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国小注意力缺失过动症学生之学校支持、教学调整及教养策略之调查研究
孟瑛如(Ying-Ru Meng) ; 陈秀凤(Hsiu-Feng Chen) ; 谢琼慧(Chiung-Hui Hsieh)
特教论坛 ; 11 期 (2011 / 12 / 01) , P45 - 58
繁体中文 DOI: 10.6502/SEF.2011.11.45-58
注意力缺失过动症 ; 学校支持 ; 教学调整 ; 教养调整 ;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 Support service ; instructional adaptations ; Family educational adaptations
- 林杞(2006)。ADHD儿童的父母训練课程及其成效。谘商与辅导,252,14-16。
连结: - 庄慧美(2003)。认知行为治療在过动儿治療之应用。谘商与辅导,207,41-43。
连结: - 新竹市教育局(2003)。新竹市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碍学生安置原则与辅导办法。新竹:教育局
- 教育部(2011)。教育统计国民小学学生人數。2011 年8 月22 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97 edu_2.pdf
- 何美慧(2008)。ADHD 学生的教育特质与需求之一、二-给普通班老师与行政人员。2009 年2 月1 日,取自:http://www.kzxy.com.cn/Artic le/ArticleShow.asp? Article ID=14291
- 陈佩玉、吴宜蒨(2018)。国中普通班导师运用介入策略处理情绪行为障碍学生行为问题之探究。特殊教育季刊,149,13-25。
- 陈思帆,吴诗涵(2021)。国小ADHD学童导师於系统合作中所面临的困境与因应。谘商与辅导,432,5-9+18。
- 简吟文、陈虹君、孟瑛如(2016)。《K-9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学生行为特徵筛选量表》之心理计量特性。特教论坛,21,26-44。
- 简吟文、孟瑛如(2017)。电脑化注意力诊断测验(CADA)建置与ADHD学生注意力分析之探讨。特教论坛,22,26-47。
- 宋宥贤(2015)。一位过动症儿童照顾者之照养经验叙说。国立台中科技大学通识教育学报,4,11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