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學校班級導師對於兒童早期發展之連結服務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about School Linklage Services of the Turtors for the Children's Early Development

DOI

10.6687/JSDS.2017.19.1

作者

黃俐婷(Li-Ting Huang)

关键词

兒童發展 ; 學校連結服務 ; 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 ;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 school linklage servies ; family-centred services

期刊名称

社會發展研究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17 / 03 / 01)

页次

1 - 2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兒童早期發展是個別兒童及其環境互動後的持續過程,家庭與學校是兒童發展的重要環境,在學校連結服務的專業團隊中,班級導師扮演著主要角色。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究學校班級導師如何與不同的家庭執行學校連結服務,以促進兒童早期發展。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新竹地區六位班級導師,研究結果發現:班級導師的主要關注在於 (一)與單親家庭連結之親職性別差異性。(二)關注於隔代教養家庭的社會情緒發展。(三)關注於新住民家庭兒童的認知語言發展。(四)關注於兒童口腔保健之身體生理發展。(五)早期療育資源的通報轉介呈現單一窗口服務。研究結論為(一)學校班級導師的主要連結者是兒童的母親 (二)班級導師主要的連結層次,以直接教導兒童及其家庭為主。(三) 班級導師界定學校鄰近環境為偏鄉社區。研究建議為(一)對於單親父職家長的充權。(二)善用和諧溝通班級經營的策略。(三) 建立社區學童之支持性環境。

英文摘要

As the teachers of preschool children,when they communicate with children and parents, they always meet some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low participation from family and community. The difficulties will hinder the linklage of the network resources.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about how the teachers link with the different families to provide school linalage services. This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urtors always instruct and their parenst with regard, and link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 with one-stopping shopping.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urtors should empower the parenthood of father,to communicate with children and parents friendly, to construct the supportive environment.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邱華慧(2009)。幼兒行為問題與父母親職壓力相關性之探討。幼兒教育年刊,20,1-18。
    連結:
  2. 晏涵文、劉潔心、牛玉珍、邱詩揚(2009)。國民小學健康促進學校推動團隊推動現況及團體效能影響因素之探討。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1,101-138。
    連結:
  3. 高博銓(2007)。班級經營的社會學基礎。中等教育,58(3),56-71。
    連結:
  4. 許素彬(2008)。家長與個管員夥伴關係對早期療育服務成效之影響研究。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7(3),43-92。
    連結:
  5. 彭淑華(2006)。台灣女性單親家庭生活處境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4,25-62。
    連結:
  6. 黃彥宜、林冠惟(2014)。社區基層行政與服務人員對新移民與其家庭人的描繪:反壓迫實施的觀點。台灣社會工作學刊,13,1-38。
    連結:
  7. 趙善如(2009)。兒童少年福利服務網絡連結與影響因素。台灣社會工作學刊,7,87-128。
    連結:
  8. 立法院(2015)。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017 年2 月9 日,取自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http/LawSearchResult.aspx?=A&f。doi: 10.6498/EA.2001.8(10).9
  9. 立法院(2015)。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7 年2 月9 日,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k1 。doi:10.6498/EA.2001.8(10).9
  10. Allen、Marotz、崔鮮泉譯、郭靜晃校閱(2002)。幼兒發展概貌─受孕至八歲兒童的發展。台北:洪葉。
  11. Ballew、Mink、王玠譯、李開敏譯、陳雪貞譯(1998)。個案管理。台北:心理。
  12. Bronfenbrenner, U.(1979).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 by Nature and Design.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3. Bye, Lynn、Alvarez, Michelle、謝振裕譯、蔡青芬譯(2008)。學校社會工作。台北:洪葉。
  14. Collins, Jordan、Coleman、魏希聖譯(2013)。家庭社會工作。台北:洪葉。
  15. Erlandson, D.A.,Harris, E.L.,Skipper, B.L.,Allen, S.D.(1993).Doing Naturalistic Inquiry: A Guide to Methods.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16. Lincoln, Y.S.,Guba, E.G.(1985).Naturalistic Inquiry.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17. Midgley、Conley、國家教育研究院譯、羅秀華譯(2012)。社會工作與社會發展─發展性社會工作的理念與技術。台北:松慧。
  18. Murphy、Brittain、Hunt、鄭麗珍校閱(2011)。兒少保護社會工作。台北:洪葉。
  19. Neuman、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楊智。
  20. Nina,Bente(2005).Facilitating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School-Based Health Promotion-A Qualitative Study.Scandinavia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9(1),83-109.
  21. Patten、吳芝儀譯、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22. Pillari、洪貴真譯(2003)。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洪葉。
  23. Sarantakos(2005).Social Research.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4. White、Klein、馬永年譯、梁婉華譯(2009)。家庭理論。台北:五南。
  25.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3)。兒童健康手冊。台北:行政院。
  26. 吳珍梅、程小蘋(2015)。幼教師對幼兒問題行為之覺知與輔導策略採行之探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0(2),31-64。
  27. 李瑞金編(2012)。21世紀台灣蛻變的兒童及少年福利。台中:中華行政學會編印。
  28. 周麗端編(2007)。家庭、社區與環境。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9. 林勝義(2007)。學校社會工作。台北:學富。
  30. 林萬億(2010)。建構以家庭為中心、社區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社區發展季刊,129,20-51。
  31. 邱珍琬(2005)。隔代教養經驗─敘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人文藝術類社會科學類科學教育類,36(1),95-120。
  32. 柳映鈴、黃純德(2009)。高雄縣/市3-6歲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狀況與影響因子之探討。台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5(2),47-60。
  33. 徐明(2010)。學齡前兒童社會情緒發展危機因素探究。康寧學報,12,1-17。
  34.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35. 張秀玉(2003)。早期療育社會工作。台北:揚智。
  36.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3)。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台北:教育部。
  37. 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38. 郭靜晃(2013)。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揚智。
  39. 郭靜晃(2012)。兒童教保機構行政管理。台北:揚智。
  40. 郭靜晃編、黃志成編、王順民編(2005)。兒童課後照顧服務訓練教材(下)。台北:揚智出版社。
  41. 陳幗眉、洪福財(2001)。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42. 陳麗欣、翁福元、許維素、林志忠(2000)。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分析(下)。成人教育通訊,4,51-66。
  43. 彭淑華校閱(2015)。兒童福利─理論與實務(第三版)。台北:華都文化。
  44. 曾火城(2006)。家庭型態與幼兒行為。台北:五南。
  45. 曾華源編(2013)。社會個案工作。台北:洪葉。
  46. 曾艷紅、趙鵬、孫志浩、李莉萍、徐彩文、葉惠瓊(2010)。0~36個月社區兒童健康管理模式探討。中國社會醫學雜誌,27(3),171-173。
  47. 黃志成、王淑芬、陳玉玫(2008)。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揚智。
  48. 黃沛文、唐淑芬(2007)。新住民子女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4(6),139-148。
  49. 黃源協、陳伶珠、童伊迪(2004)。個案管理與照顧管理。台北:雙葉。
  50. 鄭凱芸(2011)。從生命歷程觀點看危機家庭隔代教養者之困境。家庭教育雙月刊,34,6-26。
  51. 鄭麗珍(2001)。家庭結構與青少年的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台大社會工作學刊,5,197-270。
  52. 謝秀芬(2011)。家庭社會工作。台北:雙葉。
  53. 簡良平(2004)。偏遠地區小學教師對弱勢社區環境之覺知及其教學回應。教育實踐與研究,23(3),37-64。
  54.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被引用次数
  1. 林雅容(2023)。是社區服務,還是以社區為基礎服務?早期療育之文獻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21(1),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