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Web 2.0科技融入大学协作式课程之研究:使用探究社群模型比较Wiki融入与线上讨论教学
刘建人(Chien-Jen Liu) ; 杨淑晴(Shu-Ching Yang)
课程与教学 ; 17 卷 2 期 (2014 / 04 / 01) , P167 - 195
繁体中文 DOI: 10.6384/CIQ.201404_17(2).0008
混成式学习 ; 线上讨论 ; 探究社群 ; 数位教材 ; 科技融入教学 ; blended-learning ; online discussion ; community of inquiry ; digital content ; technology-integrated learning
-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NY: Collier Books
- Akyol, Z.,Garrison, D. R.(2011).Understanding cognitive presence in an online and blended community of inquiry: Assessing outcomes and processes for deep approaches to learning.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42(2),233-250.
- Arbaugh, J. B.(2007).An empirical verifica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11(1),73-85.
- Arbaugh, J. B.,Cleveland-Innes, M.,Diaz, S.,Ice, P.,Garrison, D. R.,Richardson, J. C.,Shea, P.,Swan, K.(2008).Developing a community of inquiry instrument: Testing a measure of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 using a multi-institutional sample.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11(3-4),133-136.
- Arbaugh, J. B.,Hwang, A.(2006).Does "teaching presence" exist in online MBA courses?.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9(1),9-21.
- 董力华(2021)。COVID-19疫情影响下的通识课:网路合作学习经验与实施成效探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15(4),81-110。
- (2022)。探究社群模式运用在虚拟社群之教学策略。教育研究月刊,335,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