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投保中心代表訴訟的公益性:檢視、強化與反省

DOI

10.6199/NTULJ.2015.44.01.04

作者

邵慶平

关键词

代表訴訟 ; 代位訴訟 ; 證券團體訴訟 ; 投保中心 ; 董事失格

期刊名称

臺大法學論叢

卷期/出版年月

44卷1期(2015 / 03 / 01)

页次

223 - 26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2002年通過的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投保法」)以及2003年設立的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投保中心」)開創了台灣證券團體訴訟的新紀元。作為法律創設的非營利組織,投保中心可以為在證券事件中受害之投資人提起團體訴訟。2009年投保法的修正,進一步擴大了投保中心的權限,使其可以提起代位訴訟與裁判解任訴訟。在2009年的修正後,學者對於投保中心提起之代位訴訟或裁判解任訴訟之性質,提出質疑:既然這些訴訟之目的係為公司求償或將公司之人員解職,投保中心提起這樣的訴訟是否有其公益性?上述關於訴訟公益性的討論激發了本文的研究。本文並非著眼於投保中心的股東角色或是訴訟求償的歸屬,而是嘗試從投保中心在證券團體訴訟與裁判解任訴訟中實際採取的作法加以檢視。實務上,投保中心在證券團體訴訟中對於持有人請求的限縮,以及其在裁判解任訴訟中,將之朝向董事失格制度來解釋。凡此都更突顯出投保中心訴訟的公益性。本文繼之從三個面向提出建議,認為投保中心可以強化其公益性。首先,投保中心在提起證券團體訴訟時,應依個案情形審慎考慮是否將發行人(公司)列為被告加以求償。第二,裁判解任中關於「業務執行」的規定應可做更廣義的解釋。第三,由於投保中心已有充足之提起訴訟的權利,因此在面對經常引起爭議的公司控制權交易時,證券主管機關在管制上應寧可失之過寬。投保中心的公益性固然應被肯認,但也並非沒有問題。本文最後指出公益、投資人之利益與投保中心之利益可能存在的衝突。現存以投保中心為主之代表訴訟體制,顯然並非完美,而有待未來的改善。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参考文献
  1. 邵慶平(2013)。金融管制與私人執行:國際金融危機後管制發展的反省。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40,95-141。
    連結:
  2. 劉連煜(2012)。投保中心對董監事提起解任之訴的性質:東森國際案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1303 號民事裁定及其歷審判決之評釋。法令月刊,63(4),1-8。
    連結:
  3. Alexander, J. C.(1998).Contingent Fees and Class Actions.DePaul Law Review,47,347-361.
  4. Arlen, J. H.,Carney, W. J.(1992).Vicarious Liability for Fraud on Securities Markets: Theory and Evidence.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1992,691-734.
  5. Bercaw, J. D.(1989).The Common Fund Doctrine: An Overview.Journal of Legal Profession,14,203-213.
  6. Booth, R. A.(2012).Class Conflict in Securities Fraud Litigation.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ournal of Business Law,14,701-774.
  7. Bradley, C.(2001).Enterprise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Impact of Director Disqualification.Journal of Corporate Law Study,1,53-70.
  8. Choi, S. J.,Pritchard, A. C.(2003).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the SEC.Stanford Law Review,56,1-73.
  9. Coffee, J. C., Jr.(2006).Reforming the Securities Class Action: An Essay on Deterrence and Its Implementation.Columbia Law Review,106,1534-1586.
  10. Coffee, J. C., Jr.(2000).Class Action Accountability: Reconciling Exit, Voice and Loyalty in Representative Litigation.Columbia Law Review,100,370-439.
  11. Coffee, J. C., Jr.(1986).Understanding the Plaintiff's Attorney: The Implications of Economic Theory for Private Enforcement of Law through Class and Derivative Actions.Columbia Law Review,86,669-727.
  12. Davies, P. L.,Worthington, S.(2012).Gower & Davie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London, U.K.:Sweet & Maxwell.
  13. Erickson, J.(2008).Corporate Misconduct and the Perfect Storm of Shareholder Litigation.Notre Dame Law Review,84,75-130.
  14. Erickson, J.(2010).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Courtroom: An Empirical Analysis.William and Mary Law Review,51,1749-1831.
  15. Fisch, J. E.(2009).Confronting the Circularity Problem in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Wisconsin Law Review,2009,333-350.
  16. Fox, M. B.(2009).Civil Liability and Mandatory Disclosure.Columbia Law Review,109,237-308.
  17. Girgis, J.(2009).Corporate Directors' Disqualification: The New Canadian Regime?.Alberta Law Review,46,677-712.
  18. Langevoort, D. C.(1996).Capping Damages for Open-Market Securities Fraud.Arizona Law Review,38,639-664.
  19. Langevoort, D. C.(1990).The SEC as a Bureaucracy: Public Choice, Institutional Rhetoric, and the Process of Policy Formulation.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47,527-540.
  20. Morris, I. R.(1978).A View of Representative Actions, Derivative and Class, from a Plaintiff's Attorney's Vantage Point.Delaware Journal of Corporate Law,3,273-292.
