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大學生社會責任養成之實踐與反思:以單元式體驗學習融入「國語文能力表達」課程為例

并列篇名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Case Study of the Integration of Unit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to the Course "Ability of Expressing in Spoken and Written Chinese"

DOI

10.7038/JETP.201912_(40).0002

作者

李懿純(LEE, Yi-Chun);紀俊龍(CHI, Chun-Lung)

关键词

社會責任 ; 體驗學習 ; 國文教學 ; social responsibility ; experiential learning ; Chinese teaching

期刊名称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40期(2019 / 12 / 01)

页次

25 - 4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臺灣高等教育中有關國語文教育課程的文本教學,已具相當成熟之運作體系與知識理論脈絡架構;然其中卻也始終存在著困境與疑義,即教室的學習能否實踐在生活中?是以本研究將聚焦於國語文學習模式之改變,能否作為影響大學生學習之探討,強調課程實施非僅侷限於文本學習,而是在於如何增能大學生對文本的感受與運用問題,進而深化大學生之社會責任養成。本研究之設計歷程,正是透過文本解說與大學生操作、反思、回饋等步驟,結合臺北市立啟明學校辦理之「視障者城市定向行動競賽」及「天母親山登階」兩項活動以志工服務體驗為主體;目標為探討藉由單元式體驗學習融入教學模式之改變及歷程,提升大學生語文學習之成效,並促進反思學習以增能社會責任之養成,亦扭轉傳統語文課程之印象經驗,進而提高學習參與之動機。

