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In order to enable our government to properly preserve ancient monuments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heritage management service, there is a need to use the public and private participation mode. This thesis features on the outsourcing of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ancient monuments. With the existing federal and state regulations, the mode of outsourcing the management of ancient monuments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s: "provision of public monuments", "entrusted operation" of public monuments, promotion of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the rental of public monuments. As one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the ancient public monuments have the Impac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However,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public monuments’ management and the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of such task are critical parts of our country's cultural legal system and policy. Once the government decides to run the public monuments through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the public sector must ensure that the private-sector operators have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manage and maintain the cultural heritage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legislative purpose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ct are protected. After analyzing the above outsourcing models, this thesis agrees that the O.T model in the Act for Promotion of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should be operated as the optimal outsourcing mode. There are five reasons for this conclusion, including reducing the personnel and financial burden on the government, relying on private professions to maintain cultural assets, maintaining governmental interest for public security and safeguarding publicity, the regulations regarding the rental of the public monuments are not complete, last but not least, the regulations regarding the mode of "provision of public monuments" with the rules about "entrusted operation" of public monuments are easy to be replaced. Then when it comes to the O.T model which is the optimal legal system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under heritage management, this thesis lists two cases: Taipei Story House and Taipei House as the ideal examples of great outcomes under O.T mode and summarize the problems about this mode of management. Moreover, this thesis will try to solve problems which comes from the summary of different articles mentioned in chapter one and above cases in a legislative perspective. Further, this thesis will search for the comparative law. By reviewing laws and governmental system about the management of ancient monuments in England which is a section of United Kingdom and international treaties, we found out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ame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ct. Furthermore, the education on the historic role and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that th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Law must be established.
|
参考文献
|
-
Philippe Peycam(著)、陳郁婷(編)(2014),〈從吳哥窟到澳門:界定透過文化為地方培力的全球策略〉,《文資學報》,8期,頁83-97。
