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規訓權力的實踐-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分析對象

并列篇名

The Power of Discipline: Some Thoughts on the Teacher Evalu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作者

李孟倫(Meng-Lun Lee)

关键词

教師專業發展 ; 教師評鑑 ; 規訓權力 ;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teacher evaluation ; disciplinary power

期刊名称

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6卷2期(2013 / 12 / 01)

页次

45 - 6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教育改革的浪潮引發大眾對教師評鑑的關注,但教師評鑑雖以專業發展為號召卻隱含著權力宰制。這種權力並非刻板印象中透過強制或壓抑來施展,而是一種具有生產性,藉由一套看似無害之技術打造服從又有用的身體,即傅柯所主張的規訓權力。本研究擬由規訓權力的觀點來分析下列問題:一、教師評鑑中的規訓權力機制及其運作模式;二、教師評鑑所帶來的意識型態效果;三、接受評鑑的教師應對教師評鑑之方式。本研究發現:在教師評鑑過程中,規訓權力先將空間、人員切割、分類以便於監視,再依據規準進行裁決與改造以生產理想教師。對教師而言,評鑑如同一場競賽,因之產生競爭意識,有助於提升教師的表現更帶來自願順從的效果。雖然表面上觀察不到反抗行動,但教師並非任憑擺佈,而是受制於現實因素無法進行全面性的公然反抗,故而改採非典型的反抗以回應教師評鑑。本研究之目的不在否定教師評鑑,而在提醒教師及關心此議題者隱藏於其中的權力運作,讓教師評鑑免於非教育因素的干擾,兼顧教師專業發展與自主以達成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果之功效。

