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綠色社區之總體營造-以新北市汐止區中正社區為例

并列篇名

The Green Community Development of Zhong Zheng Community in the Xizhi District of New Taipei City

DOI

10.6712/JCPA.201412_(15).0008

作者

陳清松(Ching-Song Chen);廖益興(I-Hsing Liao)

关键词

社區總體營造 ; 協力夥伴關係 ; 市民參與 ; Community Development ; Partnership ; Public Participation

期刊名称

中華行政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5期(2014 / 12 / 01)

页次

167 - 18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隨著民主政治的興起與公民意識的覺醒,人民逐漸要求政府開放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與空間。在1994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申學庸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之後,政府開始重視以社區參與或自主提案的方式,達成改善居住環境與提升生活品質的目標。因此,就社區總體營造的執行面而言,政府必須積極與民間建立協力夥伴關係,協助與支援各社區團體並鼓舞民眾參與志工活動,給予民眾對自身生活環境改造有學習與省思的機會。本文藉由文獻檢閱回顧臺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歷程及其困境與成功要素,試圖指出在市民參與的過程中,綠色社區總體營造的成功關鍵。並探究政府與社區在協力夥伴關係中的互動與各自扮演的角色與功能。此外,各國政府如何在全球暖化下透過節能減碳與綠色環保運動建構綠色社區總體營造?最後,本文以中正社區發展協會為「深度訪談」的個案研究顯示,該協會所引導出的社區資源整合、社區自主性與凝聚力是社區總體營造的關鍵因素。公私部門的互動模式是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較佳模式。

英文摘要

With the rise of democracy and the awakening of civic consciousness, more and more people deman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offer more access to public affairs. Since the former Minister of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Ms. Shen, proposed the idea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1994, the government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community and self-directed proposit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and bettering the standards of living. Therefore, as for the enforcement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must actively build the partnership with private sectors, helping and supporting each community group and inspiring people to take part in volunteer activities, and giving people the chance to learn and reflect on the reform of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This thesis aims to highlight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he civil participation, the success of the key elements in Green Community Development (GCD), by referring to works of the histor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aiwan and its difficulties and key factors behind the success. Moreover, this thesis also focuses on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y, their roles and functions. Furthermore, we will discuss how the governments all over the world build GCD by energy saving, carbon reduction and green environmental movement while facing global warming. Lastly, the in-depth interview in the case study of Chung Che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mmittee (CCCDC) show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community resources, community autonomy and cohesiveness leaded by CCCDC are the key factors behi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s) is an ideal model to promote community development.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王本壯(2005)。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執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社區規劃師運作模式為例。公共行政學報,17,1-35。
    連結:
  2. 王俐容(2006)。文化公民權的建構:文化政策的發展與公民權的落實。公共行政學報,20,129-159。
    連結:
  3. 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中組織信任的機制建構:以桃米生態村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6(1),87-141。
    連結:
  4. 吳美麗、邱雅莉、馬淑貞、連麗玲(2009)。環保模範社區環境教育需求及自然資源現況暨其成功要素之探討。環境教育研究,6(1),41-83。
    連結:
  5. 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公共行政學報,12,41-77。
    連結:
  6. 陳建仁、周柏彣(2012)。都市內分權與環境治理機制─以臺中市大雪山社區為例。臺灣民主季刊,9(2),125-164。
    連結:
  7. 曾冠球(2011)。為什麼淪為不情願夥伴?─公私夥伴關係失靈個案的制度解釋。臺灣民主季刊,8(4),83-133。
    連結:
  8. 黃源協、劉素珍、莊俐昕、林信廷(2010)。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關聯性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34,29-75。
    連結:
  9.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從「社區發展」到「永續社區」─臺灣社區工作的檢視與省思。臺大社工學刊,19,87-132。
    連結:
  10. 廖俊松(2007)。從網絡治理觀點觀察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之執行。政策研究學報,7,35-64。
    連結:
  11. 王靖淇(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
  12.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35,1-44。
  13. 江學通(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民雄,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
  14. 吳月招(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
  15. 吳明烈(2009)。從社區總體營造論析社區終身學習的發展。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20,27-41。
  16. 吳英明(1995)。都市生活和市民參與。中國行政評論,4(2),79-102。
  17. 吳敏賢(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壽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18. 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08,1-15。
  19. 林信揚(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20. 林珍珍(2010)。誰來建構社區照顧服務網絡?─談公私部門的治理。社區發展季刊,132,315-324。
  21. 林振豐(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
  22. 松靖杰(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大林,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班。
  23. 容邵武(2013)。文化親密性與社區營造:在地公共性的民族誌研究。臺灣社會學刊,53,55-102。
  24. 徐震(1998)。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5. 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2。
  26. 張世賢(2007)。永續發展政策執行:公私夥伴、倡導聯盟和制度發展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16(1),95-125。
  27. 張峻豪(2012)。臺灣社區發展的脈絡與類型:一個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國家與社會,12,259-297。
  28. 梁虔霖(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歸仁,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研究所。
  29. 莊登凱(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
  30.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的理論論述與「公民性政府」的形成。公共行政學報,4,65-93。
  31. 陳政智(2009)。公私協力下政府部門如何協助非營利組織生存。社區發展季刊,126,181-190。
  32.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17-71。
  33. 陳景霖(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壽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34. 傅玲玉(2002)。咱的社區‧咱的希望。汐止:中正社區發展協會。
  35. 黃源協(2004)。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107,78-88。
  36. 葉肅科(2008)。布達佩斯宣言之後:臺灣以社區發展建構公民社會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23,212-236。
  37. 廖俊松(2006)。公私協力: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之案例觀察。社區發展季刊,115,324-334。
  38. 廖俊松(2004)。社區營造與社區參與:金鈴園與邵社的觀察與學習。社區發展季刊,107,133-146。
  39. 蔣玉嬋(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
  40. 蔣玉嬋(2010)。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學習。社區發展季刊,115,335-346。
  41. 蔡必焜、顏建賢、莊士弘(2010)。社區發展關鍵成功因素之分析─應用分析層級程序法。社區發展季刊,132,432-447。
  42. 謝宏政(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被引用次数
  1. (2018)。全球化下地方文化產業營造機制的建構:古坑咖啡產業個案分析。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6(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