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空間秩序、地理再現與生態政治:台灣山地資源利用/保育的歷史地理回顧
|
并列篇名
|
Spatial Order, Geo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and Political Ecology: A Geo-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Resource Exploitation / Conservation in the Mountain Indigenous Area of Taiwan
|
DOI
|
10.29910/TJIS.201409_7(1).0005
|
作者
|
官大偉(Da-Wei Kuan)
|
关键词
|
山地 ; 原住民族 ; 自然 ; 空間 ; 資源管理 ; mountain ; indigenous peoples ; nature ; space ; resource management
|
期刊名称
|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7卷1期(2014 / 09 / 01)
|
页次
|
159
-
197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現代之自然資源管理也是一種空間的管理,國家透過科學的技術將這個世界轉譯成政府科層所能接收、閱讀的資訊,再將國家所希望的秩序,以分區劃界的管理方式投射到國土之上,其中,每一種分區劃界,都涉及了對地區/人群之知識的建構,也就隱藏了特定之意識型態假設與觀點。在去殖民的過程中,當對特定族群之刻板印象逐漸得以從殖民觀點中掙脫出來的同時,人們對特定空間的認知卻未必能同樣地得到解放。為達到空間論述解殖的目的,本文透過文獻回顧等方法,以台灣山地資源開發/保育之歷史為主軸,對照日治時期之「蕃人/蕃地」、國府時期之「山地/山胞」到當前「原住民/傳統領域」三組概念之演變,檢視不同時期台灣原住民族生活空間在國土秩序中被賦予之特定角色,討論其中所涉及的價值觀與意識型態,指出環繞著資源之開發/保育在山地/平地之間所建立的生態政治。最後,本文並檢視當前台灣對原住民族地區之空間政策,剖析其中如何延續了自殖民時期以來所建構之不平等的地區/人群關係。
|
英文摘要
|
Moder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the management of space. The states collect information of the world, translate them into readable data in the government hierarchy, and project the orders planed in the government hierarchy to the real word through spatial zoning and regulating systems. All the zoning and regulating involve in constructing knowledge of certain regions and peoples. It therefore embeds certain perspectives and assumption. To compare with the abolishment of ethnic stereotype, the removal of ideological constrain of space is relatively difficult. Aim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decolonization of space,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different terminologies refer to indigenous people and their living space were create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reveals the value systems and ideologies hidden behind the resource discourses in these historical periods, and points out the roles of indigenous people / place in eco-politics of resource exploitation / conservation. In the end, this paper examines contemporary spatial project toward indigenous area, and criticizes that ideological dichotomy of space created in the colonial history is still continued toda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
参考文献
|
-
官大偉(2013)。原住民生態知識與流域治理:以泰雅族Mrqwang 群之人河關係為例。地理學報,70,69-105。
連結:
-
官大偉、林益仁(2008)。什麼傳統?誰的領域?從泰雅族馬里光流域的傳統領域經驗談空間知識的轉譯。台大考古人類學刊,69,109-142。
連結:
-
姚人多(2001)。認識台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2,119-182。
連結:
-
陳鴻圖(2003)。從陂塘到大圳—桃園台地的水利變遷。東華人文學報,5,183-208。
連結:
-
顏愛靜、羅恩加、陳胤安(2012)。誘因排擠與原住民部落農業之發展─以台灣新竹尖石鄉石磊部落為例。地理學報,65,55-81。
連結:
-
楊索。1994。〈失去部落三十四年年的卡拉社人〉《中國時報》12 月5 日,23 版
-
李根政。2009 。〈誰是山林破壞者? 論國土復育政策〉(http://met.ngo.org.tw/node/696#comment-129)(2011/09/20)
-
顏厥安。2009。〈請謹慎制定重建條例〉。中國時報,A20 版,時論廣場。2009年8 月27 日
-
林益仁。2012。〈「原住民是山林守護者」之未盡論述〉。《立報》,4 月12 日,綜合版
-
(2005)。泰雅先知︰樂信.瓦旦故事集。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
官大偉。2012。〈也談傳統領域之「未盡論述」—回應林益仁老師「原住民是山林守護者」一文〉。《立報》,4 月23 日,族群版
-
希雅特.烏洛。2009。〈協商 原住民不應缺席〉。中國時報,A14 版,時論廣場,2009 年8 月25 日
-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國土復育策略方案及條例草案》。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
林金泡。1983。《台北市高雄市山胞居民生活狀況調查研究》。台灣省政府、台北市政府、高雄市政府贊助
-
Becker, C. Dustin,Ostrom, Elinor(1995).Human Ecology and Resource Sustainability: The Importance of Institutional Diversity.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26,113-33.
-
Berkes, F.(ed.)(1989).Common Property Resources: Ecology And Community-bas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ondon, UK:Belhaven.
-
Braun, B.(2002).The Intemperate Rainforest: Nature, Culture, and Power on Canada's West Coast.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Castree, B. Noel(2001).Social Nature.Oxford:Blackwell.
-
Crush, J.(1995).Power of Development.New York:Routledge.
-
Dove, M. R.(2000).The life-Cycle of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the Case of Natural Rubber Production.Indigenou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Critical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
Dryzek, J.(1997).The Politics of the Earth.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Foucault, M.(1995).Discipline and Punish.New York:Vintage.