連結:
-
吳秦雯(2010),〈新興媒體之人權議題:傳播科技發展與文化權之建構〉,《法令月刊》,61卷1期,頁183-197。
連結:
-
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公共行政學報》,12期,頁41-77。
連結:
-
李威蒂(2011),《文化資產保存國民信託機制探討》,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連結:
-
屈慧麗(1999),〈致力維護保存之英格蘭文化資產組織〉,《博物館學季刊》,13卷4期,頁53-62。
連結:
-
--------(2015),〈公權力委託制度的新發展—以臺灣證劵交易所為例〉,《國家發展研究》,15卷1期,頁47-93。
連結:
-
林玟伶(2012),〈地方博物館與社群參與──英國區域文藝復興計畫之實踐探討〉,《博物館學季刊》,26卷4期,頁101-113。
連結:
-
林純存(2007),〈應用文化公益信託進行私有古蹟管理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連結:
-
徐家楓(2007),《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影響因素研究-以鹽水鎮橋南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連結:
-
徐偉光(2013),《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之風險分析—以O.T./R.O.T.模式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商學組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連結:
-
殷寶寧(2009),〈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中國文物保護法令與政策變遷歷程分析〉,《臺灣國際研究季刊》,5卷3期,頁95-119。
連結:
-
翁興利、陳愛娥、陳永愉(2002),〈推動公共服務委外之現況與展望〉,《研考雙月刊》,26卷5期,頁69-80。
連結:
-
張家綺、王世燁(2016),《文化資產經營管理問題之研究:以臺北市青田街日式宿舍為例》,臺灣物業管理學會(編),《2016年第10屆臺灣物業管理學會、物業管理成果發表會論文集》,頁17-28,臺北:臺灣物業管理學會。
連結:
-
張淑娟(2011),〈從世界文化遺產觀光經驗思考臺灣文化觀光的發展〉,《文資學報》,6期,頁101-126。
連結:
-
張瓊玲、張力亞(2005),〈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管理及運作過程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為例〉,《華岡社科學報》,19期,頁31-60。
連結:
-
許秉翔(2013),〈臺南市古蹟公辦民營的制度探討〉,《建築學報》,86期,頁207-229。
連結:
-
許建民(2010),〈學校游泳池委外經營策略選擇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4卷4期,頁130-137。
連結:
-
連子儀(2015),〈公私協力應用於藝術家故居園區的保存與管理〉,《博物館學季刊》,29卷4期,頁51-73。
連結:
-
郭幸萍、吳綱立(2013),〈公私合夥觀點之古蹟再利用委外經營決策影響因素之研究〉,《建築學報》,84期,頁141-161。
連結:
-
郭俊麟(2015),〈歷史建築再利用與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出張所為例〉,《南臺財經法學》,創刊號,頁119-150。
連結:
-
郭瑞坤、徐家楓(2008),〈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影響因素研究: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都市與計畫》,35卷3期,頁253-268。
連結:
-
郭漢鍠、蘇玫碩、郭蒼龍、楊建夫(2009),(臺南市三處公有文化遺產古蹟委託經營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8卷3期,頁131-144。
連結:
-
陳怡婷(2015),《公私合作關係之形塑—以促參法O.T./R.O.T.模式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連結:
-
黃翔瑜(2016),〈戰後臺灣古物與古蹟保存的早期實踐及其干擾(1948-1972)〉,《博物館學季刊》,30卷1期,頁9-45。
連結:
-
楊岳都(2016),《古蹟與歷史建築保存制度之研究─—以文化資產保存法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連結:
-
葉碧輝(2012),〈政府以OT模式委外營運之法律問題研究——以墾丁南灣遊憩區委託民間機構經營管理案為例〉,《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學報》,14期,頁355-373。
連結:
-
--------(2015),〈公有財產提供民間使用之法制框架及契約形式——以臺北政府為例(上)〉,《法令月刊》,66卷8期,頁9-26。
連結:
-
榮芳杰、傅朝卿(2008),〈古蹟委外經營制度對文化遺產管理功能之影響:以R.O.T.與O.T.模式爲例〉,《建築學報》,66期,頁167-188。
連結:
-
Larkin, Paul J., Public choice theory and occupational licensing, 39 HARV. J.L. & PUB. POL’Y 209, 209-331 (2016).
連結:
-
Sale, Douglas J., Free Enterprise vs. Economic Incentives: The Evolution of The “Public Purpose” Fulcrum, 46 STETSON L. REV. 481, 481-531 (2017).
連結:
-
SARAH SUTT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T HISTORIC SITES AND MUSEUMS,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ING, NEW YORK, U.S.A. (2015).
連結:
-
The National Trust, Governance Handbook (2016).
連結:
-
The National Trust, Highlight of the year, Annual Report (2017).
連結:
-
DAVID THROSBY, THE ECONOMICS OF CULTURAL POLI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UBLISHING, NEW YORK, U.S.A. (2010).
連結:
-
