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老子》及其於煉養視域中的身體觀

并列篇名

On the Laozi’s Concept of Body and its View of Cultivating the Self

作者

謝君讚(Chun-Chan Hsien)

关键词

老子 ; 身體 ; 養生 ; 氣功 ; Laozi 老子 ; body ; life nurturing ; qigong 氣功

期刊名称

清華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4期(2015 / 12 / 01)

页次

129 - 17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以往的研究中,學者們已理析出從「有身」到「無身」的《老子》身體觀之基本架構,並且也已清楚地展示,無名與虛靜乃是轉往「無身」的重要修養工夫。而為避免重複前賢之研究成果,本文轉而將焦點集中於兩個議題上,一是將討論的文獻依據,從「身」轉往《老子》的「精」、「氣」、「魄」、「和」、「柔」等等,有助於探究《老子》身體觀的重要概念;二是將討論的視野,擴及至從煉養生理學的角度,闡發《老子》之身體與工夫向度的養生方技傳統。本文經過論證分析後,認為在《老子》所言的「專氣致柔」、「骨弱筋柔」、「沖氣以為和」等文句中,很可能蘊含著一種與《莊子》相似之與天地同流的宇宙性身體的思想,而於「載營魄抱一」與「精之至」則可見到《老子》於工夫修練上的細膩深入以及體道者之精氣渾全的身體氣象。至於煉養家們於《老子》中所解讀出的,諸如陽生藥產、意守丹田、小周天循環或陽神出竅一類的煉養生理與工夫等等內容,由於恐有逸出文本脈絡的嫌疑,因此,可能較多是屬個人的引申發揮,而未必是依文解義下的如實解釋。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oncept of body advanced in the Laozi 老子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erms such as jing 精, qi 氣, po 魄, he 和 and rou 柔 used in the book. This analysis reveals that jing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referring to the jing in jingqi, which was related to reproduction and breeding, and that rou encapsulated a view of the cosmic body similar to the Zhuangzi’s tijin wuqiong 體盡無窮 and zhoujin yiti 周盡一體. In addition, as he was identical to rou in its aspect of cosmic body, he also connoted the state of not being disturbed by, and remaining calm and composed in the face of, gain and loss. With respect to qi carrying the meaning of body and form, it can also be said to have embraced the idea of the cosmic body. Po referred to a more hidden perception inside a form, and the greatest difference between po and general perception was that it could still exist outside a body after the body’s demise. Finally, the manner in which scholars of self-cultivation have interpreted the Laozi’s concept of body and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at times strays from the context of the book. Such interpretations are thus perhaps better viewed as elaborations of personal views rather than conclusions firmly grounded in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09)。反身體道─內丹密契主義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連結:
  2. 丁亮(2006)。《老子》文本中的身體觀。思與言,44(1),197-246。
    連結:
  3. 王志楣(2007)。從有身到無身─論《老子》的身體觀。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5,31-49。
    連結:
  4. 黃俊傑(2002)。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541-564。
    連結:
  5. 鄭志明(2005)。《老子》的醫療觀。鵝湖月刊,30(9),28-38。
    連結:
  6. 賴錫三(2012)。《莊子》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清華學報,新42(1),1-43。
    連結:
  7. (1990)。中国神話の文化人類学的研究。東京:平河出版社。
  8. 元吳澄(2010)。道德真經吳澄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9. 元李道純、盛克琦編校(2009)。中和正脈:道教中派李道純內丹修煉秘籍。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0. 宋張伯端、王沐淺解(1997)。悟真篇淺解。北京:中華書局。
  11. 明陸西星、董沛文編、盛克琦編校(2010)。方壺外史:道教東派陸西星內丹修煉典籍。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2. 明焦竑、黃曙輝點校(2009)。老子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3. 清孫希旦、沈嘯寰點校、王星賢點校(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4. 清郭慶藩(2001)。莊子集釋。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清黃元吉(2013)。道德經講義。北京:九州出版社。
  16. 漢許慎、段玉裁注(1999)。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7. 丁亮(2009)。《老子》文本中的修身與無名。臺灣人類學刊,7(2),107-146。
  18. 王淮(1969)。老子探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 王弼(1999)。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
  20. 王弼(1999)。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
  21. 伍至學(2002)。老子反名言論。臺北:唐山出版社。
  22. 吉川忠夫編(1992)。中國古道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
  23. 朱謙之(2011)。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24. 牟宗三(1996)。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5. 牟宗三(1997)。四因說演講錄。臺北:鵝湖出版社。
  26. 李建民(2009)。旅行者的史學:中國醫學史的旅行。臺北:允晨文化。
  27. 李國棟(1994)。《老子》の「道」と気功。広島大学文学部紀要,54,75-95。
  28. 李零(2001)。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
  29. 李零(2007)。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0. 李零(2008)。人往低處走:《老子》天下第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1. 杜正勝(2005)。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
  32. 周國正(2002)。《左傳》「人生始化曰魄」辨。臺大文史哲學報,57,211-221。
  33. 屈萬里(1983)。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
  34. 夏含夷編(2008)。遠方的時習:《古代中國》精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5. 徐梵澄(1988)。老子臆解。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36. 袁保新(2008)。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7. 高明(2010)。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38. 尉遲淦(1998)。從身體觀看老子政治哲學的當代意義。鵝湖月刊,23(9),35-43。
  39. 張家山漢簡整理組(1990)。張家山漢簡《引書》釋文。文物,1990(10),82-86。
  40. 張榮明(1994)。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1. 張默生(1995)。老子新釋。臺南:大夏出版社。
  42. 陳鼓應(2003)。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43. 楊伯峻(1993)。春秋左傳注(修訂本)。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4. 楊儒賓(1999)。道與玄牝。臺灣哲學研究,2,163-195。
  45. 楊儒賓(2007)。莊子的「卮言」論─有沒有「道的語言」。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註釋,詮釋,還是創構?,桂林:
  46. 楊儒賓(1989)。從「體合於心」到「遊乎一氣」─論莊子真人境界的形體基礎。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論文集,臺中:
  47. 楊儒賓編(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48. 葛榮晉(1994)。老莊的氣功思想。中州學刊,1994(3),62-66。
  49. 董治安編(2004)。高亨著作集林。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50. 蜂屋邦夫譯注(2013)。老子。東京:岩波書店。
  51. 蒙文通輯校(2001)。道書輯校十種。成都:巴蜀書社。
  52. 蒙文通輯校(2001)。道書輯校十種。成都:巴蜀書社。
  53. 蒙文通輯校(2001)。道書輯校十種。成都:巴蜀書社。
  54. 蔣錫昌(1971)。老子校詁。臺北:明倫出版社。
  55. 蕭兵(1991)。太陽英雄神話的奇蹟(二):棄子英雄篇。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56. 賴錫三(2010)。論先秦道家的自然觀─重建老莊為一門具體、活力、差異的物化美學。文與哲,16,1-44。
  57. 坂出祥伸編(1988)。中国古代養生思想の総合的研究。東京:平河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侯迺慧(2017)。身體意識、存在焦慮與轉為道用─白居易詩的疾病書寫與自我治療。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