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金融機構特別背信罪

并列篇名

On Breach of Trust by Managers and Employees of Financial Institutes in Taiwan

DOI

10.6199/NTULJ.2016.45.04.05

作者

謝煜偉(Yu-Wei Hsieh)

关键词

背信 ; 不正融資 ; 商業判斷法則 ; 對向犯 ; 抽象危險犯 ; 金融危機 ; breach of trust ; illegal loan ; business judgment rules ; encounter offense ; abstract dangerousness offenses ; financial crisis

期刊名称

臺大法學論叢

卷期/出版年月

45卷4期(2016 / 12 / 01)

页次

2031 - 209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2000年初期,立法者在各項金融改革法案當中,仿造刑法普通背信罪要件增訂了以金融機構負責人或職員為主體的特別背信罪規定。不過,在犯罪構成要件上,除行為主體外,實行行為、結果、乃至於法定刑的劃定皆有不同。本文具體分析這些金融機構特別背信罪的保護法益、行為主體、實行行為、主觀意圖、財產損害與犯罪所得之關連性、以及對向犯理論適用等問題後認為,外觀上雖與背信罪類似,然而保護法益及相對應的構成要件解釋,皆應有別於普通背信罪。亦即,本罪乃以金融機構之財產上損害作為認定不特定多數存款戶以及投資者的財產損害,以及整體金融秩序紊亂之類型上危險性,屬於「侵害測定困難的抽象危險犯」。當行為本身根本欠缺立法者事前所想定的類型上危險性時,應排除適用本罪。其次,就行為主體而言,應將負責人或職員限定在具關於財產上事務處理之決策權限之人。而就實行行為而言,違背職務與普通背信罪「違背任務」應加以區別;本罪應考慮金融業務的特殊性,從「執行業務之公正性」的侵害典型──權限濫用的角度,將行為限定在行為人濫用其所具有之「對本人造成法律上利益或不利益之財產裁量權限」。至於「商業判斷法則」應於客觀要件中運用之。此外,關於犯罪所得之算定,不應扣除成本稅捐或其他費用,盡可能反映出資金流向的規模,以彰顯對金融秩序的高度類型上危險性。最後,關於背信行為之相對人是否成立(特別)背信罪之共同正犯,本文認為,(特別)背信罪並非必要共犯,但依事例仍有可能產生利益輸送之對向關係。可依「增幅不法理論」排除總則共犯與共同正犯規定之適用。特別是以保護金融秩序為核心的特別背信罪中,更有適用本理論之空間。

