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社会网络、学校教学品质与学校满意度之关联性:以台湾地区大学生为例
谢亚恒(Ya-Heng Hsieh) ; 林俊营(Chung-Ying Lin)
台东大学教育学报 ; 18 卷 1 期 (2007 / 06 / 01) , P107 - 139
繁体中文 DOI: 10.6778/NTTUERJ.200706.0107
社会网络 ; 学校教学品质 ; 学校满意度 ; college students ; social network ; school teaching quality ; school satisfaction
- 巫惠贞、巫有镒(2001)。国小教师社会网络、工作特性与工作满意关联性之研究:以台东县与台北市为例。教育研究集刊,46,147-180。
连结: - 傅仰止(2002)。个人网络中他人联系强度的结构原理。台湾社会学,3,163-209。
连结: - 黄毅志(2003)。「台湾地区新职业声望与社经地位量表」之建构与评估:社会科学与教育社会学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连结: - 戴怡君、董旭英(2002)。使用网际网路进行互动者特质之探讨。资讯社会研究,2,29-58。
连结: - Atienza, F. L.,Balaguer, I.,Garcia-Merita, M. L.(2003).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Analysis of factorial invariance across sexe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35,1255-1260.
- 高秋香,宋修德(2021)。科技校院退场後安置学生在校生活适应之量化研究。技术及职业教育学报,8(3),45-64。
- 林俊莹、吴百禄(2009)。社会网络、教学品质对台湾地区大学生的学校满意度与忠诚度之影响。教育学刊,33,75-114。
- 林勳,林本源,呂晓媛(2011)。国立金门技术学院新生对学校满意度研究。国立金门大学学报,1,69-84。
- 萧佳纯(2009)。家庭社经地位、自我概念、学业表现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形之探讨。当代教育研究,17(3),1-40。
- 谢亚恒、林俊莹(2011)。学校永续经营的关键─家长对学前幼儿就读园所忠诚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教育与社会研究,2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