Philippe Peycam(著)、陳郁婷(編)(2014),〈從吳哥窟到澳門:界定透過文化為地方培力的全球策略〉,《文資學報》,8期,頁83-97。
連結:
-
吳秦雯(2010),〈新興媒體之人權議題:傳播科技發展與文化權之建構〉,《法令月刊》,61卷1期,頁183-197。
連結:
-
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公共行政學報》,12期,頁41-77。
連結:
-
李威蒂(2011),《文化資產保存國民信託機制探討》,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連結:
-
屈慧麗(1999),〈致力維護保存之英格蘭文化資產組織〉,《博物館學季刊》,13卷4期,頁53-62。
連結:
-
--------(2015),〈公權力委託制度的新發展—以臺灣證劵交易所為例〉,《國家發展研究》,15卷1期,頁47-93。
連結:
-
林玟伶(2012),〈地方博物館與社群參與──英國區域文藝復興計畫之實踐探討〉,《博物館學季刊》,26卷4期,頁101-113。
連結:
-
林純存(2007),〈應用文化公益信託進行私有古蹟管理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連結:
-
徐家楓(2007),《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影響因素研究-以鹽水鎮橋南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連結:
-
徐偉光(2013),《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之風險分析—以O.T./R.O.T.模式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商學組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連結:
-
殷寶寧(2009),〈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中國文物保護法令與政策變遷歷程分析〉,《臺灣國際研究季刊》,5卷3期,頁95-119。
連結:
-
翁興利、陳愛娥、陳永愉(2002),〈推動公共服務委外之現況與展望〉,《研考雙月刊》,26卷5期,頁69-80。
連結:
-
張家綺、王世燁(2016),《文化資產經營管理問題之研究:以臺北市青田街日式宿舍為例》,臺灣物業管理學會(編),《2016年第10屆臺灣物業管理學會、物業管理成果發表會論文集》,頁17-28,臺北:臺灣物業管理學會。
連結:
-
張淑娟(2011),〈從世界文化遺產觀光經驗思考臺灣文化觀光的發展〉,《文資學報》,6期,頁101-126。
連結:
-
張瓊玲、張力亞(2005),〈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管理及運作過程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為例〉,《華岡社科學報》,19期,頁31-60。
連結:
-
許秉翔(2013),〈臺南市古蹟公辦民營的制度探討〉,《建築學報》,86期,頁207-229。
連結:
-
許建民(2010),〈學校游泳池委外經營策略選擇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4卷4期,頁130-137。
連結:
-
連子儀(2015),〈公私協力應用於藝術家故居園區的保存與管理〉,《博物館學季刊》,29卷4期,頁51-73。
連結:
-
郭幸萍、吳綱立(2013),〈公私合夥觀點之古蹟再利用委外經營決策影響因素之研究〉,《建築學報》,84期,頁141-161。
連結:
-
郭俊麟(2015),〈歷史建築再利用與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出張所為例〉,《南臺財經法學》,創刊號,頁119-150。
連結:
-
郭瑞坤、徐家楓(2008),〈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影響因素研究: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都市與計畫》,35卷3期,頁253-268。
連結:
-
郭漢鍠、蘇玫碩、郭蒼龍、楊建夫(2009),(臺南市三處公有文化遺產古蹟委託經營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8卷3期,頁131-144。
連結:
-
陳怡婷(2015),《公私合作關係之形塑—以促參法O.T./R.O.T.模式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連結:
-
黃翔瑜(2016),〈戰後臺灣古物與古蹟保存的早期實踐及其干擾(1948-1972)〉,《博物館學季刊》,30卷1期,頁9-45。
連結:
-
楊岳都(2016),《古蹟與歷史建築保存制度之研究─—以文化資產保存法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連結:
-
葉碧輝(2012),〈政府以OT模式委外營運之法律問題研究——以墾丁南灣遊憩區委託民間機構經營管理案為例〉,《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學報》,14期,頁355-373。
連結:
-
--------(2015),〈公有財產提供民間使用之法制框架及契約形式——以臺北政府為例(上)〉,《法令月刊》,66卷8期,頁9-26。
連結:
-
榮芳杰、傅朝卿(2008),〈古蹟委外經營制度對文化遺產管理功能之影響:以R.O.T.與O.T.模式爲例〉,《建築學報》,66期,頁167-188。
連結:
-
Larkin, Paul J., Public choice theory and occupational licensing, 39 HARV. J.L. & PUB. POL’Y 209, 209-331 (2016).
連結:
-
Sale, Douglas J., Free Enterprise vs. Economic Incentives: The Evolution of The “Public Purpose” Fulcrum, 46 STETSON L. REV. 481, 481-531 (2017).
連結:
-
SARAH SUTT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T HISTORIC SITES AND MUSEUMS,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ING, NEW YORK, U.S.A. (2015).
連結:
-
The National Trust, Governance Handbook (2016).
連結:
-
The National Trust, Highlight of the year, Annual Report (2017).
連結:
-
DAVID THROSBY, THE ECONOMICS OF CULTURAL POLI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UBLISHING, NEW YORK, U.S.A. (2010).
