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大學階段體育課程與道德發展促進

并列篇名

Collegiat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Advance of Moral Development

DOI

10.6406/JNCKUPER.201410_46(2).0001

作者

楊亮梅;陳俊民

关键词

體育課程 ; 道德發展 ; Physical Education ; Moral Development

期刊名称

成大體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46卷2期(2014 / 10 / 01)

页次

1 - 1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體育運動課程的特殊性,乃在於藉由動態學習的過程,達到技能、認知、情意的三大教育目標。在體育課的活動體驗中,有著相當頻繁且直接的情感與社會道德互動學習條件,可以藉此引導學生的道德發展。而體育課所提供學生整合及實踐道德經驗的機會,相較於其他科目,更具備優良的道德教育環境條件。誠然,促進道德發展不只需要適當的學習環境,也必須要配合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及教師的典範引導等要件,本文中以「道德發展與運動道德」、「大學生的道德發展」、及「體育課程與道德發展促進」三個主體,滙整、介紹數種道德發展教學策略及測量工具,以期作為大專校院體育教師提升與評量學生道德養成之參考。

英文摘要

Physical education creates opportunities to enhance development in the physic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omains. Physical Education, which can enable a learning context involving affective and social moral interactions, also provides opportunity to create situations that will enhance mor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s paper suggested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provides a context for intergrading and practicing moral cognition and moral behavior 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han the contexts provided by other subjects. Moral advance requires not only an appropriate learning context, but also well-planned teaching programs, appropriat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e role model of educators to accomplish it. Several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and assessment tools for enhancing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setting are presented.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李高財(2010)。從學習觀點評析品德教育的實施。中等教育,61(2),68-93。
    連結:
  2. 林正常(2011)。運動場上的品德教育。運動教練科學,21,1-14。
    連結:
  3. 林秀珍、顧曉雲(2007)。課程改革新視野—學校運動經驗與道德教育的結合。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47-172。
    連結:
  4. 林靜萍、丁立宇(2013)。體育課中發展品格─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中等教育,64(2),157-177。
    連結:
  5. 洪致遠、曾慶裕、張芳文(2010)。運動道德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9,330-340。
    連結:
  6. 張淑卿(2002)。體育運動中道德之發展。中華體育季刊,16,87-93。
    連結:
  7. 陳其昌(2010)。從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探討運動道德的研究方向。中華體育季刊,24(1),110-119。
    連結:
  8. 陳其昌、王俊民(2010)。運動道德問卷之編製。大專體育學刊,12(3),34-43。
    連結:
  9. 章宏智、程瑞福(2011)。運動價值觀量表建構之研究。成大體育學刊,43(1),56-72。
    連結:
  10. 鄭秀玲(2005)。品格教育所蘊含的運動道德。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427-436。
    連結:
  11. 丁于珊 (2009 年5 月14 日)。從品德解密中正生-學生品德不佳應加強自律。PeoPo 公民新聞。取自https://www.peopo.org/news/32816
  12. 林修卉 (2013 年5 月9 日)。邱志偉:大學生犯罪率2 年飆升42%、毒品案成長94%。NOWnews。取自http://tw.news.yahoo.com/
  13. 張中昌 (2011 年4 月22 日)。企業評比大學競爭力技職體系排名大躍進。卡優新聞網。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422/52/2q9ro.html
  14. 教育部 (2009 年12 月4 日)。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取自http://ce.naer.edu.tw/policy.php
  15. 教育部 (2010 年3 月18 日)。運動有原則、終身愛品德。教育部電子報, 401。取自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431
  16. Bredemeier, B. J. L.(1995).Divergence in children's moral reasoning about issues in daily life and sport specific contex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26,453-463.
  17. Martinek, T.,Hellison, D.(1997).Fostering resiliency in underserved youth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y.Quest,49,33-49.
  18. Park, R. J.(1983).Three major issues: the academy takes a stand.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59(1),52-53.
  19. Solomon, G.(1997).Does physical education affect character development in students.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68(9),38-41.
  20. Stoll, S. K.,Beller, J. M.(1998).Can character be measured?.Journal of Phyci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69,19-24.
  21. 方能御譯、McLean, G. F.、Knowles, R. T.(1993)。道德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台灣商務。
  22. 王志達(2012)。大專體育教師對道德教育應有的認識。休閒保健期刊,7,101-110。
  23. 王怡茹(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24. 李安忠、盧俊宏(2001)。多向度運動員精神取向量表修訂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47-55。
  25. 李琪明(2008)。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托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托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26. 沈六(1991)。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市:水牛。
  27. 孟淼(2005)。論大學生體育道德之培養。河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3(3),178-179。
  28. 俞筱鈞譯、林文瑛譯、譯郭靜晃譯、單人經譯、曾端真譯、葉光輝譯、蘇建文譯、Kuhmerker, Lisa、Gielen, Uwe、Hayes, Richard L.(1993)。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台北市:洪葉文化。
  29. 康正男(2000)。我國運動員之運動道德初探:以大專棒球運動員為例。台大體育學報,3,53-70。
  30. 張酒雄、李長燦、許家驊、張鈺珮、鍾邦友(1999)。高雄地大學校院導師制度之研究。教育學刊,15,261-315。
  31. 莊展榮(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32. 許立宏(2000)。運動的內存善與道德教育。中華體育季刊,14(2),10-18。
  33. 郭中生、王誼邦(2011)。從棒球的視角探討運動道德與社會文化的關連性。淡江體育,14,131-137。
  34. 陳其昌(2010)。從結構發展理論論述運動道德的研究方向。臺灣體育論壇,創刊號,35-44。
  35. 陳姿伶(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市,靜宜大學。
  36. 曾淑平、謝旻諺(2012)。體育教學中如何落實道德教育。休閒保健期刊,7,151-157。
  37. 華意蓉 譯、蔭山庄司、田中國夫(1987)。現代青年心理學。台北市:五洲。
  38. 葉良志(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39. 廖昶甯(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40. 劉益榮(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市,逢甲大學。
  41. 闕月清編(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被引用次数
  1. 劉瑩芳,陳奐杰,莊國上(2023)。泡泡足球課程導入體育課對學生課堂身體活動參與意願之探討。運動與遊憩研究,17(3),47-55。
  2. 謝沛蓁,劉記帆,楊育寧,莊英萬(2018)。「不塑行動」實踐之教學行動研究。臺中科大體育學刊,14,5-21。
  3. 楊亮梅、陳俊民(2016)。以體育教師課程價值取向觀點談道德教學之促進。大專體育,13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