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At the beginning of Japanese rule on Taiwan, the Japanese colonialist rejected to apply the principle of rule by law to the ”mountain” indigenous peoples on the ground that they were not ”persons” in the law and not subjects of the Japanese Empire. According to an order issued in 1900, criminal defendants who were ”mountain” indigenous peoples would not be prosecuted without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or-General of Taiwan. The criminal sanctions upon them therefore were not decided by the prosecutor, whose duty was to implement the law, but the Governor-General, who would take political needs into account. The governing affairs relating to ”mountain” indigenous peoples were gradually decided by the police. After 1915, almost of ”mountain” indigenous peoples had been conquered by the Japanese Empire and thus had become Japanese subjects; nevertheless, they still were not governed by the law, with the exception that those who inhabited in the ”ordinary administrative area.” After an anti-government incident occurred in 1930, the Japanese authorities declared to gradually apply the law to ”mountain” indigenous peoples for the purpose of assimilating them. That, however, was never carried out because the Japanese authorities left Taiwan in 1945 due to their failure in the World War Ⅱ.
There were three patterns on the criminal sanctions imposed upon ”mountain” indigenous people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first pattern was to be decided by the law in the court. The number of the first one is quite small. The second pattern was to be disposed at discretion by the executive branch, that is, the police authorities. There were almost no regulations giving criterions for the disposition of the police. The third was to be decided by old customs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police. The latter two in fact occupied the super-majority of them. It should be noted, however, that the disposition or approval of the police mentioned above had to a certain extent incorporated some elements in the modern criminal law. In sum, ”mountain” indigenous peoples had already contacted the modern law under the Japanese rule, although the scope and degree of this contact were very limited.
|
参考文献
|
-
王泰升(2008)。台灣近代憲政文化的形成。臺大法學論叢,36(3),1-50。
連結:
-
三角生 (1928)。〈「法律上蕃人の身分如何を駁す」に答ふ〉,《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30期,頁48-56。
-
山下康雄 (1949)。《領土割讓の主要問題》。東京:有斐閣。
-
安井勝次 (1907)。〈生蕃人の國法上の地位に就て〉,《台灣慣習記事》,7卷1號,頁1-27。
-
安平政吉 (1940a)。〈臺灣高砂族の犯罪と刑罰(一)バイワン族の刑事舊慣習と、その非行制裁〉,《臺法月報》,34卷2號,頁1-21。
-
安平政吉 (1940b)。〈臺灣高砂族の犯罪と刑罰(二)タイヤル族の刑事舊慣と、現在的非行制裁〉,《臺法月報》,34卷3號,頁4-29。
-
安平政吉 (1940c)。〈臺灣高砂族の犯罪と刑罰(三)サイセット族の刑事舊慣と、現在的非行制裁〉,《臺法月報》,34卷4號,頁3-18。
-
安平政吉 (1940d)。〈臺灣高砂族の犯罪と刑罰(四)ブヌン族の刑事舊慣習と、其の現在的非行制裁〉,《臺法月報》,34卷6號,頁1-24。
-
安平政吉 (1940e)。〈臺灣高砂族の犯罪と刑罰(五)ツオウ族の刑事舊慣と、現在的非行制裁〉,《臺法月報》,34卷7號,頁1-19。
-
岡野才太郎 (1906)。〈生蕃人の國法上の地位〉,《台灣慣習記事》,6卷11號,頁1-13。