英文摘要

In 2000s, legislators passed couples of amendments about breach of trust by managers and employees of many kind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ch like article 125-2 of the Banking Act, which is enacted to punish Bank's managers or employees who violates his/her duty with the intent to gain illegal benefit for himself/herself or a third party and damages the Bank's assets or other interest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nd discusses these various but similar provisions of breach of trust. The main aim of these similar provisions is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investors and depositors and also to prevent potential financial crisis. However, these provisions, with more severe punishments than the regular breach of trust in Penal Code, cannot be fully justified by the explanations made by the courts nowadays. This study begins the discussion by considering what the "legal interest" of these provisions should be, and then try to explain the phases of "managers and employees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violating his/her duty", "damages" and "criminal income". After tha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business judgment rules to these provisions, and the proper use of "encounter offens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参考文献
  1. 許恒達(2014)。主管職務圖利罪之罪質與犯罪結構的分析反省。臺大法學論叢,43(3),719-769。
    連結:
  2. 上田正和(2007)。対向的取引と特別背任罪の共犯。大宮ローレビュー,3,5-26。
  3. 上嶌一高(1997)。背任罪理解の再構成。東京:成文堂。
  4. 大谷実(2013)。新版刑法講義各論。東京:成文堂。
  5. 大越義久(1981)。共犯の処罰根拠。東京:青林書院。
  6. 大塚仁(2005)。刑法概説各論。東京:有斐閣。
  7. 山口厚(1982)。危険犯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出版?。
  8. 山口厚(2007)。刑法総論。東京:有斐閣。
  9. 山口厚(2010)。刑法各論。東京:有斐閣。
  10. 山口厚編(2007)。クローズアップ刑法各論。東京:成文堂。
  11. 山中敬一(2008)。刑法総論。東京:成文堂。
  12. 川崎友巳(2006)。特別背任罪の共同正犯。同志社法學,57(6),2039-2062。
  13. 中山研一、浅田和茂、松宮孝明(1997)。レヴィジオン刑法1:共犯論。東京:成文堂。
  14. 中森喜彦(2015)。刑法各論。東京:有斐閣。
  15. 王正嘉(2015)。從經濟刑法觀點看特別背信罪。台灣法學雜誌,273,25-32。
  16. 王正嘉(2015)。從經濟刑法觀點看特別背信罪。台灣法學雜誌,286,50-60。
  17. 王志誠(2001)。不合營業常規交易之判定標準與類型。政大法學評論,66,163-207。
  18. 王志誠(2007)。金融機構關係人交易之監控機制:從力霸企業集團事件談起。月旦法學雜誌,143,190-214。
  19. 王志誠(2012)。證券交易法上「特別背信罪」之構成要件。台灣法學雜誌,208,109-119。
  20. 王皇玉(2016)。刑法總則。臺北:新學林。
  21. 平野龍一(1977)。刑法概説。東京:東京大?出版?。
  22. 平野龍一(1975)。刑法總論II。東京:有斐閣。
  23. 永野義一(1996)。贈収賄罪の理論と捜査。東京:警察時報社。
  24. 伊東研祐(2013)。特別背任罪の解釈視座について:昭和13 年商法罰則改正と改正刑法假案。島大法学,56(4),21-50。
  25. 伊東研祐(2004)。特別背任罪における正犯性―非身分者による共犯の成否―。現代社会型犯罪の諸問題:板倉宏博士古稀祝賀論文集,東京:
  26. 曲田統(2004)。わいせつ物を購入する行為の可罰性について。現代刑事法,6(2),92-98。
  27. 西田典之(2012)。刑法各論。東京:弘文堂。
  28. 西田典之編(2007)。刑法の争点。東京:有斐閣。
  29. 佐伯千仭(1987)。共犯理論の源流。東京:成文堂。
  30. 吳天雲(2012)。沒收犯罪所得的法律性質與具體適用:以是否扣除成本為例。法學新論,37,113-141。
  31. 吳志強(2012)。經濟刑法之背信罪與特別背信罪之再建構。臺北:新學林。
  32. 李茂生(2009)。風險社會與規範論的世界。月旦法學雜誌,173,145-153。
  33. 李茂生(2004)。刑法新修妨害電腦使用罪章芻議(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4,235-247。
  34.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下)。臺北:自刊。
  35. 林志潔(2013)。非常規交易是否包括「假交易」?:最高院101 臺上5291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19,213-220。
  36. 林志潔(2011)。論證券交易法第一七一條第一項第二款非常規交易罪。月旦法學雜誌,195,79-100。
  37. 林東茂(1996)。危險犯與經濟刑法。臺北:五南。
  38. 林書楷(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39. 林盛煌(2007)。論金控法之背信罪及其適用問題:以「中信金插旗兆豐金」乙案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44,79-93。
  40. 林幹人(2004)。背任罪の共同正犯:共犯構成要件について。判例時報,1854,3-8。
  41. 林鈺雄(2015)。利得沒收之法律性質與審查體系:兼論立法之展望。月旦法學雜誌,238,53-84。
  42. 林鈺雄(2016)。利得沒收新法之審查體系與解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251,6-33。
  43. 林鈺雄(2014)。新刑法總則。臺北:自刊。
  44. 阿部純二編(1992)。未遂、共犯、罪数論。東京:法?書院。
