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自然與文學之間-試論劉克襄散文中的變與不變

DOI

10.6760/YWHP.200712.0263

作者

曾美雲

关键词

劉克襄 ; 自然寫作 ; 散文 ; 土地倫理

期刊名称

語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4期(2007 / 12 / 01)

页次

263 - 32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劉克襄是臺灣當前「自然寫作」行列中的重要作家,創作歷時最久,文體類型多樣,題材內容豐富多變,文字風格多所轉折,其中又以散文創作質量最為可觀。其散文寫作主題從80年代的賞鳥旅行札記,國內外荒野生態知識的傳知,環保問題的挖掘報導,旁涉歷史舊路踏查與自然誌論述;90年代中期開始則有定點自然觀察與自然教學推廣的相關書寫;2000年以後朝向鄉鎮漫遊、山岳探查、知性旅遊與社區營造領域探索;新近則著力於野菜蔬果的人文歷史化書寫及野狗生存空間問題的關注。乍看之下,其創作題材上具有:從荒野、境外到城市,從現代到古早,從自然生態到歷史人文等衍變現象;然若深究其旨,「自然生態」與「人文思考」兩種要素,縱貫交錯,終始如一,近期的敘述上則每每呈現出「歷史縱向」與「區域橫向」交叉建構的特色。散文體裁方面,具有文體多方嘗試情形:札記、掌故、遊記、雜文、報導、小品、筆記、日誌、自然誌、書信、指南、繪本……,繁複多方,令人目不暇給。對此現象,倘若援引學界文壇漸次積澱的「自然寫作」定義,重探劉克襄散文的內容與體裁,則其多「變」之中,實有「不變」-猶然可以涵括收攝於「自然書寫」的廣義脈絡之下。文字的經營上,劉克襄曾經擺盪於「自然」之真與「文學」之美兩端,徬徨於文\質、情\理比重的拿捏升降,先後展現過「抒情」、「議論」、「報導」、「傳知」與「懷舊」諸樣風貌。語言風格方面,既有生態意識與環保問題的熱情呼籲,也有定點自然觀察書寫的冷靜客觀,而其平淡存真、知性洸漾的個人散文風格則自有特色。此外,關於劉克襄的詩人浪漫之心與從事自然寫作的知性要求間的平衡問題,筆者發現,他似乎存有以「文類」作為區隔不同風格的取向-散文的傳知敘述,詩歌的抒情象徵,動物小說的生命隱喻,繪本的寓言式哲思以及旅行指南的實用導覽。不同文類的寫作,一方面是他藉以平衡「自然專業」與「文學心靈」的解決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他將同時期閱讀所獲、觀察所得以不同形式面目展現發表的途徑。至於劉克襄散文不變的特色有七:(一)自然生態旅行為題材大宗;(二)精密自然觀察與感性人文思考的融合;(三)土地倫理—生態意識與人文關懷的交織;(四)敘述架構-歷史縱向與區域橫向的交叉建構;(五)西方生態環境思潮重於中國道家自然信念;(六)自然寫作「文類」的互文與多方嘗試;(七)自然與文學之間—科學之真與藝術之美的依違。而影響其散文遷變的因素則有:(一)自然知識的積累與寫作觀念的衍變;(二)人生角色的認同與轉換;(三)年齡心境的蛻變成長;(四)外在環境的激盪刺激;(五)求新求變的自厭趨力。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03)。少年綠皮書-親子戶外旅行。臺北:玉山社。
    連結:
  2. (2000)。綠色童年-親子戶外旅行。臺北:玉山社。
    連結:
  3. (1986)。荒野之心-小燕鷗的世界之旅。
  4. (1985)。隨鳥走天涯‧鳥人。臺北:洪範出版社。
  5. (1998)。快樂綠背包‧賞鳥人的困擾。臺中:晨星出版社。
  6. (1982)。旅次札記‧代序。臺北:時報出版社。
  7. (1993)。深入陌生地:外國旅行者所見的臺灣。臺北:自立晚報。
  8. (1999)。福爾摩沙大旅行‧前言。臺北:玉山社。
  9. 探險家在臺灣
  10. (1985)。隨鳥走天涯‧我們都在邊陲的荒野旅行。臺北:洪範出版社。
  11. (1995)。小綠山之歌‧綠繡眼築巢。臺北:時報出版社。
  12. (2006)。失落的蔬果。臺北:二魚文化。
  13. (1995)。小綠山之精靈-臺北盆地四季的自然觀察:植物、貝類。臺北:時報出版社。
  14. (1998)。少年綠皮書-我們的島嶼旅行。臺北:玉山社。
  15. (1997)。望遠鏡裡的精靈-台灣常見鳥類的故事。臺北:玉山社。
