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襄是臺灣當前「自然寫作」行列中的重要作家,創作歷時最久,文體類型多樣,題材內容豐富多變,文字風格多所轉折,其中又以散文創作質量最為可觀。其散文寫作主題從80年代的賞鳥旅行札記,國內外荒野生態知識的傳知,環保問題的挖掘報導,旁涉歷史舊路踏查與自然誌論述;90年代中期開始則有定點自然觀察與自然教學推廣的相關書寫;2000年以後朝向鄉鎮漫遊、山岳探查、知性旅遊與社區營造領域探索;新近則著力於野菜蔬果的人文歷史化書寫及野狗生存空間問題的關注。乍看之下,其創作題材上具有:從荒野、境外到城市,從現代到古早,從自然生態到歷史人文等衍變現象;然若深究其旨,「自然生態」與「人文思考」兩種要素,縱貫交錯,終始如一,近期的敘述上則每每呈現出「歷史縱向」與「區域橫向」交叉建構的特色。散文體裁方面,具有文體多方嘗試情形:札記、掌故、遊記、雜文、報導、小品、筆記、日誌、自然誌、書信、指南、繪本……,繁複多方,令人目不暇給。對此現象,倘若援引學界文壇漸次積澱的「自然寫作」定義,重探劉克襄散文的內容與體裁,則其多「變」之中,實有「不變」-猶然可以涵括收攝於「自然書寫」的廣義脈絡之下。文字的經營上,劉克襄曾經擺盪於「自然」之真與「文學」之美兩端,徬徨於文\質、情\理比重的拿捏升降,先後展現過「抒情」、「議論」、「報導」、「傳知」與「懷舊」諸樣風貌。語言風格方面,既有生態意識與環保問題的熱情呼籲,也有定點自然觀察書寫的冷靜客觀,而其平淡存真、知性洸漾的個人散文風格則自有特色。此外,關於劉克襄的詩人浪漫之心與從事自然寫作的知性要求間的平衡問題,筆者發現,他似乎存有以「文類」作為區隔不同風格的取向-散文的傳知敘述,詩歌的抒情象徵,動物小說的生命隱喻,繪本的寓言式哲思以及旅行指南的實用導覽。不同文類的寫作,一方面是他藉以平衡「自然專業」與「文學心靈」的解決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他將同時期閱讀所獲、觀察所得以不同形式面目展現發表的途徑。至於劉克襄散文不變的特色有七:(一)自然生態旅行為題材大宗;(二)精密自然觀察與感性人文思考的融合;(三)土地倫理—生態意識與人文關懷的交織;(四)敘述架構-歷史縱向與區域橫向的交叉建構;(五)西方生態環境思潮重於中國道家自然信念;(六)自然寫作「文類」的互文與多方嘗試;(七)自然與文學之間—科學之真與藝術之美的依違。而影響其散文遷變的因素則有:(一)自然知識的積累與寫作觀念的衍變;(二)人生角色的認同與轉換;(三)年齡心境的蛻變成長;(四)外在環境的激盪刺激;(五)求新求變的自厭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