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生命長河~助人工作者罹患癌症之生命經驗敘說

并列篇名

Long River of Life ~The Narrative on the life experience of professional helpers with suffering cancer

作者

林睿綺

关键词

癌症 ; 助人工作者 ; 生命經驗 ; 敘說 ; cancer ; professional helpers ; life experience ; narrative

期刊名称

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所)學位論文

卷期/出版年月

2017年

学位类别

碩士

导师

杜承嶸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為理解助人工作者罹患癌症的心路歷程,如何詮釋生病經驗對人生所造成的影響和改變,且後續經歷自我療癒及轉化的歷程,進而建構新的生命意義。研究方法:採取質性研究中的敘說研究及深度訪談,進行資料收集,以立意抽樣方式尋找研究參與者,共訪談三位已成年者,目前或曾經從事社會工作相關領域之助人工作,曾罹患癌症,進行訪談時距罹病時間已有五年以上,並且願意回顧生病的歷程,詮釋自我生命經驗者。 本研究參與者包括三位罹癌的助人工作者,分別遭逢卵巢癌復發、甲狀腺癌、大腸癌的侵襲,敘說關於罹患癌症的生命經驗與心路歷程。本研究以助人工作者罹癌的生命經驗為主題,有些主題也可能出現在罹癌的個人生命身上,經歷到當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家庭內與家庭外的影響;而與助人工作者罹癌較為相關的主題,專業生命的斷裂與轉化、發揮專業以修補與適應、連結有益復原的支持網絡與資源、扭轉群體的負面觀念,並且在這些過程中,助人工作者個人生命與專業生命之間形成互動的循環圈;結論最後並提出對實務與研究層面之建議。

英文摘要

To understanding the mentality of professional helpers with suffering cancer, the helpers will explain the experience of illness and life on the influences and changes. The follow-up experience of self-healing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will build a new meaning of life.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d the us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the narrative research with in-depth interviews and data collection to seek sampling methods to be found the participants. The total of three adults have been interviewed and engaged in social work related areas of professional helpers with suffering cancer from past to present. The interview time from the time of illness has been more then five years. The professional helpers have been agreed and reviewed to the course of illness and interpretation of self -life experience. The study participants included three professional helpers with suffering cancer who were affected by the recurrence of ovarian cancer, thyroid cancer and colorectal cancer. The three helpers with suffering cancer were narrative the life experience and mentality.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life experience with suffering cancer. Some subjects may also appear the individual life with suffering cancer. The life experience with suffering cancer has been influenced by caregivers becoming of take-caregivers and inner-family and outer-family. The professional helpers with suffering cancer is more relevant to the theme included the professional life of the fracture and transformation, play a professional to repair and adaptability and link the recovery of support network and resources. The theorem will be reversed the negative concept of the group.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life of professional helpers between the formations of an interactive cycle. The conclusion of the final put forward the practical and research level of the proposal.

