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警察處理妨害他人身體財產違序案件之探討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Social Order Offenses Constituting a Violation of Obstruction of the Person and Property of Others Handling by Police Officers

作者

陳永鎭(Chen, Yung-Chen)

关键词

警察 ; 社會秩序維護法 ; 妨害他人身體財產 ; 違序行為 ; Police Officer ; Social Order Maintenance Act ; Obstruction of the Person and Property of Others ; Behavior against Social Order

期刊名称

軍法專刊

卷期/出版年月

68卷6期(2022 / 12 / 01)

页次

116 - 14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針對警察處理社會秩序維護法妨害他人身體財產違序案件之現況、態樣及要件爭點,分別從違序案件之現象、要件及程序面進行研究,在現象面,違序案件漲幅高達620.13%,其中加暴行於人與互相鬥毆行為,近5年件數漲幅更高達912.39%,且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8條、第89條第1款、第91條第2款至第4款等違序行為,近5年幾近於無處分紀錄之現象;在違序構成要件面,應予釐清加暴行於人、互相鬥毆等暴力行為,與妨害秩序、傷害罪間之界限;無正當理由跟追之行為,倘涉及「與性或性別有關」,則與性騷擾防治法及跟蹤騷擾防制法間具有關聯性;污(毀)損與廢棄物清理法等較具爭議案件之觀點;在程序面,同一行為事實違反數個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者,牽涉行政不法之競合,依行政罰法第24條第1項規定,依法定罰鍰額最高之規定裁處,採一行為不二罰原則,倘同一行為同時觸犯刑事案件,則採司法程序優先原則,爰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38條刑事優先原則處理。本文提出對實務單位、教學與法律適用原則等4點建議,以作為警察機關及教學之參考。