-
Howitt, R.(2010).Sustainable indigenous futures in remote Indigenous areas: relationships, processes and failed state approaches.GeoJournal,75
-
Lefebvre, H.(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
-
Ostrom, E.(1990).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Scott, J. C.(1998).Seeing Like a State: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
中央氣象局(2004)。颱風百問。台北:中央氣象局。
-
巴蘇亞‧博伊哲努(2006)。政治與文藝交纏的生命─高山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傳記。台北市:文建會。
-
王价巨(2010)。氣候變遷災害管理新挑戰。營建知訊,327,8-14。
-
王墨林(1986)。斷臂中昇起的聖歌。人間,5,22-41。
-
夷將‧拔路兒(2008)。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吳田泉(1993)。台灣農業史。台北:自立晚報。
-
吳叡人(2007)。「台灣高山族殺人事件」─高一生、湯守仁、林瑞昌事件的初步政治史重建。「紀念二二八事件60 週年」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
李亦園(1983)。,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李軒志(2003)。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李順仁編(1996)。族群的對話。台北:常民文化。
-
李榮雲(1991)。山地農業推廣現況檢討。農業推廣文彙,34,65-70。
-
官大偉(2011)。原住民族地區空間規劃策略:從「文化國土復育」談起。斷裂與縫合:臺灣原住民族一百年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
-
官鴻志(1986)。再見,林投花。人間,5,6-21。
-
林玫君(2004)。台北,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
林源欣(1979)。漫談山胞農業推廣教育計畫。農業推廣文彙,22,316-329。
-
林源欣(1967)。山胞農推工作報告。農業推廣文彙,10,212-218。
-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洪文卿(1993)。台灣省山地農政措施。農業推廣文彙,36,9-14。
-
洪澄堯(1966)。山胞農業與家政推廣。農業推廣文彙,9,60-67。
-
范燕秋(2008)。樂信瓦旦與二二八事件中泰雅族的動態─探尋戰後初期臺灣原住民菁英的政治實踐。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研討會論文彙編,臺北:
-
范燕秋(2009)。原住民菁英的整肅:湯守仁叛亂案。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
-
孫家琦(1998)。說保育太沈重:台灣原住民的新課題。東吳政治學報,9,225-245。
-
徐鼐(1965)。石門水庫。桃園: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
-
馬鉅強(2007)。大正初期淡水河治水事業研究。產業發展與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
馬鉅強(200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
張松(1953)。台灣山地行政要論。台北:正中書局。
-
張長義、劉炯錫、劉吉川、范毅軍、倪進誠、李建堂、官大偉、汪明輝、林益仁、裴家騏、蔡博文、盧道杰(2003)。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研究計畫報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研究計畫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張曉春(1974)。台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步調查研究。思與言,12(1),27-37。
-
張曉春(1974)。台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步調查研究。思與言,11(6),293-313。
-
郭秀岩(1975)。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97-106。
-
陳川成(2003)。石門水庫營運四十年特刊。龍潭: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
-
陳秀淳(1998)。日據時期台灣山地水田作的展開。台北:稻香。
-
陳偉智(1998)。知識與權力─伊能嘉矩與台灣原住民研究。當代,135,28-51。
-
陳國彥(1981)。清代侵台颱風災害之初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報,26,381-398。
-
陳毅峰(2004)。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
傅仰止(1985)。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23(2),177-193。
-
傅仰止(1987)。都市山胞的社經地位與社會心理處境。中國社會學刊,11,55-79。
-
黃美英(1985)。都市山胞與都市人類學:台灣土著族群都市移民的初步研究。思與言,23(2),194-219。
-
楊淑玲(1994)。台北,師大地理研究所。
-
溫振華、戴寶村(1999)。淡水河流域變遷史。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
葉肅科(1993)。日落台北城:日治時代台北都市發展與台人日常生活。台北:自立晚報。
-
裴家騏、羅方明(2000)。狩獵與生態資源管理:以魯凱族為例。生物多樣性與台灣原住民族發展論文集,台北:
-
劉炯錫(2000)。導論:台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的研究。東台灣叢刊,4,9-29。
-
蔣毓英(1993)。台灣府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謝榮籐(1973)。台灣山地社區及農業推廣。農業推廣文彙,18,254-265。
-
顏愛靜、官大偉(2004)。傳統制度與制度選擇─新竹縣尖石鄉兩個泰雅族部落共用資源自主治理案例分析。台大地理學報,37,27-49。
-
顏愛靜、楊國柱(2004)。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台北:稻鄉出版社。
-
藤井志津枝(1997)。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台北:文英堂。
-
釋傳法(2005)。丹大林場開放狩獵之事件始末與倫理爭議。第一屆應用倫理學術會議,新竹:
|
被引用次数
|
-
戴興盛,呂翊齊(2021)。移居部落的獵場空間與狩獵自主治理:太魯閣族木瓜溪流域部落近年之進展。台灣原住民族研究,14(1),35-87。
-
洪廣冀、何俊頤(2018)。自然資源治理與原住民部落發展:後發展與後人類的視角。考古人類學刊,89,93-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