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多元價值的缺席:傳播科系實習教育的再思考

并列篇名

Absence of Diversity Values: Rethinking Internships in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DOI

10.6123/JCRP.2015.015

作者

管中祥(Chung-Hsiang Kuang)

关键词

多元價值 ; 恆久價值 ; 媒體污名化 ; 傳播教育 ; 實習課程 ; diversity values ; enduring values ; media stigmatization ;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 internships

期刊名称

傳播研究與實踐

卷期/出版年月

5卷2期(2015 / 07 / 01)

页次

193 - 21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媒體污名化弱勢者的報導,除了受限於新聞產製流程,也和媒體工作者集體的「恆久價值」密切相關。Herbert Gans認為,新聞工作者的文化經驗及教育過程形成了他的「恆久價值」,進而成了選擇與定義新聞的判準,並反應了媒體工作者的價值立場。本文認為,結合文化行動的視野,傳播教育可以強化多元文化教育,透過實習課程安排讓學生進入田野,理解不同的文化群體,培養多元價值,從「被報導」的群體理解他們的處境與想法,進而改變這樣的偏向。

英文摘要

Why minority groups tend to be stigmatized on media? To explain it fairly and fully, one should not stay limited to the process of news production. Instead, one needs to consider the enduring values held by media professionals as a collective. Drawing on Herbert Gans, this paper asserts that journalists hold dear the "enduring values" formulated by their cultural experiences and cultivated in their educational process. This suggests that much can be done in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for boosting multicultural values and perspectives. By appropriating cultural activism in approach, internship programs can be designed in a way like field study so that students are exposed to the life-worlds of various socio-cultural groups. Thus, cultural diversity can be experienced and understood first-handedly from the angle of minority groups as the reported. With field education as such, there is hope to change the enduring values held by media professional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管中祥(2005)。在實踐中反思多元文化。中華傳播學刊,7,31-40。
    連結:
  2. 管中祥(2010)。德智兼修,手腦並用:成露茜的傳播教育理念與實踐。中華傳播學刊,17,3-28。
    連結:
  3. Carter, C.,Branston, G.,Allan, S.(1998).News, gender, and power.London, UK:Routledge.
  4. Gans, H. J.(1980).Deciding what's news: 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 news, Newsweek and Time.New York, NY:Vintage Books.
  5. Gans, H. J.(2009)。什麼在決定新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 Itule, B. D.,Anderson, D. A.(1994).News writing and reporting for today's media.Boston, MA:McGraw-Hill.
  7. Klin, A.,Lemish, D.(2008).Mental disorders stigma in the media: Review of studies on production, content, and influences.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13,434-449.
  8. Rusch, N.,Angermeyer, M. C.,Corrigan, P. W.(2005).Mental illness stigma: Concepts, consequences, and initatives to reduce stigma.European Psychiatry,20,529-539.
  9. Schudson, M.(1989).The sociology of news production.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11,263-282.
  10. Tuchman, G.(1978).Making news.New York, NY:Free Press.
  11. 王石番、陳世敏(1996)。傳播教育課程規畫研究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
  12. 成露茜(2005)。移民與多元文化教育。學生輔導季刊,97,74-83。
  13. 宋偉航譯、Bourdieu, P.(2009)。實作理論綱要。臺北:麥田。
  14. 林照真(2004)。製造政治新聞—政治公關機制對媒體議題操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傳播與風險社會,臺北:
  15.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
  16. 馬成龍(1999)。「傳」字這條路:如何走出悲情。新聞學研究,59,175-178。
  17. 張葦中譯、Corrigan, P.、Lundin, R.(2003)。不要叫我瘋子:還給精神障礙者人權。臺北:心靈工作。
  18. 張錦華、黃浩榮、洪佩民(2003)。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新聞採寫教科書—以原住民族群相關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76,129-153。
  19. 陳國明(2001)。回歸人本的傳播學教育。傳播研究簡訊,25,15-17。
  20. 陳鞱文(1999)。傳播教育的知識結構問題:思考分析與實務技術訓練之間的張力。新聞學研究,59,137-141。
  21. 須文蔚、陳世敏(1996)。傳播學發展現況。新聞學研究,53,9-37。
  22. 黃順星(2013)。記者的重量:台灣政治新聞記者的想像與實作(1980-2005)。臺北:巨流。
  23. 管中祥(2012)。誰在建構媒體中的精神障礙者圖像?—精神障礙者新聞的產製分析。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跨域與轉型:變動時代中的傳播媒介與互動,臺北:
  24. 管中祥、戴伊筠、陳雅萱、王皓均(2010)。媒體中的精神障礙者圖像。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傳播研究的在地知識與全球實踐:從東看,往南走!,臺北:
  25. 臧國仁編(1995)。新聞學與術的對話。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26. 臧國仁、石世豪、方念萱、劉嘉雯(2001)。大學校園中的新聞實習制度與實 驗精神—以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實習刊物《大學報》改制為例。2001 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香港:
  27. 齊月娜譯、陳強譯、van Dijk, T. A.(2011)。精英話語與種族歧視菁英話語與種族歧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8. 劉光瑩(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新聞研究所學。
  29. 蔡念中(1995)。,臺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30. 鍾蔚文、臧國仁、陳百齡(1996)。傳播教育應該教什麼?幾個極端的想法。新聞學研究,53,107-129。
  31. 羅文輝、陳韜文、潘忠黨、蘇鑰機、陳懷林、李金銓(2004)。變遷中的大陸、香港、台灣新聞人員。臺北:巨流。
被引用次数
  1. 管中祥(2018)。去除污名與自我培力:精神障礙者的社會對話行動。新聞學研究,137,45-87。
  2. 林小蓉、王正慧(2018)。大眾傳播科系大學生之職能學用落差:以「品質機能展開法」(QFD)分析課程結構為例。傳播研究與實踐,8(1),103-129。
  3. (2019)。追尋公共性實踐的新聞傳播教育:以一所大學校園實習媒體融入服務學習之課程設計與職涯連結為例。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3(1),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