英文摘要

In this paper, the approaches, including literature review,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and focus group discussion are adopted for carrying out the research.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s, patterns and elements in controversy regarding social order offenses that constitute a violation of obstruction of a person's body and properties handled by police officers. Thus, the dimensions, including the phenomenon, elements and procedures in relation to the above mentioned offenses are explored and analyzed. The findings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In terms of the dimension of the phenomenon, the number of social order offenses in violation of the obstruction of a person's body and properties has increased by as high as 620.13%. Among these offenses, the numbers of inflicting violence upon others and fighting have increased by 912.39% in recent five years. In addition, in recent five years, almost no punishment records have been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88, Article 89-1, as well as Articles 91-1 through 91-4 that specify certain social order offenses in the Social Order Maintenance Act. As to the dimension of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social order offense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boundaries between behaviors such as inflicting violence upon others and fighting and the offenses such as interference with public order and causing bodily harm. It' s also essential to clarify how the behaviors that involve "sex or gender", that is, the elements constituting unauthorized temporary use of other's property and stalking another person without justifiable reasons are correlated to Sexual Harassment Prevention Act and Stalking and Harassment Prevention Act. Furthermore, the controversial viewpoints conce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aste Disposal Act to dealing with damage (fouling) behavior should also be explored. From the dimension of procedures,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same fact which violates against several different duties under administrative law at the same time involves the competition of administrative illegality.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24-1 of the Administrative Penalty Act, the above behavior shall be punished with the highest amount of the fine prescribed by law. In this case,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on against double jeopardy" shall apply. However, if that same fact simultaneously constitutes a criminal offense, it shall be punishable under the criminal law, where Article 38 of the Social Order Maintenance Act specifies that the criminal law overrides shall app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five suggestions falling into three dimensions containing applicable laws and principles for practices and teaching are proposed here so as to serve as references for police authoritie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社會科學 > 軍事學
参考文献
  1. 李介民(2012)。危害防止措施行使合法性-兼論最高行政法院 101 年度判字第58 號判決。法令月刊,63(11),23-48。
    連結:
  2. 陳文貴(2007)。從行政法看行政不法與刑事不法之交錯。法令月刊,58(11),45。
    連結:
  3. 蔡震榮(2014)。行政罰與刑事罰界線問題之探討。法令月刊,65(1),43。
    連結:
  4. 蔡震榮(2014)。行政罰與刑事罰界線問題之探討。法令月刊,65(1),43。
    連結:
  5.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109 年度上訴字第 1030 號刑事判決
  6. 最高法院 95 年度台上字第 5617 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
  7. 臺灣高等法院 110 年度上易字第 393 號刑事判決
  8. 司法院網站,〈https://www.judicial.gov.tw/tw/dl-79656ea6eee40d6d249c38495ca-1652efd133.html〉,最後瀏覽日:2022 年 1 年 12 日。
  9. 日本東京高等裁判所於昭和 24 年 7 月 29 日判決內容之陳述,高等裁判所刑事判例集 2 卷 1 號,頁 171。
  10. 2020 年 1 月 15 日修正施行之刑法第 150 條第 1 項修正理由。
  11. 司法院第 20 期司法業務研究會第 121 案
  12. 最高法院 73 年台上字第 4981 號判決意旨參照
  13.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10 年度簡字第 1950 號刑事判決
  14.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沙鹿簡易庭 110 年度沙秩字第 24 號刑事裁定。
  1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94 年 7 月 6 日環署廢字第 0940047798 號函
