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Loss Coping Process of Adults: When They were Adolescent Following Parental Death
黄淑清(Shu-Ching Huang) ; 修慧兰(Hui-Lain Hsiu)
应用心理研究 ; 20 期 (2003 / 12 / 01) , P217 - 238
繁体中文
失落 ; 失落的意义 ; 失落的影响 ; 深度访谈法 ; loss ; the meaning of loss ; the influence of loss ; deep interview method
- Arbuckle, N. W.,Vries, B. V.(1995).The long-term effects of later life spousal and parental bereavement on personal functioning.The Gerontologist,35(5),637-347.
- Barnes, G. E.,Prosen, H.(1985).Parent death and depression.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94(1),10-15.
- Bradach, K. M.,Jordan, J. R.(1995).Long-term effects: Of a family history of traumatic death on adolescent individuation.Death Studies,19,315-336.
- Budman, S. H.,Gurman, A. S(1988).Theory and practice of brief therapy.New Yourk:The Guilford Press.
- Chase-Lansdale, P. L.,Cherlin, A. J.,Kiernan, K. E.(1995).The long-term effects of parental divorc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adults: A developmental prospect.Child Development,66(6),1614-1634.
- 陈庆福、林书如(2014)。一位儿童期丧亲青少年哀伤经验之叙说研究。家庭教育与谘商学刊,17,61-89。
- 刘颖洁,刘晏君(2016)。从完形治疗观点看失落里的愤怒情绪。谘商与辅导,361,37-40。
- 王纯娟(2019)。丧亲哀伤现象学取向研究:研究者之态度、反思与意识转换。辅导与谘商学报,41(1),21-54。
- 吴怡萱(2022)。从少数族群压力模式探讨同志丧偶的哀伤复原历程。谘商与辅导,438,25-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