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國小學生擔任科學實驗站解說員對其科學態度及表達能力之影響

并列篇名

Students'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Expression Ability Following Interpretive Training and Service at a Remote Area Science Exploration Station

DOI

10.6686/MuseQ.201501_29(1).0004

作者

張美珍(Mei-Chen Chang);蔡東鐘(Tung-Chung Tsai);許景綾(Ching-Ling Hsu)

关键词

解說服務 ; 科學態度 ; 表達能力 ; 科學實驗站前言 ; interpretative service ; scientific attitude ; expression ability ; science exploration station

期刊名称

博物館學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29卷1期(2015 / 01 / 01)

页次

23 - 33+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為均衡城鄉科學學習落差,科學博物館運用館內教學資源,研發多項互動式展示教具,於偏遠學校設置科學實驗站,訓練國小學生擔任解說員,由學生解說員為鄰近學校參訪師生進行導覽服務。本研究以設置於臺東縣一偏鄉小學之科學實驗站為研究場域,立意抽樣選定3 位學生解說員為研究對象,並採質性研究策略,從師生的半結構式訪談、參與觀察以及學生筆記等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研究學生參與該項解說服務計畫,對其科學態度以及表達能力的影響,同時探析不同家庭背景學生的表現是否具有差異。研究發現學童在參與行動科學實驗站解說訓練及解說服務後,其主動探究與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變好,學習態度更積極與主動,表達能力也明顯增強。3 位來自不同家庭背景者在不同層面上的表現有些差異,不僅改變其在班級課程上的表現,同時改進其人際關係。本研究結果顯示,科學實驗站的解說服務工作對於國小學生在科學態度、學習態度及表達能力,均具正面的影響。

英文摘要

To eliminate the gap in educational resour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has developed interactive exhibit units and teaching kits, set up science exploration stations on remote school campuses and traine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 serve as interpreter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nearby schools. In this study, three student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a remote area of Taitung County who underwent interpretative training and service were purposively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was adopted including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students' journals. The researchers aimed to explore students'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expression ability before and after interpretive service, as well as to understand if differences in family background lead to differences in level of performance. After a period of training and interpretive service at the science exploration station, in terms of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students more actively explored science and sought to understand the truth from fact. In addition, their expression ability improved significantly. Despite differences in certain dimensions due to differences in family background, similarities among the three students included improved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interpretative service in a science exploration station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cientific attitude, learning attitude and expression abil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吳坤璋、黃台珠、吳裕益(2005)。影響中小學學生科學學習成就的因素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37(2),147-171。
    連結:
  2.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
    連結:
  3. 張美珍、朱耀明(2004)。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活動方案的發展:以博物館為學習的場域。科技博物,8(2),15-27。
    連結:
  4. 莊淑芬、張美珍(2010)。國小學童參觀科學博物館之自我調整學習與科技概念學習。科技博物,15(1),33-62。
    連結:
  5. 莊雪芳、鄭湧涇(2002)。國中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與相關變項之關係。科學教育學刊,10(1),1-20。
    連結:
  6. 陳玫岑、張美珍(2009)。博物館展示手法與情境設計對觀眾參觀與記憶留存影響之研究。科技博物,13(2),45-64。
    連結:
  7. 楊淑萍、林煥祥(2010)。由家庭經濟資源及文化資源探討我國學生在 PISA 科學、數學素養的表現。科學教育學刊,18(6),547-562。
    連結:
  8. 靳知勤(2002)。「有素養」或「無素養」?解讀非科學主修大學生對三項全球性環境問題之敘述表徵。科學教育學刊,10(1),59-86。
    連結:
  9. 劉嘉茹、侯依伶、邱美虹(2009)。探討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前後國三學生科學態度變化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7(5),409-432。
    連結:
  10. 簡良平(2010)。偏遠地區小學教師對弱勢社區環境之知覺及其教學回應。教育實踐與研究,23(2),37-64。
    連結:
  11. 丁信中(2009)。芬蘭中學生 PISA 科學成就優異表現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2007 歐洲科學教育學術參訪反思。科學教育月刊,316,2-19。
  12. 王佩蓮、陳金寶、李惠芬、李碧玲(2001)。培訓小小解說員。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專刊,101-132。
  13. 巫有鎰(2007)。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原、漢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1),29-67。
  14. 李賢哲(2001)。以動手做(DIY)工藝的興趣培養中小學童具科學創造力之人格特質。科學教育月刊,243,2-7。
  15. 周建和、李舒婷(2003)。動手做科學大師:托里切利神燈。物理教學及示範研討會
  16. 林世娟、何小曼(2002)。國小學生「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以植物的生長教學活動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57-196。
  17. 林建志(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教育研究所。
  18. 林淑菁(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
  19. 邱炳勳(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化學暨生命科學系。
  20. 梅淑鶯(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21. 陳安琪(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
  22. 陳慧哲(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23. 傅千珊(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黃群雅,陳玫岑(2023)。擔任奈米特展的學生解說員們-概念理解、科學態度與個人成長之探討。科技博物,27(3),35-53。
  2. 楊憶婷,陳育新,張美珍(2022)。國小學生參與博物館小記者播報活動口語表現之研究。科技博物,26(2),139-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