-
宮尾五郎 (1938)。〈高砂族の犯罪と防犯〉,《臺灣警察時報》,269號,頁25-35。
-
高雄州警務部編 (1922)。《高雄州警察法規》。高雄 :高雄警務部。
-
園部敏 (1943)。《行政法概論—特に臺灣行政法規を顧慮して》,改訂版。台北:臺灣出版文化。
-
臺中州警務部編 (1930)。《臺中州警察法規》。台北:臺中州警務部。
-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編 (1931)。《臺北州令規類纂(上卷)》,第一輯,總規。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
-
臺北州警務部編 (1930)。《臺北州警察法規(上)》。台北:臺北州警務部。
-
臺東廳警務課編 (1923)。《臺東廳警察法規》。台北:臺東廳警務課。
-
臺東廳警務課編 (1931)。《臺東廳警察法規》。台北:臺東廳警務課。
-
臺灣日日新報 (01/27/1900)。蕃人の控訴事件,4版。
-
臺灣日日新報 (03/02/1900)。生蕃瀧浪の公判,2版。
-
臺灣日日新報 (04/26/1915)。瑞雲蕃山を掩ふ 觀喜に充てる歸順式 北勢蕃の本歸順,5版。
-
臺灣日日新報 (05/20/1902)。生蕃人死刑の宣告,2版。
-
臺灣日日新報 (09/26/1897),生蕃刑罰令に對する一說,2版。
-
臺灣日日新報 (11/19/1899)。生蕃に刑法を適用すベ乎,2版。
-
臺灣日日新報 (1911)。《蕃務警察法》,台北:臺灣日日新報。
-
臺灣總督府 (1896)。《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29年 (06/07/1896),乙種永久保存,第十三門殖產,撫墾,10、「土人ヲ殺害シタル生蕃人處分方臺中縣ヘ指令」。(政府檔案原本)。
-
臺灣總督府 (1897a)。《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30年 (08/01/1897),十五年保存,第十三門殖產,撫墾,6、「加害生蕃人取押ノ際處分方憲兵司令官ヘ通達」。(政府檔案原本)。
-
臺灣總督府 (1897b)。《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30年(06/01/1897),十五年保存,第十三門殖產,撫懇,3、「兇行蕃人懲戒法等ニ付五指山署ヘ照會」。(政府檔案原本)。
-
臺灣總督府 (1897c)。《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30年(07/30/1897),乙種永久保存,第十一門警察及監獄,破獄逃走,31、「〔脫獄〕蕃人訊問澁滯ノ義ニ闡シ軍務局〔長立見尚文ノ照會〕ヘ回答」。(政府檔案原本)。
-
臺灣總督府 (1898)。《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31年(10/01/1989),永久保存,第五門內務門殖產部,蕃人蕃地,28、「犯罪蕃人ノ判決謄本請求ノ件(元臺南縣)」。(政府檔案原本)。
-
臺灣總督府 (1899)。《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32年(01/12/1899),甲種永久保存,第十六門司法,刑事,5、「內訓第一號蕃人ノ犯罪事件起訴ノ件」。(政府檔案原本)。
-
臺灣總督府 (1902)。《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35年(03801/1902),十五年追加,第十六門司法,刑事,2、「指令第六六五號生蕃人ロンロン、サキスニ對スル被告事件起訴ノ件」。(政府檔案原本)。
-
臺灣總督府 (1910a)《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43年(05/07/1910),永久保存,第五門地方,地方行政,12、「普通行政區域內ニ居住スル蕃人ニ對スル行政ニ關シ通達ノ件(花蓬港廳長其外)」。(政府檔案原本)。
-
臺灣總督府 (1910b)。《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43年(12/08/1910),永久保存(追加),第三門警察,司法警察,5、「蕃人ノ即決處分ニ關シ通達」。(政府檔案原本)。
-
臺灣總督府 (1912)。《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元年(191212/12/1912),永久保存,第六門司法,誹訟,9、「生蕃人ニ對シ公正證書作成方花蓮港登記所書記請訓ニ對シ訓令報告(覆審法院長)」。(政府檔案原本)。
-
臺灣總督府 (1920)。《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9年(07/01/1920),永久保存,第六門司法,刑事,4、「蕃人ノ犯罪事件ニ關シ內訓通達(各法院檢察局)」。(政府檔案原本)。
-
臺灣總督府 (1929)。《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昭和4年(07/01/1929),甲種永久保存,冊號11119、文號34,官法105、法2317、「行政區域內定住蕃人犯罪事件起訴ニ關スル件」。(政府檔案原本)。
-
臺灣總督府 (1938)。《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昭和13年(01/01/1938),永久保存,第三門警務,蕃人蕃地,17、「高砂族自助會會則標準ニ關スル件、昭和十三年總警第一九一號の一括」。(政府檔案原本)。
-
臺灣總督府編 (1943)。《加除自在臺灣法令輯覽》。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
-
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調查課編 (1911)。《蕃務官吏必攜》。台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編 (1937)。《高砂族調查書 第三編》。台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1933)。《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 第一編警察機關の構成》。台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1934)。《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 第三編警務事蹟編》。台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1938)。《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 第二編領臺以後の治安狀況(上卷)》。台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1941)。《臺灣警察法規》。東京:臺灣警察協會。
