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林俊莹(Chunn-Ying Lin) ; 吴裕益(Yuh-Yih Wu)
教育研究集刊 ; 53:4 期 (2007 / 12 / 31) , P107 - 144
繁体中文 DOI: 10.6910/BER.200712_(53-4).0004
家庭因素 ; 学校因素 ; 学业成就 ; 阶层线性模式 ; family factors ; school factors ; academic achievement ;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
- 王家通(2004)。十年教改争议症结之探讨。教育学刊,22,1-7。
连结: - 林生传(2004)。台湾近期教育改革的透视与省思。教育学刊,23,1-36。
连结: - 陈丽珠、锺蔚起、林俊莹、陈世聪、叶宗文(2005)。国民小学教师合理授课节数与员额编制之研究。教育学刊,25,25-50。
连结: - Astone, N. M.,McLanhan, S. S.(1991).Family structure, parental practices and high school comple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6,309-320.
- Belfield, C. R.,Fielding, A.(2001).Measu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s and outcomes in higher education.Economic of Education Review,2(6),589-602.
- Lin, Da-Sen,Chuang, Chih-Chia(2017).The Trajectory of Cultural Taste: Influence of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al and Class Mobility on Cultural Taste.教育科学研究期刊,62(3),193-223.
- 蔡东钟、许景绫、张美珍(2015)。国小学生担任科学实验站解说员对其科学态度及表达能力之影响。博物馆学季刊,29(1),23-35。
- 蔡振州、吴毓莹(2014)。东南亚裔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的学业成就真的比较差吗?与本地对照组比较之三年追踪探究。教育研究集刊,60(1),77-113。
- 曾明基(2016)。家庭与学校差异对国中生数学成就影响之研究。台北市立大学学报,47(1),23-40。
- 陈淑美、陈宜伶(2011)。新移民子女高学业成就个案研究。学校行政,76,8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