連結:
-
一、中文部分(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
Dr. E.S. Savas(著),黃煜文(譯)(2005),《民營化歷程:公部門.非營利.企業的夥伴雙贏之道》,臺北:五觀藝術。
-
Mr. Philip Venning(著),江明親(譯)(2014),〈從志願組織到政府部門:保護歷史性建物之英國取徑〉,《文資學報》,8期,頁59-81。
-
王彤(2010),《比較促參法委外管理模式 ROT 與 OT之公共治理》,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
王服清(2016),〈公有文化資產出租民間的正當性爭論及中央立法界限〉,《科技法律評析》,9期,頁1-56。
-
丘昌泰(2002),〈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的三部曲模式〉,《人事月刊》,34卷5期,頁49-53。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二○○四年大陸地區世界遺產及近代產業遺產考察報告〉,《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
-
--------(2004),《文化臺灣:新世紀 新容顏》,臺北:遠流。
-
吳永華(2000),《臺灣歷史紀念物 : 日治時期臺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臺中:晨星。
-
吳志光(2010),《行政法》,修訂4版,臺北:新學林。
-
吳岳峰(2006),《論行政任務委託民間辦理─—以國防事務為中心》,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
--------(2013),〈文化補助行為之行政法爭議問題/最高行100判1676判決〉,《臺灣法學雜誌》,232期,頁213-220。
-
李兆翔(2016),〈訪古以開創未來:英國鐵道遺產之路〉,《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5期,頁92-107。
-
李汾陽(2010),《文化資產概論》,臺北:秀威。
-
呂理政(講)、呂怡屏(編)(2012),〈東亞近代史的共同關聯性:談臺史博海外資料調查及蒐藏計畫〉,《文資學報》,7期,頁134-145。
-
李建良(2012),〈民營化時代的行政法新趨勢〉,收於:李建良(編),《2011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頁1-27,臺北:中研院。
-
李乾朗(2014),《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紀事》,臺北:典藏。
-
李翠瑩(2006),《文化力新加值》,臺北:大康。
-
辛年豐(2016),〈公有文化資產的效率化管理:公私協力的考量〉,《文化資產公私協力與公民參與論壇》,研討會論文,頁1-16。
-
周青青(2016),〈博物館的古蹟教育及觀眾研究─以「淡水古蹟夜未眠活動」為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16學刊》,頁66-77。
-
林依仁(2012),〈私營化的法之界限〉,收於:李建良(編),《2011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頁199-295,臺北:中研院。
-
林明鏘(1993),〈論型式化之行政行為與為型式化之行政行為〉,收於:翁岳生教授六秩壽誕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公法新論:翁岳生教授六秩誕辰祝壽論文集》,頁337-362,臺北:月旦。
-
--------(2009),《歐盟行政法》,臺北:新學林。
-
--------(2013),〈德國民營化之理論與制度暨我國之反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9-2410-H-002-142-MY3,未出版。
-
--------(2017),《行政法講義》,修訂3版,臺北:新學林。
-
林金榮(1999),《論委託私人行使公權力在我國之實踐》,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
林柏志(2005),《從資源基礎論探討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經營策略-以臺北之家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
林華苑(2002),《古蹟保存政策與再利用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
-
林會承(講)、蘇芳誼(編)(2016),〈聯合國自然與文化遺產保存:臺灣的用心〉,《新世紀智庫論壇》,75期,頁9-17。
-
邱聰勳(1997),《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律問題之研究-以BOT模式為例》,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
侯幸佑(2011),《自然人參與公有古蹟委外經營:以臺北故事館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
徐端容(2005),《文化機構委外經營之探討-以臺北市中山堂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
財政部(2017),《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OT案件全生命週期參考文件—歷史建物類別》,載於:http://ppp.mof.gov.tw/PPP.Website/Refers/Refer/View1.aspx?fId=3495,未出版。
-
馬群傑(2013),《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公民參與》,高雄:巨流
-
張佳弘(2000),〈從政府管制探討競爭政策〉,《公平交易季刊》,8卷3期,頁1-32。
-
許立一、梁美慧、李沛慶(2011),〈政府策略規劃與公共價值創造的理論建構:金門縣古蹟維護政策的啟發〉,《空大行政學報》,22期,頁57-92。
-
許育典(2017),《公民文化權、文化法制與古蹟保存》,臺北:元照。
-
許登科(2013),〈釋字第七○九號解釋釋放之訊息與延伸思考〉,《月旦裁判時報》,23期,頁84-109。
-
郭玉琳(2011),《古蹟歷史建築災害防救標準作業程序之研究-以景美集應廟為例》,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
郭炳宏、劉宏亮(2011),〈文化資產概念的轉變歷程與認定標準〉,《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7期,頁41-60。
-
陳季妙(2008),《公有古蹟與歷史建築委外經營之商業模式研究》,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
陳怡君(2009),《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規範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