  16. (1995)。臺灣本土「自然寫作」中鮮明的土地。中外文學,23(12),68。
  17. (1996)。《偷窺自然-新戶外生活指南》的書背簡介。
  18. (1982)。旅次札記-天空最後的英雄。臺北:時報出版社。
  19. (1992)。自然旅情‧荖濃溪畔的六龜。台中:晨星出版社。
  20. 最美麗的時候
  21. (1999)。劉克襄自然生態綠皮書-台灣特稀有動物。臺北:博揚文化。
  22. (1995)。小綠山之舞‧金黃蜻虰。臺北:時報出版社。
  23. (1992)。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臺灣東海岸的旅行。
  24. (1998)。快樂綠背包‧萬芳社區的故事-抱仔腳坑自然誌。臺中:晨星出版社。
  25. 王家祥(1992)。自然禱告者‧代序。臺中:晨星出版社。
  26. 石芳瑜(2007)。閱讀自然‧閱讀劉克襄。書香遠傳,52,44-47。
  27. 向陽(1982)。旅次札記‧代序
  28. 何寄澎(1994)。江山代有才人出-管窺散文新銳、蠡測散文新趨。文訊
  29. 吳宗璘(2002)。迷路一天,在小鎮。臺北:皇冠。
  30. 吳明益(2006)。臺灣的自然書寫。臺中:晨星出版社。
  31. 吳明益(2004)。以書寫解放自然-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
  32. 吳明益(2003)。臺灣自然寫作選。臺北:二魚文化。
  33. 吳明益、東海大學中文系主編(2006)。臺灣的自然書寫。臺中:晨星出版社。
  34. 李松柏(2004)。和水生植物作朋友。臺北:人人。
  35. 李豐楙編著(1985)。中國現代散文賞析二。臺北:長安出版社。
  36. 李豐楙編著(1985)。中國現代散文賞析二·緒論。臺北:長安出版社。
  37. 邱錦榮(1995)。作品、理論與生態批評。中外文學,22(12),21。
  38. 金恆鑣(1995)。種子的信仰‧譯序。臺北:大樹出版社。
  39. 許建崑(2002)。臺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40. 聯合報(1995/10/05)
  41. 陳明柔主編(2006)。臺灣的自然書寫。臺中:晨星出版社。
  42. 陳建一(1994)。發現一個新文學傳統-自然文學。誠品閱讀,8月號
  43. 須文蔚(2002)。報導文學讀本‧導論。臺北:二魚文化。
  44. 黃武忠(1990)。伴鳥走天涯-劉克襄印象。文訊,14,109-111。
  45. 楊光整理(1996)。逐漸建立一個自然寫作的傳統-李瑞騰專訪劉克襄。文訊,93-97。
  46. 中國時報(1995/07/29)
  47. 劉小如。臺灣鳥類研究開發史·序
  48. 劉克襄(2000)。迷蝶誌。臺北:麥田出版社。
  49. 劉克襄。消失中的亞熱帶
  50. 劉克襄(1994)。山黃麻家書‧尋找藏羚的人。臺中:晨星。
  51. 劉克襄。消失中的亞熱帶
  52. 劉克襄(1999)。劉克襄自然生態綠皮書‧作者序。臺北:博揚文化。
  53. 劉克襄(1989)。臺灣鳥類研究開發史:1840~1912。臺北:聯經。
  54. 劉克襄(1986)。消失中的亞熱帶。臺中:晨星。
  55. 劉克襄。雲雀的鳴啼
  56. 劉克襄(2006)。臺灣的自然書寫。臺中:晨星出版社。
  57. 劉克襄(1996)。遙遠之城-威海記遊。中外文學,24(10),43-51。
  58. 鄭明娳(1988)。現代散文縱橫論
  59.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散文的主要類型
  60. 魏貽君(2006)。臺灣的自然書寫。臺中:晨星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Liang, Sun-chieh(2012).Animal Contact in Liu Ka-shiang's He-lien-mo-mo the Humpback Whale.淡江評論,42(2),33-58.
  2. 黃宗潔(2009)。劉克襄動物小說中的自然觀。東華漢學,10,28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