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魏晉玄理與感文化之關係初探:從慧遠「易以感為體」論起

并列篇名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taphysic in Wei-Jin Dynasty and The Sense of Culture: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Based on Hui-Yuan's "Yi Yi Gan Wei Ti"

作者

吳冠宏(Wu Kuan-Hung)

关键词

世說新語 ; 慧遠 ; 易 ; 玄理 ; 感文化 ; Hui Yuan ; Shi Shuo Xin Yu ; Yi ; Xuan Li ; Sense Culture

期刊名称

成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8期(2015 / 03 / 01)

页次

35 - 6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當今玄學界長期置身於湯用彤以宇宙論及本體論來界分漢代思想與魏晉玄學的典範論述,以理性思辨為宗的玄學尤強調超越漢代感性思維的特徵,易加深了玄學之超驗性與文學之感官性的鴻溝。有鑒於此,本文嘗試以《世說新語.文學》第61 則之慧遠「易以感為體」作為探索魏晉玄理與感文化關係的密碼,首先依「笑而不答」的對話語境,迂迴探入此則在易佛交會下的兩種詮釋立場,經此連結與融攝,我們遂得以重新揭示玄佛思想與魏晉感文化之間的多元關涉。是以透過此則的現身說法,當可體現異文化撞擊及轉化下為感文化所釋放出來的新趨向,並檢討當代玄學本體論與魏晉義理易的理解框限,從而為中國思想史與文化史之新文本開啟更多的可能。

英文摘要

The current metaphysic field relies on Tang Yong-tong's view in cosmology and ontology to distinguish the Han Dynasty's philosophy from Wei-Jin's metaphysic. The metaphysical discourse particularly emphasizes the path beyond the sentiment that characterized Han. As such,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transcendentalism in metaphysic and sensualist in literature. In view of this fact,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connect the gap using Hui Yuan's "Yi Yi Gan Wei Ti", expounded in "Literature", Chapter 61, Shi Shuo Xin Yu. Based on the ambience of "smiling but saying nothing" in characterizing conversation, the analysis examined two interpretative stances associated with Yi Ching and Buddhism and addressed their potential links.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is study continued to illustrate the subculture that has evolved, thus paving a way for an interpretation of sense culture. Thus, it reflected the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Wei-Jin studies, and may potentially open up possible new doors for Chinese thinking and cultural hist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吳冠宏(2009)。人物品鑒之新向度的探索-從蔣年豐〈品鑒人格氣象之解釋學〉一文談起。成大中文學報,27,1-36。
    連結:
  2. 李豐楙(2008)。感動、感應與感通、冥通:經、文創典與聖人、文人的譯寫。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2),247-281。
    連結:
  3. 紀志昌(2011)。東晉「沙門袒服」論所反映儒、佛身體觀的順逆之辨及其文化意涵。漢學研究,29(4),71-104。
    連結:
  4. 曾春海(2006)。「氣」在魏晉玄學與美中的理論蘊義。哲學與文化,33(8),67-81。
    連結:
  5. 蔡瑜(2012)。重探謝靈運山水詩─理感與美感。臺大中文學報,37,89-128。
    連結:
  6.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2 冊,《廣弘明集》,http://tripitaka.cbeta.org/T52n2103(2014 年12 月6 日上網)。http://tripitaka.cbeta.org/T52n2103
  7.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三國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1983)。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9. 北宋張載(1983)。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
  10. 北宋程顥、北宋程頤(1983)。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
  11. 明王夫之(1996)。船山全集。長沙:岳麓書社。
  12. 明王守仁(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明李贄(2000)。李贄文集。北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14. 南朝宋劉義慶、朱鑄禹校注(2002)。世說新語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南朝宋劉義慶、余嘉錫箋疏(2007)。世說新語箋疏。臺北=Taipei:華正書局=Hua Zheng Book Shop。
  16. 南朝梁蕭統編(2000)。昭明文選。北京:華夏出版社。
  17. 唐房玄齡(1975)。晉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18. 清紀昀(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清嚴可均(1996)。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20. 王葆玹(1996)。玄學通論。臺北=Taipei:五南圖書=Wu-Nan Culture Enterprise。
  21. 朱伯崑(1986)。易學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2. 江建俊(2013)。魏晉「神超形越」的文化底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23. 江建俊(2013)。論管輅在「正始學術」新變中之地位─兼述其《易》論、方伎之預測鑑誡的應世智慧。師大國文學報,53,1-34。
  24. 牟宗三(2004)。周易哲學演講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5. 牟宗三(1993)。才性與玄理。臺北=Taipei:學生書局=Student Bookstore。
  26. 李幸玲(2007)。廬山慧遠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7. 李約瑟、陳立夫譯(1973)。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北:商務印書館。
  28. 林朝成(1992)。六朝佛家美學─以宗炳暢神說為中心的研究。國際佛學中心,2,180-200。
  29. 林麗真(2004)。義理易學鉤玄。臺北:大安出版社。
  30. 林麗真(2008)。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31. 紀志昌(2005)。東晉戴逵之佛教理解及其於三教交涉意義析探。臺大中文學報,23,149-188。
  32. 區結成(1987)。慧遠。臺北:東大出版社。
  33. 張再林(2010)。咸卦考。學海,5,62-73。
  34. 張岱年(1996)。張岱年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35. 張善文(1997)。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
  36. 張善文編(1990)。周易研究論文。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7. 陳昌明(2005)。六朝文學的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
  38. 陳榮捷(1993)。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39. 曾春海(2006)。《世說新語》中的對話美學。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33,25-42。
  40. 湯用彤(1984)。魏晉思想‧魏晉玄學論稿。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ern Bookstore。
  41. 黃瑞祺編(2003)。後學新論: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臺北:左岸文化。
  42. 逯欽立(1991)。先秦漢魏南北朝詩。臺北:學海出版社。
  43. 楊儒賓(2013)。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44. 葉朗(2000)。現代美學體系。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45. 葉朗(1986)。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Taipei:滄浪出版社=Cang Lang Publishing House。
  46. 達達基茲、劉文潭譯(2001)。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臺北:聯經出版社。
  47. 劉正浩譯注(2001)。新譯世說新語。臺北:三民書局。
  48. 劉強(2013)。有竹居新評世說新語。長沙:岳麓書社。
  49. 蔣年豐(2000)。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出版社。
  50. 蔡瑜編(2012)。迴向自然的詩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51. 蕭馳(2011)。佛法與詩境。臺北:聯經出版社。
  52. 蕭馳(2011)。玄智與詩興。臺北:聯經出版社。
  53. 謝明勳(2011)。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臺北:里仁書局。
  54. 龔鵬程(1988)。文心雕龍綜論。臺北:學生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張瑋儀(2023)。宋元看話禪於靈隱寺飛來峰詩歌所呈顯之理禪融攝現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7(2),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