decision-making rights and the privacy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on gene information at the time their DNA samples are collect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宗祐。2008。〈基因缺陷若曝光 將引發族群歧視〉《中國時報》6 月20 日
  2. 立法院。1999。〈立法院第 5 屆第 1 會期第 7 次會議經濟及能源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8 卷6 期,頁186-203
  3. 施靜茹。2007。〈「血統不純」錯誤訊息爆爭議〉《聯合報》4 月2 日
  4. 李宗祐、黃天如。2007。〈樣本數太少、中研院生醫所硬推生物資料庫、學者:衛署偷跑、評估玩假的〉《中國時報》11 月5 日
  5. 陳惠惠、張柏東。2007。〈馬偕銷毀原民檢體、尊重基因產權、允諾今後除非噶瑪蘭全族同意、不會再做類似採樣〉《聯合報》4 月2 日
  6. 陳惠惠。2007。〈林媽利:同意書隨時可撤〉《聯合報》4 月2 日
  7. 陳仲嶙、洪巧玲。2001。〈淺論國家公園法禁獵規定與原住民狩獵文化相衝突之憲法問題〉(http://www.is-law.com/friend/淺論國家公園法禁獵規定與原住民狩獵文化相衝突之憲法問題.htm)(2008/4/28)
  8. 卓亞雄。2007。〈國科會只說了一半〉《聯合報》9 月6 日
  9. 李宗祐。2007。〈研究噶瑪蘭唾液 林媽利遭糾正〉《中國時報》8 月23 日
  10. 何建志(2000)。基因隱私法範本。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7,6-21。
  11. 何建志(2007)。社論:生物法律議題中的失落環節─程序正義。法律與生命科學,1,2-7。
  12. 李昂杰(2004)。基因資訊與個人隱私保護─以我國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為中心。科技法律透析,16(4),43-62。
  13. 李昂杰(2002)。德國 DNA 採樣規範修正草案之簡析。科技法律透析,14(9),19-23。
  14. 李崇僖(2007)。人體基因研究之倫理規範問題初探。月旦法學雜誌,141,47-61。
  15. 李震山(2001)。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出版社。
  16. 周宏志(1999)。生物科技與研究自由─生命倫理、研究倫理與法律規範。憲政時代,25(2),3-37。
  17. 林淑雅(1998)。台北,台灣大學法研所。
  18. 法務部調查局(2000)。DNA 多型性分析鑑識運用研討會論文集,新店:
  19. 唐淑美(2007)。基因資料庫之隱私權保護監督機制。醫事法學,14(3-4),52-59。
  20. 許育典、盧浩平(2006)。多元文化保障下原住民族教育的憲法建構。東吳法律學報,17(3),1-80。
  21. 郭彥伶(2007)。探討生物資料庫之基因隱私。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2,63-71。
  22. 陳仲嶙(2008)。「臺灣資料庫管理條例」草案評介。法律與生命科學,5,23-33。
  23. 陳叔倬(2003)。「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中建立去氧核醣核酸人口資料庫之學理與論理爭議。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3(6),217-36。
  24. 陳叔倬(2000)。原住民人體基因研究之倫理爭議與立法保障。生物科技與法律通訊,6,7-28。
  25. 陳怡安(2002)。受試者保護與人體試驗的規範。律師雜誌,270,30-43。
  26. 趙俊祥、李郁強(2008)。立法院法制局法案評估報告 615 號立法院法制局法案評估報告 615 號,台北:立法院法制局。
  27. 趙俊祥、李郁強(2007)。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 535 號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 535 號,台北:立法院法制局。
  28. 劉源祥(2008)。原住民族基因研究之國內法律規範探討。法律與生命科學,7,12-25。
  29. 劉源祥(2007)。從集體權利的保護論原住民族基因研究倫理規範。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24,44-62。
  30. 劉源祥(2007)。基因研究倫理審查之原住民族參與機制探討。法律與生命科學,2,1-18。
  31. 劉靜怡(2008)。「以人為對象」的研究和研究倫理委員會─以美國法制下之「言論出版自由」與「思想研究自由」為論述核心。中研院法學期刊,3,201-74。
  32. 蔡宗珍(2001)。程序導向的基因科技立法必要性與其規範內涵初探。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9,15-19。
  33. 鄧曉芳(2002)。從告知後同意程序評析「研究用人體檢體採樣與使用注意事項」。科技法律透析,14(5),20-24。
  34. 駱宜安(2003)。刑事鑑識學。台北:明文書局。
  35. 謝祥揚(2006)。簡評建制「生物資料庫」(Bio Bank)之法律爭議─以基因資訊隱私之憲法保障為中心。萬國法律,148,22-32。
被引用次数
  1. 陳張培倫、陳叔倬(2011)。社群研究同意權在臺灣的實踐─以噶瑪蘭社群否決與西拉雅社群同意為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4(3),33-59。
  2. 許育典、林修睿(2015)。研究倫理作為研究自由的內在界限─以生物資料庫的原住民族基因研究為核心。東海大學法學研究,47,75-129。
  3. (2023)。拒絕醫學殖民:台灣原住民的科學爭議、生物公民權與集體同意法制化。台灣社會學,46,4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