-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1942)。《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 第二編領臺以後の治安狀況(下卷)》。東京: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
藤井乾助 (1906)。〈生蕃人の國法上の地位〉,《台灣慣習記事》,6卷12號,頁1-28。
-
JACAR(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ー) (1895)。《御署名原本•明治二十八年•条約五月十日•日清両国媾和条約及別約》,Ref.A03020213100。国立公文書館,載於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ー網站http://www.jacar.go.jp (最後瀏覽日: 05/15/2010)。
-
JACAR(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ー) (1931)。《自昭和5年1月~至昭和6年12月「來翰綴(陸普)第1部」),Ref.C0100499640。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載於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ー網站http://www.jacar.go.jp (最後瀏覽日: 05/15/2010)。
-
JACAR(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ー) (1945)。〈台湾在住民政治処遇調查ニ関スル資料〉《本邦內政関係雑纂/植民地関係 第六卷》,Ref.B02031291200。外務省外交史料,載於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ー網站http://www.jacar.go.jp/(最後瀏覽日: 05/15/2010)。
-
JACAR(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ー) (1945)。〈朝鮮及台湾在住民政治処遇調查会二回総会ニ於ケル会議要錄の10〉,《本邦內政関雑纂/植民地関係 第五巻》,Ref.B02031290500。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載於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ー網站http://www.jacar.go.jp/ (最後瀏覽日: 05/15/2010)。
-
JACAR(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ー) (1994)。《1994年「日露交涉史(上卷)」》,Ref.B02130338400。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載於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ー網站 http://www.jacar.go.jp (最後瀏覽日: 05/15/2010)。
-
Treaty concerning the cession of the Russian Possessions in North America by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all the Russians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etrieved May 15, 201, from the website of A century of lawmaking for a new nation: U.S. Congressional documents and debates, 1774-1875: http://memory.loc.gov/cgi-bin/ampage?collId=llsl&fileName=015/lls1015.db&recNum=572
-
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pain. Retrieved May 15, 2010, from the website of The Avalon Project: http://avalon.law.yale.edu/19th_century/sp1898.asp
-
国立公文書館 (1895)。《御署名原本.明治二十八年.条約五月十日.日清両國媾和約及別約》,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ー(JACAR),Ref.A03020213100。載於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ー網站http://www.jacar.go.jp (最後瀏覽日: 05/15/2010)。
-
衆議院議員選挙法中改正法律案委員会 (1945)。《昭和20年03月20日議事錄》,載於帝国議会会議録システム網站http://teikokugikai-i.ndl.go.jp/(最後瀏覽日: 05/15/2010)。
-
自由時報 (06/25/2009)。平埔族爭正名 換來原民會羞辱,A10版。(Liverty Times [06/25/2009]. Plains Aborigines strived for correcting their names, but humiliated by the Council of Indigenous Peoples, A10.)