  16. 最高法院 110 年度台上字第 6191 號刑事判決
  17. 最高法院30 年上字第 1040 號裁判意旨參照
  18. 司法院釋字第 585 號解釋
  19. 總統 110 年 1 月 20 日華總一義字第 11000003611 號令修正公布第 87 條
  20. 司法院 81 年 3 月 18 日廳刑一字第 281 號函
  21. 最高法院 17 年上字第 686 號參照
  22. 憲法法庭,〈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id=310989&rn=15421〉,最後瀏覽日:2022 年 8 月 7 日。
  23. 日本違警罪即決例第一條、第二條、第九條、第十條
  24. 司法院第 20 期司法業務研究會第 125 案
  25. 維基百科網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C%95%E7%8A%AF%E7%BD%AA%E6%B3%95〉,最後瀏覽日:2022 年 1 年 12 日。
  26. (1992)。法律座談會刑事法律專題研究(五)
  27. 民法第 797 條
  28. 行政罰法第 26 條第 1 項前段、第 24 條第 1 項規定
  29. 司法院第 20 期司法業務研究會第 122 案
  30. 跟蹤騷擾防制法第 3 條第 1 項
  31. 最高法院92 年度台上字第 3791 號等判決意旨參照
  32. 德國秩序違反法第 21 條
  33. 司法院釋字第 603 號解釋
  34. 司法院釋字第 689 號解釋
  35. 德國行政罰法第 26 條第 1 項
  36.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111 年度上訴字第 511 號刑事判決
  37.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108 年度南秩聲字第 1 號刑事裁定
  38. 最高法院28 年上字第 3428 號判例
  39. 最高法院 73 年度台上字第 4045 號判決
  40. 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3232 號刑事判決
  41. 最高法院 90 年度台上字第 4175 號刑事判決要旨參照
  42. 最高法院 96 年度台上字第 3526 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
  43. 總統 110 年 12 月 1 日華總一義字第 11000108131 號令制定公布全文 23 條,並自公布後六個月施行
  44. 刑法第 283 條
  45. 日本輕犯罪法第 1 條第 28 款、第 1 條第 29 款、第 1 條第 32 款、第 1 條第 33 款
  46. 最高法院 31 年上字第 1513 號判例
  47.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95 年法律座談會刑事類提案第29 號研討結果。
  48.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朴子簡易庭 109 年度嘉秩聲字第 1 號刑事裁定
  49.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110 年度聲再字第 281 號刑事裁定
  50.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 10 條、第 18 條、第 87 條
  51. Lisken,Denniger(2012).Handbuch der Polizeirechts.
  52. Rupprecht, Reinhard(Hrsg)(1986).Polizei Lexikon.
  53. 內政部警政署,《警政統計年報》,〈https://www.npa.gov.tw/static/ebook/Y110/mobile/index.html〉,最後瀏覽日:2022 年 7 月 20 日。
  54. 王如玄(2022)。跟蹤騷擾防制法與性騷擾防治法三法之交錯運用。警察法學與政策,2,50。
  55. 王茂松(1987)。論違警罰法之廢紙及新法之制定。立法院院聞,19。
  56. 司法院刑事廳(1993).社會秩序維護法法規函令、法律問題、文書例稿彙編.
  57. 伊東研祐(1992)。刑法法益概念。刑法基本講座第 1 卷
  58. 吳庚,盛子龍(2021).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59. 李震山(2020).警察行政法論-自由與秩序之折衝.元照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0. 李震山(譯)(1995).德國警察與秩序法原理.登文書局.
  61. 李錫棟(2014)。從日本輕犯罪法之視角比較分析我國社會秩序維護法之相關問題。警學叢刊,44(4),89-115。
  62. 李鴻禧(1981)。社會安寧秩序維護法的憲政意義-兼以日本輕犯罪法為借鑑。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4,25。
  63. 林山田(1979)。訂立行政罰法以代違警罰法。中國論壇,8(8),14。
  64. 林山田(1984).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自版.
  65. 林山田(2005).刑罰學.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66. 林東茂(2020).刑法分則.一品文化出版社.
  67. 林紀東(1990).行政法.三民書局.
  68. 法務部反毒大本營,〈主持治安會報蘇揆:展現政府決心魄力使民眾安居樂業〉,〈https://antidrug.moj.gov.tw/fp-2-6386-1.html〉,最後瀏覽日:2022 年 7 月 23 日。
  69. 邱華君(2002).警察法規.中央警察大學.
  70. 邱耀德(2001)。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71. 洪文玲(2022)。跟蹤騷擾防制法之法治分析。警察法學與政策,2,31-33。
  72. 洪文玲(2019)。社會秩序維護法與案例研究。2019 警察法學與案例研究暨臺日法學交流論壇論文集
  73. 洪家殷(1996)。論行政秩序罰之概念及其刑罰之界線。東吳大學法律學報,9(2),82。
  74. 馬傳鎮(2008).犯罪心理學.心理出版社.
  75. 張劍寒(1979).行政制裁制度.行政院研考會.
  76. 梁添盛(1992).警察法專題研究(一).中央警官學校.
  77. 許義寶(2012)。社會秩序維護法規制範圍與適用原則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22,77。
  78. 許福生(2022).跟蹤騷擾防制法解析.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79. 許福生(2022)。聚集施強暴脅迫罪司法實務適用現況之分析。警光雜誌,790,24。
  80. 陳永鎭(2021)。警察處理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困境之研究。警專學報,7(5),84-85。
  81. 陳永鎭(2021)。警察處理社會秩序維護法違序行為態樣與區域關聯性之研究。城市學學刊,11(1),103-142。
  82. 陳永鎭,張平吾(2022)。妨害安寧秩序行為裁處不罰因素之探討。海峽兩岸應急管理學報,6(1),114。
  83. 陳新民(2003)。是論行政罰法草案的立法問題。國家政策論壇季刊,7 月,82。
  84. 陳錦華(2006)。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85. 傅美惠(2013)。我國社會秩序維護法存廢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25,79。
  86. 曾英哲(1995).社會秩序維護法體用.登文書局.
  87. 曾英哲(2017).社會秩序維護法.臺灣警察專科學校.
  88. 黃仲夫(2018).刑法精義.三民書局.
  89. 蔡震榮(2022).跟蹤騷擾防制法逐條釋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90. 鄭善印(2021)。員警處理街頭鬥毆案例研析。警察情境實務執法案例研析
  91. 韓忠謨(1981)。行政犯之法律性質及其理論基礎。台大法學論叢,10(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