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社会力的文化根源:论环境权感受在台湾的历史形成;1970-86
李丁赞(Ding-Tzann Lii) ; 林文源(Wen-Yuan Lin)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 38 期 (2000 / 06 / 01) , P133 - 206
繁体中文 DOI: 10.29816/TARQSS.200006.0004
身体 ; 环境权 ; 社会力 ; 社会运动 ; 文化分析 ; body ; environmental rights ; social forces ; social movements ; cultural analysis
- Calhoun, C.(1988).Rationality and Revolu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Calhoun, C.(1982).The Question of class struggle.UK:Basil Blackwell.
- Calhoun, C.(1993).Critica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Public Culture,5(2)
- Cohen, J. L., Arato, A.(1992).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MIT Press.
- Habermas, J.(1988).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Cambridge, M. A.:The MIT Press.
- 蔡瑞明、黄昱珽(2015)。晚近台湾民粹主义的发展:「人民」与「他者」想像的形成。思与言:人文与社会科学杂志,53(3),127-163。
- 陈淑容、庄雅仲(2013)。研究台湾:解严後台湾的「本土」学院政治。成大历史学报,45,253-278。
- 何明修(2001)。台湾环境运动的开端:专家学者、党外、草根(1980-1986)。台湾社会学,2,97-162。
- 何明修(2002)。冲突的制度化?公害纠纷处理法与环境抗争。教育与社会研究,3,35-63。
- 何明修(2003)。工厂内的阶级团结:连结石化工人的工作现场与集体行动。台湾社会学,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