英文摘要

The text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aiwan higher education has a quite mature operating system and knowledge theoretical framework. However, there are always difficulties and doubts, that is, can classroom learning be embodied in life practice?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whether the change of Chinese learning mode can be used as a discussion to influenc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nd emphasize tha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s not limited to text learning, but how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xt, so as to deepen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design process of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wo volunteer service experiences, namely, the "urban directional action competition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and "Tianmu mountain hiking" held by Taipei School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change and process of integrating unitary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to teaching mode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language lear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reflective learning to enhance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integration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to the Chinese curriculum model can stimulate the germina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an also reverse the impres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rriculum, thus improving the motivation of learning participatio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大學社會責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1-2。
    連結:
  2.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大學社會責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1-2。
    連結:
  3.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大學社會責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1-2。
    連結:
  4.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大學社會責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1-2。
    連結:
  5.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大學社會責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1-2。
    連結:
  6.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大學社會責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1-2。
    連結:
  7.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大學社會責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1-2。
    連結:
  8.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大學社會責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1-2。
    連結:
  9.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大學社會責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1-2。
    連結:
  10.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大學社會責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1-2。
    連結:
  11.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大學社會責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1-2。
    連結:
  12.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大學社會責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1-2。
    連結:
  13.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大學社會責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1-2。
    連結:
  14.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大學社會責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1-2。
    連結:
  15.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大學社會責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1-2。
    連結:
  16.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大學社會責任。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1-2。
    連結:
  17. 呂麗蓉,江福松(2006)。消費者對基改食品認知與接受度之質性分析:焦點團體討論法之應用。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0,93-119。
    連結:
  18. 林照蘭(2016)。打造生命的黃金歲月-以立志負責概念融入國文教學之應用。大學教學實務與研究學刊,創刊號,77-103。
    連結:
  19. 邱銘心,林沂瑩(2011)。美國公共圖書館網站社會責任內容分析研究。大學圖書館,15(2),99-123。
    連結:
  20. 紀俊龍,呂易晉(2018)。創新服務學習方案之應用與實踐:以大一國語文能力表達為例。通識教育實踐與研究,24,1-50。
    連結:
  21. 郭秋永(2011)。混和研究與質量爭議。東吳政治學報,29(1),1-64。
    連結:
  22. 黃世輝,蘇秀婷(2017)。從推動社區體驗學習反思社會實踐的可能:以阿里山鄉來吉部落的設計工作坊為例。設計學報,22(3),1-19。
    連結:
  23. 歐用生(2002)。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學,5(4),107-123。
    連結:
  24. 鄭夙芬(2005)。焦點團體研究法之理論與應用。選舉研究,12(1),185-216。
    連結:
  25. 謝智謀,吳崇旗,謝宜蓉(2007)。體驗學習融入休閒教育課程之實施成效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4),39-50。
    連結:
  26. Carroll, A. B.(1999).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Business & Society,38(3),268-295.
  27. Fusch, P.,Fusch, G. E.,Ness, L. R.(2018).Denzin’s Paradigm Shift: Revisiting Triangulation in Qualitative Research.Journal of Social Change,10(1),19-32.
  28. Kolb, D. A.(1984).Experiment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29. Onwuegbuzie, A. J.,Dickinson, W. B.,Leech, N. L.,Zoran A. G.(2009).A Qualitative Framework for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Data in Focus Group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8(3),1-21.
  30. Shek, D. T. L.,Hollister R. M.(2017).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a Global Survey of Concepts and Experiences.Singapore:Springer Nature.
  31. Turner, P.,Turner, S.(2009).Triangulation in practice.Virtual Reality,13(3),171-181.
  32. 王慧茹(2018)。打造有溫度的課堂-「異質文本」語文表達示例。全人教育學報,16,27-49。
  33. 何文勝(2001)。對單元教學的期望和憂慮。中國語文通訊,59,29-33。
  34. 吳明錡(2018)。大學社會責任之實踐。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6(1),62-67。
  35.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高等教育.
  36. 李子建(2001)。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改革與單元教學。中國語文通訊,59,22-28。
  37. 李錦虹,邱浩彰,林明德(2017)。以體驗學習進行醫病溝通訓練的成效與現象分析。台灣醫學,21(1),1-10。
  38. 李懿純(2017)。反思寫作融入國語文能力表達課程之理念與規劃。反思寫作論集(一),臺北:
  39. 周雅容(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3,51-73。
  40. 科技部(2012)。「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新作坊。取自https://www.hisp.ntu.edu.tw/about。
  41. 高潔純(2017)。應用Kolb 體驗學習圈改善護生對高齡者的態度。澳門護理雜誌,16(1-2),1-6。
  42.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43. 教育部(2017)。教育部推動大專校院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補助要點。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
  44. 陳秀玲(2010)。反身性解釋對焦點團體訪談之應用和啟示。東海教育評論,5,95-127。
  45. 陳怡方(2017)。高等教育轉型的人類學反思:以社會實踐課程的經驗為例。臺灣人類學刊,15(2),147-184。
  46. 章美英,許麗齡(2006)。質性研究-焦點團體訪談法之簡介與應用。護理雜誌,53(2),67-72。
  47. 黃瓊儀(2018)。大學教育實踐社會責任之教學實務報告-以「策略傳播」課程執行眷村文化節:紅磚牆裡的秘密」為例。兩岸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企業家學術期刊,3,73-101。
  48. 劉秀曦(2019)。從大學和企業的社會責任觀點談人才培育政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43-47。
  49. 蔡志賢(2015)。大學生的社會參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69-74。
  50. 蔡清田(2015)。「大學生的社會參與」所展現的國民素養。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26-27。
  51. 謝金枝(2015)。大學引導學生從事社會參與的可行途徑。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30-35。
被引用次数
  1. Zhong-Wei Zhu,Yi-Han Liao,Sun-Weng Huang,Gwo-Hshiung Tzeng,Albert Kuo-Chung Mei(2022)。The Exploration of Strategic Indicators of Promoting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ing Hybrid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etho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s,33(4),291-311。
  2. 洪如薇(2022)。大學通識課程實踐社會責任之教學實務報告-以「人文關懷與在地實踐」課程執行「世界一家親:移工籃球邀請賽賽前暖身與勞損關懷」為例。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9(4),25-60。
  3. 宋威穎(2023)。大學社會責任跨域課程規劃歷程與策略-以三所學校USR課程為例。課程與教學,26(2),65-90。
  4. 楊景德(2023)。推進偏鄉社區發展與衍生之賽局思考-以臺北科大「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為例。聯大學報,20(2),6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