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融合教育下適應體育發展與方向

并列篇名

The Development and Direction under Coalescence Education of Adapted Physical Culture

DOI

10.6462/JCDPE.201106.0121

作者

施敬洲(Ching-Chou Shih);劉佳哲(Chia-Che Liu);張碧峰(Bi-Fon Chang);詹益欣(Yi-Hsin Chan)

关键词

融合教育 ; 適應體育 ; inclusion education ;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期刊名称

交大體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期(2011 / 06 / 01)

页次

121 - 13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適應體育包含了所有可用於身心障礙者的適性體育活動。目前國內各級學校的身心障礙學生,約有八成接受融合式教育安置;在此種特殊教育安置型態下的適應體育教學,必須更加著重身障學生之個別差異,針對殘存能力加以調整教材教法,提供符合其現況能力之體育教學活動。期望藉由教師事先的規劃設計,讓學生能縮小與同儕間的差距,融入各項體育教學活動之中。

英文摘要

The Adapted physical culture is included all usability sport activities that has mind and body obstacles. There are about 80% mind and body obstacle students that accept coalescence education emplacement in all domestic schools now. This particular education emplacement teaches adapted physical culture pattern. Those students who have mind and body obstacles need individual discrepancy. It is aimed at remaining capability by adjusting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s is providing physical culture teaching activities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individual situations. The teacher should plan design beforehand. This will reduce the disparity between students, and compromise all different kinds of physical culture teaching activitie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林曼蕙、張翠萍(2001)。我國適應體育現況簡介-身心障礙者篇。臺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成立大會手冊,20-21。
  2. Downs, P.,Williams, T.(1994).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integra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activity settings: A European comparison.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11,32-43.
  3. Sherrill, C.(1993).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creation.IA:Wm, C. Brown Communication.
  4. Winnick, J. P.(1987).An integration continuum for sport participation.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4(3),158.
  5. 王惟俊(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6. 何茂松(2000)。九年一貫新課程與融合式教育的體育、適應體育之因應。國教新知,46,43-57。
  7. 官德財(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8. 林宜鍵(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9. 林昭璿、才頌潔(2006)。探討適應體育教學之範疇。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2,68-76。
  10. 林逸文(2001)。身心障礙者適應體育教學之策略。障礙者理解,37-44。
  11. 施大立(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2. 教育部(1996)。推廣特殊體育行政人員座談會報告書。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13. 教育部(1997)。,臺北市:國立臺灣師大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14. 許又文(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
  15. 許銘松(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16. 陳理哲(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17. 湯忠偉(2006)。腦性痲痹學童的特質及適應體育教學之探討。國教新知,53,18-26。
  18. 黃月嬋(1997)。智能障礙學生之體育教學策略。特殊教育季刊,62,6-9。
  19. 劉清榮(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縣,輔仁大學。
  20. 潘裕豐(1997)。殘障者適應體育運動的演進及發展趨勢。特殊體育季刊,62,1-5。
  21. 滕德政(2004)。適應體育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22. 鄭慧珠(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23. 謝文寬(2001)。適應體育教學實務。彰化縣:國立彰化仁愛實驗學校。
  24. 謝榮輝(1984)。智能不足學生體育現況調查研究。私立光仁高級中學體育教學研討會,臺北市:
  25. 闕月清(1996)。特殊體育專業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國民體育季刊,26(3),38-42。
  26. 闕月清、游添燈(1998)。適應體育導論~適應體育的理論與基礎。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被引用次数
  1. 陳武雄、梁焜珉、徐振德(2018)。融合教育下身心障礙學生體育課之現況反思。臺灣運動教育學報,13(1),31-50。
  2. 陳羿揚,梁嘉文,邱文信,沙麗娃(2020)。STEAM教育理論融入運動器材科技課程設計之教學效能評量。交大體育學刊,16,40-53。
  3. 黃秋霞,李偉清,吳卷霖(2022)。適應體育教學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21(2),66-82。
  4. 林祥裕,佘永吉(2020)。影片自我示範教學策略對國小自閉症兒童運動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56,23-35。
  5. 潘正宸(2021)。融合式體育提升障礙覺知:以「帕運學校日」及「融合標竿學校」方案為例。特殊教育季刊,158,25-36。
  6. 鍾佳蓁,歐陽佳琪,陳玉枝,許安,張原豪(2020)。以文獻分析法回顧適應體育領域融合與非融合式教育教學策略研究。臺東大學體育學報,3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