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教育研究中的「職業調查封閉式問卷」之信效度分析

并列篇名

An Analysis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lose-Ended Questionnaire of the Occupational Survey in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DOI

10.6910/BER.200512_(51-4).0002

作者

黃毅志(Yih-Jyh Hwang)

关键词

職業分類 ; 封閉式問卷 ; 信效度分析 ; 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 ; close-ended questionnaire ; analysis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期刊名称

教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51:4期(2005 / 12 / 31)

页次

43 - 7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社會變遷調查新職業分類」,以及根據此分類所建構的「臺灣地區新職業社經地位量表」,力求測量精確,也就包括眾多的職業類別,並根據開放式問卷將受訪者填答的職業歸類。然而最近許多針對國內學生所做的調查,由於樣本過大,如果根據開放式問卷調查學生父母職業,就會提高許多成本,也就採用封閉式問卷,請受訪者在少數的大類職業類別中,選擇適當的類別;如此簡略的封閉式問卷測量適當嗎?也就很值得探究。本研究從採用封閉式問卷的兩項大調查學生樣本中,隨機抽取部分樣本,同時以封閉式與開放式問卷來調查學生的父親職業,比較兩種測量結果的異同,並評估封閉式問卷的信效度。研究結果顯示:封閉式問卷有良好的再測信度,其建構效度,比起測量精緻的「臺灣地區新職業社經地位量表」,也沒低多少。