陳明燦、張蔚宏(2005),〈我國促參法下BOT之法制分析:以公私協力觀點為基礎〉,《公平交易季刊》,13卷2期,頁41-75。
-
陳炳宏(2010),〈赴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DCMS)與「通訊傳播辦公室」(Ofcom)參訪報告〉,《98年度有線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出國計畫》。
-
陳國慈(2005),《故事裡的故事—再生古蹟臺北故事館》,臺北:天下雜誌。
-
陳敏(2016),《行政法總論》,9版,臺北:新學林。
-
傅朝卿(2013),〈讓世界看見臺灣—登錄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新世紀智庫論壇》,61期,頁29-34。
-
程明修(2005),〈行政行為形式選擇自由〉,收於:氏著,《行政法之行為與法律關係理論》,2版,頁271-326,臺北:新學林。
-
程明修、詹鎮榮(2012),〈臺灣公私協力理論、法制及實務動向〉,收於:臺灣行政法學會(編),《全球化全球化/福利國家/特別權力關係/公私協力》,1版,頁365-390,臺北:元照。
-
黃立(2015),〈細說BOT契約相關爭議(專訪稿)〉,《臺灣法學雜誌》,279期,頁57-63。
-
黃素絹(2000),《古蹟保存之經營管理:國民信託之應用》,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
黃耀宗(2008),《古蹟委外經營困境與管理機制之研究-以打狗英國領事館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
詹鎮榮(2003),〈論民營化類型中之「公私協力」〉,《月旦法學雜誌》,102期,頁8-29。
-
--------(2016),《公私協力與行政合作法》,2版,臺北:新學林。
-
詹鎮榮、吳秦雯(2014),〈公私協力行政之契約形式選擇自由研究—以臺北有財產出租、提供使用及委託經營為中心〉,《臺北政府法務局103年度委託研究案》。
-
雷飛龍(2010),《英國政府與政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廖怡晴(2017),《古蹟再利用之研究–以辛志平校長故居為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
榮方杰(2000),《從英、美二國古蹟組織探討臺南市公有古蹟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
--------(2008),《文化遺產管理之常道:一個管理動態變化的維護觀點》,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
--------(2017),〈以價值為基礎的古蹟管理維護計畫架構:臺灣、澳大利亞與英國之比較研究〉,《建築學報》,99期,頁97-121。
-
管莉婷(2008),《國民信託與我國有關執行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
趙子元(2005),〈英國『歷史資產保護與管理制度』相關法規資料蒐集與案例分析〉,《國立文化資產研究保存中心建教合作研究計畫》。
-
蔡金鼎(2014),〈公有建築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公共性探討:以臺港三個不同的個案為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7期,頁7-26。
-
蔡勝男(2005),〈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的研究:歷史詮釋分析的觀點〉,《T&D飛訊》,34期,頁1-17。
-
鄧育璿(2014),《歷史古蹟的經營與活化:蘆洲李宅的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
盧業明(2007),《古蹟與歷史建築防災機制之研究-以火害為例》,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
薛琴(2014),〈文化資產保存觀念變革與修法理念之探討〉,《文化資產保存月刊》,27期,頁93-104。
-
謝哲勝(2015),《BOT契約法律與政策》,臺北:元照。
-
嚴冠珠(2003),《臺北市古蹟保存與維護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
蘇子程(2000),《古蹟文化經營之探討——以臺灣地區第一級公有古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
顧郁珊(2006),《淡水古蹟園區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以淡水紅毛城、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滬尾砲臺為例》,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
二、英文文獻(按作者姓氏字母排序)
-
Department for Digital, Culture Media & Sport, Heritage Statement (2017).
-
Drewry, Gravin, Administering the English National Heritage, p.183-200, in National Approaches to the Governance of Historical Heritage over Time. A Comparative Report, edited by Stefan Fisch, Washington, DC: IOS Press Publishing (2008).
-
Jackson-Shaw Co. v. Jacksonville Aviation Auth., 8 So. 3d 1076, (Fla. 2008) (quoting State v. Miami Beach Redevelopment Agency, 392 So. 2d 875, 866 (Fla. 1980)).
-
Snowball, Jen D.,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of cultural heritage:methods and examples, p.438-455, in Handbook on the Economics of cultural Heritage, edited by llde Rizzo and Anna Mignosa,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3).
-
Weber, Robert F., New governance,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challenges to legitimacy:the example of the internal models approach to capital adequacy regulation, 62 ADMIN. L. REV. 783, 783-869 (2010).