-
大石真(2005)。日本憲法史。東京:有斐閣。
-
山中永之佑、堯嘉寧譯(2008)。新日本近代法論。台北=Taipei:五南=Wunan。
-
川口由彥(1998)。日本近代法制史。東京:新世社。
-
日本近代法制史研究会編(1992)。日本近代法120講。京都:日本近代法制史研究?。
-
王人英(1967)。臺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台北=Taipei: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
王泰升編、薛化元編、黄世杰編(2006)。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事件百選與法律史研究。台北=Taipei:五南=Wunan。
-
王泰升(1999)。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Taipei:聯經=Linking。
-
王泰升(2009)。台灣法律史概論。台北=Taipei:元照=Angel。
-
王泰升(2004)。自由民主憲政在台灣的實現:一個歷史的巧合。臺灣史研究,11(1),167-224。
-
外務省編(1969)。日本統治下の樺太(「外地法制誌」第七部)。東京:?約局法規課。
-
外務省編(1964)。日本統治下五十年の台湾(「外地法制誌」第三部の三)。東京:?約局法規課。
-
外務省編(1960)。律令総覽(「外地法制誌」第三部の二)。東京:?約局法規課。
-
伊能嘉矩(1994)。台湾文化誌(下卷)。台北:南天。
-
佐藤幸治編、初宿正典編、大石真編(1998)。憲法五十年の展望Ⅱ自由と秩序。東京:有斐閣。
-
李崇僖(1996)。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Law。
-
沈雲龍編(1967)。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Taipei:文海=Wen-Hai。
-
周鍾瑄主修(1962)。諸羅縣志(卷六)。
-
林玉茹訪談、王泰升訪談、曾品滄訪談(2008)。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記錄。台北=Taipei:遠流=Yuan-Liou。
-
林玉茹(2007)。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的政治與經濟發展。台北=Taipei:遠流=Yuan-Liou。
-
法治斌、董保城(2001)。中華民國憲法。台北=Taipei:空大=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
近藤正己(1996)。総力戦と台湾 日本植民地崩壤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
-
近藤正己(1988)。霧社事件後的「理蕃」政策。當代,30,40-55。
-
近藤正己、張旭宜譯(1995)。臺灣總督府的「理蕃」體制和霧社事件。臺北文獻,111,163-184。
-
洪安全編(1998)。清宫廷寄檔台灣史料(三)。台北=Taipei:故宮=National Palace Museum。
-
洪安全編(1999)。清宫洋務始末台灣史料(二)。台北=Taipei:故宮=National Palace Museum。
-
洪安全編(1999)。清宫洋務始末台灣史料(四)。台北=Taipei:故宮=National Palace Museum。
-
家永三郎(1967)。日本近代憲法思想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
宮本延人(1985)。台灣の原住民族—回想.私の民族学調查。東京:六興。
-
高田敏(1982)。戦後わが国における「法治主義と法の支配」論爭—序說。法と政治の現代的課題:大阪大学法学部創立三十周年記念論文集,大阪:
-
張隆志(2004)。帝國邊陲與殖民統治:十九世紀台灣的「番地」問題。歷史月刊,199,69-75。
-
陳守亭(1986)。牡丹社事件與沈葆楨治台政績考。台北=Taipei:正中=Cheng-Chung。
-
陳新民(2001)。法治國家論。台北=Taipei:學林=Sharing。
-
陳爱娥(2001)。法治國原則的開放性及其意義核心:法治國內涵的矛盾與其解決的嘗試。當代基礎法學理論:林文雄教授祝壽論文集,台北=Taipei:
-
黃昭堂、黃英哲譯(2002)。台灣總督府。台北=Taipei:前衛=Avanguard。
-
楊鴻烈(1987)。中國法律思想史。台北=Taipei:台灣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
詹素娟(2004)。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的「熟蕃」政策:以宜蘭平埔族為例。臺灣史研究,11(1),43-78。
-
鈴木作太郎(1988)。台灣の蕃族研究。台北:南天。
-
鈴木質、王美晶譯(1999)。台灣原住民風俗。台北=Taipei:原民文化=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e。
-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2009)。明清臺灣檔案彙編。台南=Tainan: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1)。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台中=Taichung:臺灣省文獻委員會=Historical Records Committee of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95)。理蕃誌稿 第一卷。台北:南天。
-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95)。理蕃誌稿 第一卷。台北:南天。
-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95)。理蕃誌稿 第二卷。台北:南天。
-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95)。理蕃誌稿 第三卷。台北:南天。
-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95)。理蕃誌稿 第四卷。台北:南天。
-
增田福太郎(1964)。未開社会における法の成立。京都:三和書房。
-
潘英(1996)。臺灣平埔族史。台北=Taipei:南天=SMC Publishing。
-
蔡桓文(2007)。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Law。
-
瞿同祖(1984)。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Taipei:里仁=Le-Jin。
-
藍鼎元(1985)。東征集(卷四)。http://hanji.sinica.edu.tw
-
藤井志津枝(1997)。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蕃政策。台北=Taipei:文英堂=Wen-Ying-Tang。
-
藤崎濟之助(1988)。臺灣の蕃族。台北:南天。
-
坂野潤治、鍾淑敏譯(2008)。近代日本政治史。台北=Taipei:五南=W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