英文摘要

The "New 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urvey of Social Change" and the "New Occupational Socioeconomic Scale" for Taiwan, based on the former, strive to provide precise measurements. Therefore they contain many 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s, and the coder classifies the occupations based on the respondents' answers on an open-ended questionnaire. However, many surveys designed for Taiwan students use large samples; if they survey the occupations of students' parents based on the open-ended questionnaire, the costs would be very high. Therefore, the surveys are now in the form of a close-ended questionnaire: on it the respondents choose the appropriate ones from the 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s. Here, the author set out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close-ended questionnaire is appropriate. The large sample of the study was made up of respondents from two groups of students, and the author simultaneously used close-ended and open-ended questionnaires on which the author asked about the occupations of the students' fathers. Moreover, the author compar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ults from using the two kinds of questionnaires. The author also assessed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lose-ended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close-ended questionnaires have good test-retest reliability,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fined "New Occupational Socioeconomic Scale" for Taiwan, the construct validity is slightly lower.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陳怡靖(2001)。教育研究集刊
    連結:
  2. 黃毅志(2003)。教育研究集刊
    連結:
  3. Blau, P. M.,Duncan, 0. D.(1967).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4. Bourdieu, P.(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5. Bourdieu, P.(1977).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culture..
  6. Carmines, E. G.,,Zeiler, R. A.(1979).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ssessnent..
  7. Chin, T.,,Phillips, M.(2004).Sociology of Education.
  8. Collins, R.(1971).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9. Davis, K.,,Moore, W. E.(1945).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0. Duncan, O. D.(1961).Occupations and social status.
  11. Featherman, D. L.,,Hauser, R. M(1978).Opportunity and change.
  12. Ganzeboom, H. B. G.,,Treiman, D. J.(1996).Social Science Research.
  13. Jencks, C.,,Perman, L.,,Rainwater, L(1988).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4. Lin, N.(2001).Social capital..
  15. 王濟川、郭志剛(2004)。Logistic迴歸模型:方法與應用
  16. 行政院主計處(1992)。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
  17. 巫有鎰(1999)。教育研究集刊
  18.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
  19. 林俊瑩(2004)。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20. 林清江(197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
  21. 林清江(198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
  22. 馬信行(1997)。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23. 張苙雲(2003)。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的規劃
  24. 陳奎熹(1993)。教育社會學
  25. 陳建志(1998)。教育與心理研究
  26. 陳順利(2001)。教育與心理研究
  27.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一兼論對技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意涵
  28. 彭森明(2003)。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
  29. 曾天韻(2004)。教育與心理研究
  30. 曾憲雄、張維安、黃國禎(2003)。建立中小學數位學習指標暨城鄉數位落差之現況調查、評估與形成因素分析
  31. 黃毅志(1998)。調查研究
  32. 黃毅志(2000)。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
  33.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
  34.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一教育社會學的探究
  35. 賴威岑(2005)。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36. 霍海源(1985)。「第四次社會科學」研討會論文集
  37. 霍海源(1998)。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三期第三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
被引用次数
  1. 曾煥裕,張國慶,林大森(2022)。社工系學生的志願排序、學業表現與未來意願-學校類型與入學管道的比較。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7(1),45-89。
  2. 陳建州(2009)。影響大學生學習領域性別階層化之因素。教育研究集刊,55(2),35-67。
  3. 陳建州(2011)。女性的教育成就與大學畢業後初期位置之關係。教育研究集刊,57(3),75-121。
  4. 陳信助,白青琉(2021)。新移民母親中文閱讀能力及其子女國語文成績影響因素之分析研究。學校行政,134,1-22。
  5. 陳憶芬、林大森(2006)。臺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2(4),35-70。
  6. 胡志平、林帝佑(2013)。住宅標籤化與社區意識及維護績效路徑分析─結構方程模型應用。住宅學報,22(1),81-106。
  7. 黃偉婷、黃政仁(2017)。家庭資源、學習態度、多元入學管道與學習成效關聯性之研究:以臺灣某大學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2(4),117-143。
  8. 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51-159。
  9. 黃毅志(2009)。國際新職業量表在臺灣教育研究中的適用性:本土化與國際化的考量。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3),1-27。
  10. 黃毅志(2014)。臺灣中小學教師職業流動表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0(4),33-61。
  11. 黃毅志、陳俊瑋(2008)。學科補習、成績表現與升學結果—以學測成績與上公立大學為例。教育研究集刊,54(1),117-149。
  12. 黃毅志、陳俊瑋(2011)。重探學科補習的階層化與效益:Wisconsin模型的延伸。教育研究集刊,57(1),101-135。
  13. 黃毅志、黃銘福(2014)。台灣地區出身背景、國中學業成績與高中階段教育分流之關聯。教育實踐與研究,27(2),67-98。
  14. 賴靜瑩、劉玲慧、廖年淼、楊家瑜(2012)。科技校院畢業生職場就業現況與相關影響因素之探究。教育與社會研究,25,33-72。
  15. 劉明洲,汪冠宏,王承諺(2019)。探究國小學童教養風格、創客素養和創客學習成效之關係。數位學習科技期刊,11(4),25-49。
  16. 劉乃綸(2015)。探討新住民、原住民和本省漢人父母親族群婚姻配對的社經背景對子女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育達科大學報,41,15-41。
  17. 劉乃綸,林秀真(2020)。父母教育期望、學科補習參與以及學業成就因果順序之貫時性分析:以「屏東縣教育長期資料庫(PELS)」做分析。育達科大學報,48,277-301。
  18. 邱仕凱(2018)。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學業發展自我效能為中介變數。教育學誌,40,59-120。
  19. 楊賀凱(2009)。父母社經地位對父母管教價值與方式的影響—檢證Kohn的理論在臺東國中生父母之適用性。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40(2),145-179。
  20. 張訓譯、徐千偉(2018)。社會階層與財務資本對教育分流之影響:以嘉義縣市高中職為例。中國行政評論,24(2),55-93。
  21. 鄭燿男、陳怡靖(2008)。幼稚園敎師社經背景與敎職取得機會研究:父母爲敎職者是否具有優勢效果?。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4,69-100。
  22. (2006)。女性軍訓教官的職場困境:以已婚育有子女者爲例的性別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6(2),125-161。
  23. (2010)。講啥米話咁唔要緊?語言資本對族群間職業取得差異的影響。臺灣社會學刊,44,1-54。
  24. (2010)。臺灣大學生畢業流向之初探。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0(1),85-125。
  25. (2011)。教育相關科系學生的社經背景、就讀動機與生涯轉換。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2(2),75-100。
  26. (2012)。補習效益的再探討:以技職體系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3(1),1-32。
  27. (2012)。國際新職業社經地位量表在臺灣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適用性:以面訪成年民眾職業調查為例。臺灣社會學刊,49,207-239。
  28. (2013)。臺灣各縣市學生大學入學考試表現之比較分析:兼論臺灣的大學入學教育機會均等性。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4(1),51-88。
  29. (2015)。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對高中學生教育抱負影響之分析。教育研究學報,49(2),19-40。
  30. (2021)。就業職能與職業距離對薪資之影響:社工勞力市場之檢視。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1(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