-
一、中文部分(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
Dr. E.S. Savas(著),黃煜文(譯)(2005),《民營化歷程:公部門.非營利.企業的夥伴雙贏之道》,臺北:五觀藝術。
-
Mr. Philip Venning(著),江明親(譯)(2014),〈從志願組織到政府部門:保護歷史性建物之英國取徑〉,《文資學報》,8期,頁59-81。
-
王彤(2010),《比較促參法委外管理模式 ROT 與 OT之公共治理》,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
王服清(2016),〈公有文化資產出租民間的正當性爭論及中央立法界限〉,《科技法律評析》,9期,頁1-56。
-
丘昌泰(2002),〈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的三部曲模式〉,《人事月刊》,34卷5期,頁49-53。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二○○四年大陸地區世界遺產及近代產業遺產考察報告〉,《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
-
--------(2004),《文化臺灣:新世紀 新容顏》,臺北:遠流。
-
吳永華(2000),《臺灣歷史紀念物 : 日治時期臺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臺中:晨星。
-
吳志光(2010),《行政法》,修訂4版,臺北:新學林。
-
吳岳峰(2006),《論行政任務委託民間辦理─—以國防事務為中心》,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
--------(2013),〈文化補助行為之行政法爭議問題/最高行100判1676判決〉,《臺灣法學雜誌》,232期,頁213-220。
-
李兆翔(2016),〈訪古以開創未來:英國鐵道遺產之路〉,《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5期,頁92-107。
-
李汾陽(2010),《文化資產概論》,臺北:秀威。
-
呂理政(講)、呂怡屏(編)(2012),〈東亞近代史的共同關聯性:談臺史博海外資料調查及蒐藏計畫〉,《文資學報》,7期,頁134-145。
-
李建良(2012),〈民營化時代的行政法新趨勢〉,收於:李建良(編),《2011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頁1-27,臺北:中研院。
-
李乾朗(2014),《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紀事》,臺北:典藏。
-
李翠瑩(2006),《文化力新加值》,臺北:大康。
-
辛年豐(2016),〈公有文化資產的效率化管理:公私協力的考量〉,《文化資產公私協力與公民參與論壇》,研討會論文,頁1-16。
-
周青青(2016),〈博物館的古蹟教育及觀眾研究─以「淡水古蹟夜未眠活動」為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16學刊》,頁66-77。
-
林依仁(2012),〈私營化的法之界限〉,收於:李建良(編),《2011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頁199-295,臺北:中研院。
-
林明鏘(1993),〈論型式化之行政行為與為型式化之行政行為〉,收於:翁岳生教授六秩壽誕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公法新論:翁岳生教授六秩誕辰祝壽論文集》,頁337-362,臺北:月旦。
-
--------(2009),《歐盟行政法》,臺北:新學林。
-
--------(2013),〈德國民營化之理論與制度暨我國之反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9-2410-H-002-142-MY3,未出版。
-
--------(2017),《行政法講義》,修訂3版,臺北:新學林。
-
林金榮(1999),《論委託私人行使公權力在我國之實踐》,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
林柏志(2005),《從資源基礎論探討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經營策略-以臺北之家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
林華苑(2002),《古蹟保存政策與再利用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
-
林會承(講)、蘇芳誼(編)(2016),〈聯合國自然與文化遺產保存:臺灣的用心〉,《新世紀智庫論壇》,75期,頁9-17。
-
邱聰勳(1997),《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律問題之研究-以BOT模式為例》,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
侯幸佑(2011),《自然人參與公有古蹟委外經營:以臺北故事館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
徐端容(2005),《文化機構委外經營之探討-以臺北市中山堂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
財政部(2017),《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OT案件全生命週期參考文件—歷史建物類別》,載於:http://ppp.mof.gov.tw/PPP.Website/Refers/Refer/View1.aspx?fId=3495,未出版。
-
馬群傑(2013),《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公民參與》,高雄:巨流
-
張佳弘(2000),〈從政府管制探討競爭政策〉,《公平交易季刊》,8卷3期,頁1-32。
-
許立一、梁美慧、李沛慶(2011),〈政府策略規劃與公共價值創造的理論建構:金門縣古蹟維護政策的啟發〉,《空大行政學報》,22期,頁57-92。
-
許育典(2017),《公民文化權、文化法制與古蹟保存》,臺北:元照。
-
許登科(2013),〈釋字第七○九號解釋釋放之訊息與延伸思考〉,《月旦裁判時報》,23期,頁84-109。
-
郭玉琳(2011),《古蹟歷史建築災害防救標準作業程序之研究-以景美集應廟為例》,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
郭炳宏、劉宏亮(2011),〈文化資產概念的轉變歷程與認定標準〉,《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7期,頁41-60。
-
陳季妙(2008),《公有古蹟與歷史建築委外經營之商業模式研究》,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
陳怡君(2009),《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規範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