英文摘要

Several waves of education reform in Taiwan lead us to care about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at works on teachers. However, it is little known that the evaluation, as such, is a contested field, never taking consideration how a power structure works on a teacher in the name of enhancing his or 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st of all, the power structure thereof does not cause any noticeable oppression; it phases in subtle changes to remodel teache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aise following questions, basing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Foucaulian sense of power/discipline:1. How does disciplinary power come about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2. What kind of ideology is there in the evaluation to make teachers compliant?3. How could teachers who are under evaluation respond to the evaluation?This paper discovered that in the processes of evaluation, the disciplinary power came into effect to generate a set of ruling techniques and relevant criteria. For teachers, the evaluation was like a competition. It made them competitive, so as to enhance their performance spontaneously. Teachers reacted but, in reality, they had to adopt an atypical approach to resist. All in all, teachers' profession autonomy should be protected against the manipulation of power in the course of evaluatio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余民寧、許嘉家、陳柏霖(2010)。中小學教師工作時數與憂鬱的關係:主觀幸福感的觀點。教育心理學報,42(2),229-252。
    連結:
  2. 范信賢(2004)。陽奉陰違如何可能專業對話。應用心理學刊,21,63-66。
    連結:
  3. 張盈堃(2004)。偽裝的形貌與越界的政治:再談基層教師的生活世界與實行的邏輯。應用心理學刊,21,66-89。
    連結:
  4. 張盈堃、陳慧璇(2004)。矛盾:基層教師生活世界的宰制與抗拒。應用心理學刊,21,35-62。
    連結:
  5. 陳幸仁(2013)。透視團體間衝突:一所小校微觀政治分析。屏東教育大學學報,40,243-272。
    連結:
  6. 賴光祺(2008)。輔導與管教辦法注意事項修訂過程評析。中等教育季刊,59(2),100-113。
    連結:
  7. 教育部(2011)。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臺北市:作者
  8. 臺北縣教師會(2010年10月28日)。不要讓教師當代罪羔羊。取自https://mail.google.com/mail/u/0/?tab=wm#inbox/141c1357c6fd792e
  9. 教師法(2012年1月4日)
  10. 教育部(2012年8月6日)。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參考版)。取自http://140.111.34.34/docdb/files/dma7dc0806092335027.pdf
  11.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9). California standards f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ctc.ca.gov/educator-prep/standards/CSTP-2009.pdf
  12. Raymond, J. P. (2010). Letter to community. Retrieved from http://voices.washingtonpost.com/answer-sheet/school-turnaroundsreform/a-different-view-from-a-differ.html
  13. 工會法(2010年6月23日)
  14. 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成續考核辦法(2012年4月5日)
  15. 教育基本法(2011年11月9日)
  16. Burawoy, M.(1979).Manufacturing consent: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Chicago, IL: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7. Faubion, J. D.(Ed.)(1982).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 1954-1984.New York, NY:The New Press.
  18. Foucault, M.,Sheridan, A.(Trans.)(1995).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New York, NY:Vintage.
  19. Foucault, M.、佘碧平譯(2000)。性經驗史。上海:人民。
  20. Foucault, M.、劉北成譯、楊遠嬰譯(2007)。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市:桂冠。
  21. Harris, K.、唐宗清譯(1994)。教師與階級:馬克斯主義分析。臺北市:桂冠。
  22. Maslow, A. H.,Stephens, D. C.,Heil, G.(1998).Maslow on management.Halifax, Canada:John Wiley & Sons.
  23. Oksala, J.(2005).Foucault on freedom.Cambridge,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4. Rabinow, P.(Ed.)(1984).The Foucault reader.New York, NY:Pantheon Books.
  25. Scott, J. C.(1985).Weapons of the weak: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26. Smart, B.(1985).Michel Foucault.New York, NY:Tavistock and Ellis Horwood.
  27. 方朝郁(2012)。六年之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成效、問題與展望。台灣教育,678,38-41。
  28. 方朝郁(2012)。美英兩國初任教師評鑑對我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108,85-112。
  29.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30. 何琦瑜、江昭青(2009)。近六成教師同意教師評鑑。親子天下,5,96-98。
  31. 吳錦惠、張育銓、吳俊憲(2013)。影響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意願的原因。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4),80-85。
  32. 吳耀明(2004)。從再製理論看學校教育的角色。屏東師院學報,21,217-242。
  33. 李貞儀(2010)。學校推動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之微觀政治分析。東海教育評論,4,52-93。
  34. 周淑卿(2003)。教師敘事與當代教師專業的開展。教育資料集刊,28,407-420。
  35. 林偉文(2006)。樂在其中的創意教師: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福樂經驗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111-128。
  36. 林煥民(2007)。我國推行教師專業評鑑政策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0(3),103-142。
  37. 林葦芸譯(2006)。權力:基進觀點。臺北市:商周。
  38. 林曜聖(2012)。中小學教師評鑑的可行作法─績效管理及人力資源發展的觀點。台灣教育,678,20-29。
  39. 夏林清(1995)。兩個故事之間的連繫:社會關係與社會作用。質化研究與專業實踐研討會
  40. 張明輝(2005)。永續領導與學校經營。臺灣教育,635,8-12。
  41. 張素偵(2003)。教師評鑑重要議題與推動策略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53,28-37。
  42. 張德銳(2004)。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的規劃與推動策略。現代教育論壇,10,216-231。
  43. 張德銳(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習資訊,26(5),17-24。
  44. 教育部(2010)。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市:作者。
  45. 教育部(2010)。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46. 莊文祺(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師範學院。
  47. 許芳菊(2011)。請重新思考:老師是做什麼的。親子天下,21,162-163。
  48. 許金城(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市,臺中師範學院。
  49. 陳幸仁(2013)。從Lewin組織變革理論探討學校教師會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6),5-8。
  50. 陳幸仁(2012)。以微觀政治觀點探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推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7),14-16。
  51. 陳幸仁、余佳儒(2011)。一所國小學校特色課程發展之微觀政治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3,143-172。
  52. 陳明達(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53. 陳麗如(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
  54. 程元鋒(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銘傳大學。
  55. 黃嘉莉(2006)。「教師專業」的另一種理念。北縣教育,56,19-24。
  56. 廖素梅(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
  57. 潘慧玲(2010)。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58. 潘慧玲(2010)。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59. 賴俊雄編(2008)。傅柯與文學。臺北市:書林。
  60. 謝國雄(1997)。純勞動 : 臺灣勞動體制諸論。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61. 鍾淑薇(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被引用次数
  1. 黃琇屏,游宗輝(2016)。屏東縣國小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個案研究。育達科大學報,42,1-14。
  2. 蘇泓誠(2022)。臺灣學生競爭意識與害怕失敗對數學素養關聯之探討:以PISA 2018資料為例。教育學誌,47,47-64。
  3. 蘇建洲、郭重明、張媛甯(2016)。國小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影響因素量表發展之研究:以影響組織變革環境因素、組織變革策略、教師個人特性為主。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9(1),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