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不同性別、志願序學校、家庭經濟狀況高中生職業可能自我之差異研究

DOI

10.6308/JCG.09.05

作者

蔡錦德;廖鳳池

关键词

可能自我 ; 生涯輔導 ; 低收入戶 ; 高中生

期刊名称

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

卷期/出版年月

9期(2003 / 12 / 01)

页次

103 - 13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性別、學校志願序、家庭經濟狀況高中生職業可能自我的差異,藉以提供高中輔導老師實施生涯輔導的參考。研究者以可能自我理論為研究框架,立意取樣二十四位研究參與者,以自擬之訪談大綱進行訪談,訪談資料經叢聚歸類,進行差異性顯著考驗分析比較。研究發現:一、不同性別的主要差異:男生較多希望從事科技有關的職業,較會考量職業未來的發展性,並且較希望獲得工作成就;女生則較希望從事商業有關的職業,傾向期待職業的安穩及順利。女生面臨升學與就業抉擇時較會顧慮到家庭經濟負擔問題,對於未來從事何種職業較會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再者,女生會害怕未來從事色情或違法的工作,較會考量職業是否涉及色情或違法的問題;並會害怕在職場上會遭受不平等待遇。二、不同志願序學校的主要差異:第一志願序學校高中生會有希望擔任醫師這個職位;較會採取積極準備考大學的行動。非第一志願序學校高中生較會考量就業機構工作壓力小的問題;對自己較有負向評價。再者,第一志願序學校高中生較會認為可以靠自己的能力來避免職業害怕我情況的發生。三、不同家庭經濟狀況的主要差異:低收入戶高中生希望較早進入職場,會因家境貧窮放棄升學,在面臨升學與就業抉擇時較會顧慮到家庭經濟負擔問題;較會考量職業的穩定與保障性,較希望在公家機關工作;薪資的運用上較會考慮到家人經濟生活的需求。再者,低收入戶高中生較會感到社會不公義,而害怕求職時會遭受不公平待遇或被騙的情況;較會認為自己能力有限,而害怕在職場上發生工作困頓。低收入戶高中女生較會顧及到家庭經濟負擔的問題。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女性高中生、非第一志願序學校高中生及家庭經濟弱勢高中生實施生涯輔導,以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Cross, S.,Markus, H.(1991).Possible selves across the life span.Human Development,34(4),230-255.
  2. Curry, C.,Trew, K.(1994).The effect of life domains on girls` possible selves.Adolescence,29(113),133-150.
  3. Donlevy, J.(2000).Teachers, Technology, And Train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 Media,27(3),225-230.
  4. Garcia, T.(1995).Gender and Ethnic Difference in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possible Selves.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l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5. What Can I Become: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of Students in Rural America
  6. Halldsson, M,Cavelaars, A.E.J.M,Kunst, A.E.,Mackenbach, J.P.(1999).Socioeconomic difference in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in Iceland: Short communication.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7(1),139-165.
  7. Harary, K.,Donahun, E.(1992).Who are you?.Psychology Today,25(3),68-75.
  8. Wayne State University
  9.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10. Kemmelmeier, M,Oyserman, D.(2001).Gendered Influence of 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s on Current and Possible Selves.Journal of Social Issues,57(1),129-148.
  11. Knox, M.,Funk, J.,Elliott, R.,Bush, E.G.(2000).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Possible Selves.Youth & Society,31(3),287-310.
  12. Lee, J.(1999).The positive of mentoring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2(3),172-179.
  13. Leondari, A.,Syngollitou, E.(1998).Academic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future selves.Educational Studies,24(2),153-164.
  14. Markus, H.,Nurius, P.(1986).Possible selves.American Psychologist,41,954-969.
  15. Markus, H.,Ruvolo, A.,L.A. Pervin(eds.)(1989).Goal Concepts i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Hillsdale, New Jersey:Erlbaum Association.
  16. Martz, E.(2001).Expressing counselor empathy through the use of possible selves.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38(3),128-133.
  17. Ryff, C.D.(1991).Possible selves in adulthood and old age: A tale of shifting horizons.Psychology and Aging,6(2),286-295.
  18. Schiller, B.R.(1989).The Economic of poverty and discrimination.Englewood Cliffs, CA:Prentice-Hall.
  19. Segal, H.G.,DeMeis, D.K.,Wood, G.,Smith, H.L.(2001).Assessing Future Possible Selves by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Using the Aniticipated Life History Measure.Journal of Personalit,69(1),57-87.
  20. Shepard, B.,Marshall, A.(1999).Possible Selves Mapping: Life-Career Exploration with Young Adolescents.Canadian Journal of Counselling,33(1),37-54.
  21.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2. Yowell, C,M.(2000).Possible Selves and Future Orientation: Exploring Hopes and Fears of Latino Boy and Girls.Journal pf Early Adolescence,20(3),245-280.
  23.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doctoral dissertation
  24. 我國教育資源之配置
  25.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1991)。職業資訊電腦化系統使用手冊。
  26. 吳玉琴(199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市,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27. 吳盛(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28. 汪金英(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29. 林幸台(1987)。性別因素、職業自我效能與職業抉擇的關係:高一學生對職業之考量與選擇之研究。輔導學報,11,71-94。
  30. 林長杰(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研究所。
  31. 施智婷(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32. 洪雅琴(2001)。危機青少年發展困境之探討(上)。輔導與諮商,190,12-16。
  33. 張英陣、彭淑華(1996)。從優勢的觀點論單親家庭。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227-272。
  34. 張英陣、彭淑華、鄭麗珍譯(1998)。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台北市:洪葉文化。
  35. 張慈宜(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縣,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
  36. 陳金英(2002)。高雄市低收入戶第二代希望工程脫貧方案-青少年的「可能自我」。社會工作助人專業新模式研討會論文集
  37. 游淑華(1995)。不幸少女心理輔導及輔導人員在職訓練方案(第四冊)。台灣省立雲林教養院。
  38. 黃毓芬(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
  39. 楊淑珍(1996)。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40. 戴伸峰(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
  41. 謝孟芳(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42. 謝青屏(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市,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被引用次数
  1. 龔家琳、鍾鳳嬌、趙善如、陳婕誼、吳雅玲(2016)。我是可以幸福的-東南亞婚姻移民女性復原力的展現。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8,19-53。
  2. 黃珮婷、陳慧娟(2016)。大學生未來時間觀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關係:知覺工具性的中介效果檢驗。教育心理學報,47(3),329-354。
  3. 李宜玫(2012)。數學低成就學習動機之類型與區別分析:中小學弱勢學生與一般學生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4),39-71。
  4. 周雅瑱,李宜玫(2020)。國小高年級家貧與一般學童的可能自我與成就目標之比較。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4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