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A Study on CSL Learner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 Case Study of Explanatory Text
萧惠贞(Hui-Chen S. HSIAO) ; 周妘珊(Yun-Shan CHOU)
华语文教学研究 ; 17 卷 2 期 (2020 / 06 / 01) , P41 - 90
繁体中文
主题背景知识 ; 词汇知识 ; 语法连接词 ; 语意透明度 ; 阅读理解 ; background knowledge ; reading comprehension ; semantic transparency ; syntactic connectives ; vocabulary knowledge
- 宋曜廷, Yao-ting,陈茹玲, Ju-ting,李宜宪, Yi-shian,查日龢, Ji-hho,曾厚强, Hou-chiang,林维骏, Wei-chun,张道行, Tao-hsing,张国恩, Kuo-en(2013)。中文文本可读性探讨:指标选取、模型建立与效度验证。中华心理学刊,5(1),75-106。
连结: - 陈茹玲, Ju-ling,蔡鑫廷, Shin-ting,宋曜廷, Yao-ting,李宜宪, Yi-shian(2015)。文本适讀性分级架构之建立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期刊,60(1),1-32。
连结: - 汤立群, Li-chun,萧惠贞, Hui-chen S.(2019)。华语二语学习者之词汇知识与构词觉知於阅读理解的影响。华语文教学研究,16(3),95-145。
连结: - Bayraktar, Hasan(2014).The impact of coherence relations on text comprehension of Turkish EFL readers.Journal of Theory & Practice in Education,10(4),1120-1142.
- Cain, Kate,Nash, Hannah M.(2011).The influence of connectives on young readers’ processing and comprehension of text.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03(2),429-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