主题分类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工作學系(所)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余宜叡、林益卿、蔡佩渝(2010)。深入探索的生命回顧—敘事探究。安寧療護雜誌 15卷2期。
    連結:
  2. 李玉嬋(2014)。因應病苦汲取正向能量新視框~以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激勵病人堅毅韌性因應病苦之看見。諮商與輔導,(346),57-61。
    連結:
  3. 李昭輝(1997)。安寧療護意義治療。安寧療護雜誌,(3),18-24。
    連結:
  4. 李冠泓(2014)。運用敘事治療陪伴癌症病人的實例。諮商與輔導 第339期。
    連結:
  5. 池汾玫(2002)。冠壯動脈心臟病患憂鬱程度和自我照顧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6. 林耀盛(2001)。時間與意義:疾病、創傷及敘說之交疊構面。本土心理學研究,15,221- 270。
    連結:
  7. 林耀盛(2006)。聆聽受苦之聲:從“咱們”關係析究慢性病照顧。應用心理研究,(29),183-212。
    連結:
  8. 林耀盛(2006)。慢性病心理社會模式之探討:以癌症為例。臨床心理學刊,3(2),56-67。
    連結:
  9. 林耀盛(2009)。逆向呈現與過度呈現之間:慢性病患者的身心受苦經驗。生死學研究,(9),1-43。
    連結:
  10. 周志建(2002)。敘事治療與現實治療之比較。諮商與輔導,200,18-22。
    連結:
  11. 彭信揚(2008)。敘事治療在家暴家庭的運用。諮商與輔導,269,29-33。
    連結:
  12. 楊惠伃(2014)。困境與重生-罹癌慢性病患以藝術療癒的自我敘說。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連結:
  13. 顏芳慧、許敏桃(2004)。初次罹患急性心肌梗塞婦女病發的生病經驗。護理雜誌,51(2),57-66。
    連結:
  14. 陳麗娟、何長珠(2008)。藝術治療活動深化癌末病患情緒內涵之研究。生死學研究,(8),41-98。
    連結:
  15. 陳美碧、謝麗鳳、林惠蘭、李淑貞、林純如、蔡欣玲(2004)。癌症病人之生活品質及其預測因子。榮總護理,21(4),352-362。
    連結:
  16. 鄭素月、賴裕和、張利中、吳齊殷(2002)。探討乳癌病人症狀困擾、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關係。新臺北護理期刊,4(1),9-21。
    連結:
  17. 黃馥珍、卓紋君(2009)。敘說研究的探索從三本敘說分析研究的比較說起。輔導季刊,45(3),49-64。
    連結:
  18. 張慎儀、胡文郁、翁開誠、釋惠敏 (2014)。生命受威脅女性癌症病人生命故事之敘事研究。安寧療護雜誌,19(1), 1-17。
    連結:
  19. 賴明亮(2002)。意義治療法簡介。安寧療護雜誌,7(2),153-164。
    連結:
  20.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爲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連結:
  21. 蔣欣欣、盧孳艷(1996)。健康與疾病的文化觀及現象分析。護理雜誌,43(4),42-48。
    連結:
  22. 楊婉萍、趙可式、龔卓軍、賴維淑(2012)。癌症病人生病經驗之時間性議題。應用心理研究,(54),53-73。
    連結:
  23. 釋普安、洪壽宏、黃建勳、彭仁奎、游碧真、陳慶餘(2011)。居家善終靈性照顧。安寧療護雜誌,16(1),82-94。
    連結:
  24. 唐先梅、曾敏傑(2008)。罕見疾病家庭的壓力源:一項探索式的質化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2),47-70。
    連結:
  25. 徐畢卿(2002)。智能障礙兒的婦女家庭照顧者-以自閉兒母親為例。護理雜誌,49(2),22-28。
    連結:
  26. 穆偑芬、馬鳳岐、顧小明、許洪坤、黃碧桃(2000)。有罹患癌病兒童之家庭的壓力—對母親之衝擊。護理研究,8(5),568-578。
    連結:
  27. 林靖婉(2014.10.24),拾回三分之一 人生大不同,取自慈濟全球社區網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5535%3A2014-10-24-09-13-34&catid=107%3Ataiwan&Itemid=554&lang=zh。
    連結:
  28. Buytendijk, F. J. J.(1974). Prolegomena to an anthropological physiology. Pittsburgh: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連結:
  29. Corey, G. (2003). Issues and ethics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6th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Wadsworth.
    連結:
  30. Freedman , J., & Comb s, G. (1996 ). Narrative therapy- the social construct ion of preferred reality .New York : Norton.
    連結:
  31. Frank, A. W.(1995). The wounded storyteller: Body, illness, and ethics.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連結:
  32. Frank, A. W.(2000). The standpoint of storyteller.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10(3),354-365.
    連結:
  33. Frank, A. W. (2001). Can we research suffering?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1(3), 353-362.
    連結:
  34. 一、 中文部分
  35. 圖書期刊:
  36. 2016癌症社會工作心理評估與處遇工作坊(南區講義)
  37. 王理書(2008)。帶著傷心前行:一個心理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故事。台北:寶瓶文化。
  38. 王怡仁(2010)。不藥而癒:身心靈整體健康完全講義。台北:賽斯文化。
  39. 方格正(2014)。年輕成人罹癌康復後生命經驗之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40. 何裕民(2010)。癌症只是慢性病。香港:萬里機構出版。
  41. 何裕民、楊昆(2011)。從心治癌:癌症心理的關鍵報告。台北市:達觀出版。
  42. 余德慧(2010)。生命宛若幽靜長河。台北:張老師文化。
  43. 余德慧、石佳儀(2003)。生死學十四講。心靈工坊:台北。
  44. 呂旭亞、白崇亮等(2009)。心靈祕徑~11個生命蛻變的故事。心靈工坊:台北。
  45. 呂素貞(2005)。超越語言的力量。台北:張老師文化。
  46. 石世明(2016)。抗癌自癒力-正念減壓八堂課。天下康健:台北市。
  47. 李玉嬋、李佩怡、李開敏、侯南隆、張玉仕、陳美琴(2012)。導引悲傷能量-悲傷諮商助人者工作手冊。張老師文化:台北市。
  48. 李素玲(2009)。諮商心理師自我照顧經驗之敘說研究。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49. 林克明(2014)。受傷的醫者(the wounded healer)心理治療開拓者的生命故事。心靈工坊:台北。
  50. 林娟芬(2000)。敘說分析與生命主題。神學與教會第24卷第2期,台南神學院出版。
  51. 林耀盛、吳英璋(2000)。進退維谷:糖尿病患者的認同建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卷3期,1-34。
  52.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出版社。
  53. 許添盛、王季慶(2007),用心醫病:新時代身心靈整體健康觀,台北:賽斯文化。
  54. 蔡美娟(1998)。我的抗癌歲月。台北:遠流。
  55. 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一趟自我療癒之旅。台北市:心靈工坊。
  56. 潘世毅(2010)。生之欲-一位慢性病者生病經驗之自我敘說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57.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58.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台北:麗文文化。