  21. Reisberg, A.(2007).Derivative Action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New York,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2. Rose, A. M.,Squire, R.(2011).Intraportfolio Litigati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105,1679-1706.
  23. Shao, C.-P.(2013).Representative Litigations in Corporate and Securities Laws by Government-Sanctione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Lessons from Taiwan.Asian-Pacific Law & Policy Journal,15,58-93.
  24. Thomas, R. S.,Thompson, R. B.(2012).A Theory of Representative Shareholder Suit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ultijurisdictional Litigati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106,1753-1819.
  25. 方嘉麟(2009)。經營權爭奪戰中股東召集權設計兼論監察人角色:以元大復華併購案為例。政大法學評論,108,213-258。
  26. 王文宇、張冀明(2007)。非營利組織主導的證券團體訴訟:論投資人保護中心。月旦民商法雜誌,15,5-33。
  27. 王志誠(2010)。股東之一般提案權、特別提案權及臨時動議權:最高法院九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二○○○號判決之評釋。月旦法學雜誌,185,210-224。
  28. 王泰銓(1997)。公司法爭議問題。台北:五南。
  29. 吳從周(2007)。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台北:自刊。
  30. 李建良(2001)。法律的溯及既往與信賴保護原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4,79-88。
  31. 林三欽(2007)。信賴保護原則與法令不溯及既往:兼評最高行政九十四年判字第一四四號判決。政大法學評論,100,57-133。
  32. 林仁光(2012)。裁判解任董事及董事長。月旦法學教室,114,42-51。
  33. 林郁馨(2014)。投資人的諾亞方舟:投資人保護中心與證券團體訴訟之實證研究。月旦法學雜誌,229,75-97。
  34. 林郁馨(2008)。從美國證券集體訴訟談證券詐欺訴訟的填補損害及嚇阻功能。月旦財經法雜誌,14,173-193。
  35. 邵慶平(2008)。公司法:組織與契約之間。台北:自刊。
  36. 柯芳枝(1991)。公司法論。台北:三民。
  37. 張文郁(2003)。限時法和法律之溯及既往。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6,155-160。
  38. 郭大維(2010)。公司經營者的傀儡遊戲:論公司治理下幕後董事之規範問題。月旦法學雜誌,184,5-21。
  39. 陳愛娥(2007)。信賴保護原則的具體化:兼評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8,159-193。
  40. 彭鳳至(2004)。論法律不溯既往原則之適用與誤用:以七十四年增訂、九十一年修正民法第一○三○條之一第一項之適用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04,68-92。
  41. 曾宛如(2013)。備受挑戰的公司治理:論股東會議程之變動─評臺北地方法院一○一年度訴字第一九一四號判決:兼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台抗字第八七七號裁定。月旦法學雜誌,219,183-192。
  42. 曾宛如(2013)。影子董事與關係企業:多數股東權行使界限之另一面向。政大法學評論,132,1-70。
  43. 曾宛如(2012)。證券交易法原理。台北:自刊。
  44. 曾宛如(2008)。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台北:元照。
  45. 曾宛如(2012)。公司法制基礎理論之再建構。台北:自刊。
  46. 曾宛如(2010)。我國代位訴訟之實際功能與未來發展:思考上的盲點。台灣法學雜誌,159,27-33。
  47. 曾宛如(2008)。公司之經營者、股東與債權人。台北:元照。
  48. 游志煌(2004)。主導私權證券訴訟之法制模型探討:律師驅策 vs.非營利組織。月旦法學雜誌,113,150-174。
  49. 黃日燦(2012)。黃日燦看併購:台灣企業脫胎換骨的賽局。台北:經濟日報。
  50. 葉育欣(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51. 廖大穎(2011)。論證券投資人保護機構之股東代表訴訟新制。月旦民商法雜誌,32,5-20。
  52. 劉連煜(2013)。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台北:自刊。
  53. 劉連煜(2013)。現代公司法。台北:自刊。
  54. 劉連煜(2004)。股東代表訴訟。台灣本土法學雜誌,64,156-161。
  55. 劉連煜、林俊宏(2004)。投資人團體訴訟新時代的來臨。月旦法學雜誌,111,80-98。
  56. 賴英照(2014)。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台北:自刊。
被引用次数
  1. 蔡昌憲(2016)。我國股權性質群眾募資之管制發展:從創櫃板到民間募資平台。臺大法學論叢,45(1),249-313。
  2. 黃朝琮(2015)。公司出售時之受託義務與程序機制─美國德拉瓦州案例法之考察。臺北大學法學論叢,95,99-194。
  3. 黃朝琮(2015)。受託義務之強化審查標準。臺北大學法學論叢,96,85-160。
  4. 黃朝琮(2017)。非合意收購法制芻議。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01,103-195。
  5. 黃朝琮(2023)。董事監督義務及其於ESG之應用。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27,67-150。
  6. 黃奕翔(2021)。論金融消費爭議中的團體評議制度。軍法專刊,67(3),162-185。
  7. 邵慶平(2017)。2016 年公司法與證券交易法發展回顧。臺大法學論叢,46(S),1531-1560。
  8. 邵慶平(2019)。2018年公司法與證券交易法發展回顧。臺大法學論叢,48(S),1733-1760。
  9. 趙冠瑋(2020)。公私混合執法理論之建構:從美國證券集團訴訟改革看台灣投保中心團體訴訟。東海大學法學研究,60,43-86。
  10. (2016).The Challenge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of Taiwan's Investor Protection System: A Model to Learn or to Avoid.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aw review,11(1),129-217.
  11. (2018)。2017 年公司法與證券交易法發展回顧。臺大法學論叢,47(S),1931-1961。
  12. (2018)。從公司法第一條修正談公司治理之內外部機制─兼論企業社會責任的推動模式。成大法學,36,53-64。
  13. (2019)。財報不實民事責任法制中公司作為責任主體之反思。月旦法學雜誌,290,118-136。
  14. (2019)。我國會計師因財報不實對第三人民事責任之法律實證分析。政大法學評論,159,215-299。
  15. (2021)。財報不實淨損差額法的得失與司法制度的變革。月旦法學雜誌,310,84-96。
  16. (2022)。無罪、免訴與釋憲溯及效力 ──評最高法院 110 年度台非大字第 13 號裁定。月旦法學雜誌,324,7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