陳明燦、張蔚宏(2005),〈我國促參法下BOT之法制分析:以公私協力觀點為基礎〉,《公平交易季刊》,13卷2期,頁41-75。
-
陳炳宏(2010),〈赴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DCMS)與「通訊傳播辦公室」(Ofcom)參訪報告〉,《98年度有線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出國計畫》。
-
陳國慈(2005),《故事裡的故事—再生古蹟臺北故事館》,臺北:天下雜誌。
-
陳敏(2016),《行政法總論》,9版,臺北:新學林。
-
傅朝卿(2013),〈讓世界看見臺灣—登錄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新世紀智庫論壇》,61期,頁29-34。
-
程明修(2005),〈行政行為形式選擇自由〉,收於:氏著,《行政法之行為與法律關係理論》,2版,頁271-326,臺北:新學林。
-
程明修、詹鎮榮(2012),〈臺灣公私協力理論、法制及實務動向〉,收於:臺灣行政法學會(編),《全球化全球化/福利國家/特別權力關係/公私協力》,1版,頁365-390,臺北:元照。
-
黃立(2015),〈細說BOT契約相關爭議(專訪稿)〉,《臺灣法學雜誌》,279期,頁57-63。
-
黃素絹(2000),《古蹟保存之經營管理:國民信託之應用》,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
黃耀宗(2008),《古蹟委外經營困境與管理機制之研究-以打狗英國領事館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
詹鎮榮(2003),〈論民營化類型中之「公私協力」〉,《月旦法學雜誌》,102期,頁8-29。
-
--------(2016),《公私協力與行政合作法》,2版,臺北:新學林。
-
詹鎮榮、吳秦雯(2014),〈公私協力行政之契約形式選擇自由研究—以臺北有財產出租、提供使用及委託經營為中心〉,《臺北政府法務局103年度委託研究案》。
-
雷飛龍(2010),《英國政府與政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廖怡晴(2017),《古蹟再利用之研究–以辛志平校長故居為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
榮方杰(2000),《從英、美二國古蹟組織探討臺南市公有古蹟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
--------(2008),《文化遺產管理之常道:一個管理動態變化的維護觀點》,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
--------(2017),〈以價值為基礎的古蹟管理維護計畫架構:臺灣、澳大利亞與英國之比較研究〉,《建築學報》,99期,頁97-121。
-
管莉婷(2008),《國民信託與我國有關執行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
趙子元(2005),〈英國『歷史資產保護與管理制度』相關法規資料蒐集與案例分析〉,《國立文化資產研究保存中心建教合作研究計畫》。
-
蔡金鼎(2014),〈公有建築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公共性探討:以臺港三個不同的個案為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7期,頁7-26。
-
蔡勝男(2005),〈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的研究:歷史詮釋分析的觀點〉,《T&D飛訊》,34期,頁1-17。
-
鄧育璿(2014),《歷史古蹟的經營與活化:蘆洲李宅的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
盧業明(2007),《古蹟與歷史建築防災機制之研究-以火害為例》,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
薛琴(2014),〈文化資產保存觀念變革與修法理念之探討〉,《文化資產保存月刊》,27期,頁93-104。
-
謝哲勝(2015),《BOT契約法律與政策》,臺北:元照。
-
嚴冠珠(2003),《臺北市古蹟保存與維護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
蘇子程(2000),《古蹟文化經營之探討——以臺灣地區第一級公有古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
顧郁珊(2006),《淡水古蹟園區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以淡水紅毛城、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滬尾砲臺為例》,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
二、英文文獻(按作者姓氏字母排序)
-
Department for Digital, Culture Media & Sport, Heritage Statement (2017).
-
Drewry, Gravin, Administering the English National Heritage, p.183-200, in National Approaches to the Governance of Historical Heritage over Time. A Comparative Report, edited by Stefan Fisch, Washington, DC: IOS Press Publishing (2008).
-
Jackson-Shaw Co. v. Jacksonville Aviation Auth., 8 So. 3d 1076, (Fla. 2008) (quoting State v. Miami Beach Redevelopment Agency, 392 So. 2d 875, 866 (Fla. 1980)).
-
Snowball, Jen D.,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of cultural heritage:methods and examples, p.438-455, in Handbook on the Economics of cultural Heritage, edited by llde Rizzo and Anna Mignosa,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3).
-
Weber, Robert F., New governance,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challenges to legitimacy:the example of the internal models approach to capital adequacy regulation, 62 ADMIN. L. REV. 783, 783-869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