  59.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60. 陳向明(2008)。質性研究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科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與實驗。
  61. 陳正堂(2007)。癌症是可控制的慢性病。重慶醫學2007(20),2023+2034-。
  62. 陳彥琪(2012)。照顧負荷對癌症患者成年前期子女親子關係影響之敘說研究。台北市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63. 溫信學(2012)。醫務社會工作。洪葉文化:台北市。
  64. 黃莉婷(2008)。恩儒,我聽見了-我在青春期癌症生存者疾病意義研究之經驗敍說。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65. 張慎儀(2007)。敘事旅程—癌症病人生命經驗之回顧與剖析。台灣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66. 賴憶嫺(2012)。青春期至成年早期罹病的慢性病患存在經驗之形構分析。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67. 賴佩霞、郭貞伶(2012)。回家:20年修行告白。早安財經。
  68. 蘇絢慧(2009)。因愛誕生:一段父親帶我回家的路。寶瓶文化。
  69. 鄭凱芸(2010)。當父母罹癌時-青少女承擔親職之經驗。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70. 鍾春櫻(2008)。中年癌末病人的生命意義建構與實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71. 闕麗卿(2014)。面對家人連續遭逢罹癌末期心路歷程之自我敘說探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72. 網路訊息:
  73. 陸游(南宋),遊山西村,取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http://www.muni-buddha.com.tw/Dictionary-APP.html。
  74. 季旭昇 等(2010),取自中文經典100句:孔子家語http://www.cite.com.tw/pop_book.php?products_id=17884&page=3
  75. 滕西華(2016),當癌症成為慢性病的健保思維,取自台灣癌症基金會http://www.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1311。
  76. 癌症登記中心網站(2016),存活率資料,取自http://tcr.cph.ntu.edu.tw/main.php?Page=A5B3。
  77.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6),103年死因統計結果分析,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1610。
  78.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民國102年癌症登記年報,取自http://www.hpa.gov.tw/BHPNet/Web/Stat/Statistics.aspx。
  79. 中文譯作:
  80. 尹萍 譯(1999)。病人狂想曲(原作者:Broyard A.)。臺北: 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1992)
  81. 石世明 譯(2001)。病床邊的溫柔(原作者:J. H. van den Berg)。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52)
  82. 江盈誼等 合譯(2000)。社工督導(原作者:Brown A.、Bourne I.)。台北: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
  83. 李永平 譯(2009)。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原作者:Kubler-Ross E.)。台北: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84. 林水福 譯(1999)。深河(原作者:遠藤周作)。台北:立緒出版社。
  85. 易之新 譯(2000)。當醫生變成病人(原作者:Rosenbaum E. E.)。台北: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1988)
  86. 易之新 譯(2002)。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原作者:Yalom I. D.)。臺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2)
  87. 許添盛、王季慶 譯(2010)。人生的轉機:癌症的身心自療法(原作者:LeShan L.)。臺北巿:方智。(原著出版年:1994)
  88. 蔡敏玲、余曉雯 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Clandinin & Connelly)。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
  89. 陳厚愷、賴慧臨 譯(2014)。正念減壓,與癌共處(原作者:Linda E. Carlson, Michael Speca)。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10)
  90. 陳新綠 譯(1997)。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原作者:Kleiman A.)。台北市: 桂冠。(原著出版年:1988)
  91. 趙可式、沈錦惠 譯(1998)。活出意義來(原作者:Frankl VE.)。台北市:光啟文化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67)
  92. 魯道夫 譯(2011)。凱龍星:靈魂的創傷與療癒(原作者:Reinhart M.)。心靈工坊:台北。(原著出版年:1989)
  93. 黃慈音等 譯(2013)。助人工作者的養成歷程與實務(原作者:Corey M. S. & Corey G.)。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出版,台北:心理總經銷。(原著出版年:2011)
  94. 黃孟嬌 譯(2008)。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原作者:White M.)。臺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07)
  95. 蔣文玉 譯(1997)。勇敢面對慢性病(原作者:Pollin I.、Golant S. K.)。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
  96. 廖婉如 譯(2009)。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原作者:Yalom I. D.)。臺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8)
  97. 劉小菁 譯(2001)。助人工作者自助手冊-活力充沛的秘訣(原作者:Skovholt T. M.)。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01)
  98. 二、外文部分
  99. Boss,P.(2002).Family stress management:A contextual approach(2nd ed.). Thousand Oaks,CA:Sage .
  100. Corey, M. S. , & Corey, G. (1998). Becoming a helper (3nd ed.). Pacific Grove,California: Brooks/Cole.
  101. Corbin, J. & Strauss, A.(1987). Accompaniment of chronic illness changes in body,self, biography and geographical time.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Health Care, 6, 249-281.
  102. Lincoln YS, Guba EG. Naturalistic Inquiry.1st ed. Newbury Park, CA: SagePublications, 1985;301-27。
  103. Poter, N. (1995). Therapist self-care:A proactive ethical. Feminist ethics in psychotherapy.New York:Spr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