  45. 前田雅英(2011)。刑法各論講義。東京:東京大?出版?。
  46. 品田智史(2013)。不正融資と背任罪。法学教室,393,75-83。
  47. 品田智史(2009)。背任罪における任務違背(背任行為)に関する一考察(1)。阪大法学,59(1),101-152。
  48. 品田智史(2012)。最近の裁判例に見る背任罪をめぐる諸問題。刑事法ジャーナル,31,23-28。
  49. 品田智史(2009)。背任罪における任務違背(背任行為)に関する一考察(2・完)。阪大法学,59(2),265-318。
  50. 施建州(2010)。非常規交易行為之法律效果:以違法貸與資金與違法保證為中心。玄奘法律學報,13,1-49。
  51. 星周一郎(1997)。不正融資の相手方に特別背任の共同正犯の成立が認められた事例。東京都立大学法学会雑誌,38(1),617-626。
  52. 高山佳奈子(2010)。金融機関経営者の刑事責任—特別背任罪を中心に─。金融法務事情,1911,16-24。
  53. 張天一(2014)。背信罪中「違背任務行為」之判斷:臺高院97 上易2570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57,201-209。
  54. 張天一(2015)。時代變動下的財產犯罪。臺北:元照。
  55. 張天一(2011)。論背信罪之本質及定位。中原財經法學,26,185-242。
  56. 許恒達(2013)。背信罪的財產損害與共犯:評臺灣高等法院97 年度矚上易字第1 號刑事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38,83-92。
  57. 許恒達(2002)。身分要素與背信罪的共同正犯:Roxin 構成要件理論的檢討(下)。萬國法律,124,104-107。
  58. 許澤天(2010)。對向犯之研究。成大法學,19,45-77。
  59. 陳子平(2015)。刑法各論(上)。臺北:元照。
  60. 陳志輝(2015)。從刑法背信罪分析銀行法第125 條之2:特別背信罪的適用爭議。台灣法學雜誌,286,61-73。
  61. 曾淑瑜(2014)。銀行法特別背信罪適用爭議。台灣法學雜誌,261,55-66。
  62. 曾淑瑜(2013)。銀行法之特別背信罪哪裡「特別」。台灣法學雜誌,228,153-160。
  63. 曾淑瑜(2011)。論金融犯罪「特別背信罪」之構成要件: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度金上重訴字第三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93,194-204。
  64. 黃孟珊(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會計資訊與法律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65. 黃種甲(201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66. 豊田兼彦(2009)。共犯の処罰根拠と客観的帰属。東京:成文堂。
  67. 靳宗立(2010)。證券交易法之刑事規制與解釋方法:以特別背信罪為例。台灣法學雜誌,166,7-27。
  68. 廖大穎、林志潔(2010)。「商業判斷原則」與董事刑事責任之阻卻:臺北地院九十六年度重訴字第一一五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83,223-242。
  69. 劉連煜(2007)。董事責任與經營判斷法則。月旦民商法雜誌,17,178-196。
  70. 蔡昌憲、溫祖德(2011)。論商業判斷法則於背信罪之適用妥當性:評高雄高分院九十六年度金上重訴字第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95,176-203。
  71. 戴志傑(2004)。公司法上「經營判斷法則」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106,157-176。
  72. 薛智仁(2012)。內線交易之犯罪所得概念。政大法學評論,129,245-299。
  73. 薛智仁(2015)。非法經營銀行業務罪之犯罪所得:兼論犯罪所得之分析架構(下)。月旦法學教室,150,58-67。
  74. 謝煜偉(2012)。抽象的危険犯論の新展開。東京:弘文堂。
  75. 謝煜偉(2012)。交通犯罪中的危險犯立法與其解釋策略。月旦法學雜誌,210,107-130。
  76. 謝煜偉(2016)。風險社會中的抽象危險犯與食安管制:「攙偽假冒罪」的限定解釋。月旦刑事法評論,1,70-90。
  77. 謝煜偉(2015)。特殊圖利罪之解釋與立法建議:論貪污治罪條例第六條第一項第五款。政大法學評論,142,227-279。
  78. 鎮目征樹(2013)。贈収賄罪。贈収賄罪,396,97-107。
  79. 鎮目征樹(2009)。社会的・国家的法益。法律時報,81(6),66-73。
  80. 内藤謙(1983)。刑法講義総論(上)。東京:有斐閣。
  81. 団藤重光(1990)。刑法綱要総論。東京:創文社。
  82. 関哲夫(1997)。手形保証債務を負担させたことが刑法第247 条にいう「財産上ノ損害」に当たるとされた事例。判例タイムズ,927,56-62。
被引用次数
  1. 高泉鼎(2022)。日本運動競技賄賂罪之研究-兼論我國運動彩券發行條例相關規定之刑罰規定。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22,113-203。
  2. 郭印山(2020)。企業組織犯罪的刑事責任-追訴組織以及領導者。軍法專刊,66(6),124-154。
  3. 黃鵬達(2019)。銀行法特別背信罪中違背職務之實證研究-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之裁判為中心。華岡法粹,66,183-222。
  4. 黃士軒(2021)。特別背信罪的共同正犯成否問題-以關於對向交易之我國學說與最高法院實務為素材。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27,59-118。
  5. 謝煜偉(2018)。2017 年刑事法實務見解發展回顧。臺大法學論叢,47(S),1849-1880。
  6. 謝煜偉(2021)。私部門賄賂罪之可罰性基礎與規範模式。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27,119-177。
  7. 楊岳平(2021)。2020年公司法與證券交易法發展回顧。臺大法學論叢,50(S),1573-1605。
  8. 惲純良(2017)。詐欺罪中財產損害之判斷─「財產危險」概念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03,119-192。
  9. 周振鋒(2017)。論商業判斷法則於我國刑事案件之運用。法令月刊,68(12),84-105。
  10. (2019)。新公司法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過去與未來一我國法下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立法架構與法院實務。中正財經法學,18,43-91。
  11. (2020)。論經營判斷法則之實務見解。中原財經法學,45,213-253。
  12. (2021)。從歷史發展與犯罪結構論不法意圖在背信罪中的消長——兼評特殊背信罪肥大化的立法趨勢。政大法學評論,166,1-89。
  13. (2023)。論銀行法規範關係人交易之金融監理。臺大法學論叢,52(4),1647-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