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新好男人」、「新好女人」?當代華人婚姻關係中的角色義務

并列篇名

"Good New Men" and "Good New Women"? Role Obliga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ital Relationship

DOI

10.6254/IPRCS.201812_(50).0005

作者

張思嘉(Szu-Chia Chang);許詩淇(Shih-Chi Hsu);李惟新(Wei-Hsin Li)

关键词

夫妻角色 ; 性別 ; 強制/非強制義務 ; 婚姻狀態 ; 積極/消極義務 ; gender ; marital role obligations ; marital status ; perfect duties/imperfect duties ; positive duties/negative duties

期刊名称

本土心理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50期(2018 / 12 / 01)

页次

209 - 26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隨著時代的演進,多元的性別觀念反映在現代社會的婚姻關係中,夫妻的角色已經不再是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最近引發社會熱烈討論的是「新好男人」與「新好女人」的說法。本研究從社會表徵的理論觀點出發,探討現代台灣社會婚姻關係中夫妻角色義務之內涵。在第一階段的前導研究中,以開放式問卷徵詢47位20歲以上之成年人,蒐集他們對夫妻關係中角色義務的看法,藉以編製「夫妻角色義務」量表,並進行夫妻角色義務的分類。後續之正式研究則探討成年人對丈夫及妻子角色義務之要求是否有差異,並釐清這些差異是否與研究參與者之性別與婚姻狀態有關。正式研究邀請367位成年人(20~50歲)填寫研究者自編之「夫妻角色義務」量表,結果發現:(1)當代台灣社會之成年人對夫妻角色義務的看法可以分為「經濟來源」、「關係經營」、「家務分工與財務管理」、「工作與家庭」及「代間關係」五個範疇。研究者並依「積極∕消極」與「強制∕非強制」等兩個面向將上述角色義務進行分類。(2)比較夫與妻角色義務之差異,研究參與者對丈夫之角色要求較高。(3)相較於男性,女性研究參與者對於夫妻之角色有較高的要求,而已婚者則只有在經濟、家人關係及和家族相關之角色義務的看法上與未婚者有差異。整體而言,現代夫妻角色義務不再是「男主外,女主內」,而是對外,夫妻皆有穩定工作;對內則要分擔家務,且要共同承擔教養子代的角色。相較於傳統的角色規範,「關係經營」是現代夫妻新增的角色義務。此外,「丈夫為主要的經濟來源」及「妻子應該與公婆和平相處」則是從傳統到現代都不變的核心義務。

英文摘要

Gender roles are becoming more pluralistic in modern Taiwan. The traditional notion that men are the breadwinners and women are the housekeepers is no longer the norm. The gender (marital) roles of the "good new men" and "good new women" are frequent topics of discussion. We apply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 to explore the content and degree of compulsiveness of husbands' and wives' roles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society. In the first phase of the study, we asked 47 adults to write their views of a husband's and a wife's role obligations. Items in the role obligation list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a role obligations scale. Subsequent analyses examined whether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a given role is perceived as obligatory as a husband or a wife, and to clarify whether these differences were related to the gender or marital status of the participant. A total of 367 adults (20-50 years old) completed the scale. Results showed that: (1) marital role obligation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5 categories: economic resources,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household work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work and family issues,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The items varied in terms of their degree of compulsiveness. (2) The participants thought that the husband's role obligations were more compulsive than the wife's role. (3) Compared to men, women ha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each role category, while married adults only differed from unmarried adults in terms of the economic resource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 role obligations. Overall, the new norms are for both the husband and the wife to hold a stable job, and to jointly share the household chores and parenting roles.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is a new obligation category. The expectation that husbands should be the main source of family income and wives should maintain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in-law are core obligations that remain unchanged from traditional time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利翠珊、張妤玥、鄧皓引(2014)。育兒階段夫妻工作家庭壓力調適:系統界限的定位與轉變。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7,37-72。
    連結:
  2. 李素月、陳延昇(2015)。偶像劇中愛情與性別角色的再現與迷思:以台灣偶像劇的男女主角互動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8,155-194。
    連結:
  3. 李素月、陳延昇(2015)。偶像劇中愛情與性別角色的再現與迷思:以台灣偶像劇的男女主角互動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8,155-194。
    連結:
  4. 林惠雅(2010)。父母共親職類型與親職壓力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46,125-151。
    連結:
  5. 高旭繁、陸洛(2006)。夫妻傳統性∕現代性的契合與婚姻適應之關聯。本土心理學研究,25,47-100。
    連結:
  6. 許詩淇、黃囇莉(2009)。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華人父母角色義務對親子衝突與親子關係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1,295-317。
    連結:
  7. 陳富美、利翠珊(2004)。配偶親職角色的支持與分工對夫妻恩情的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21,49-83。
    連結:
  8. 楊雅琪(2011)。明代女教書與三言二拍所反映的女子學識教育觀異同檢討。人文與社會學報,2,109-135。
    連結:
  9. 人力運用調查報告(2016):行政院主計處網頁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40577&ctNode=4987&mp=1
  10. Augoustinos, M.,Walker, I.,Donaghue, N.(2006).Social cognition: An integrated introduction.Los Angeles, CA:Sage.
  11. Moscovici, S.(1988).Notes towards a descriptions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8,211-250.
  12. Moscovici, S.(1984).The phenomenon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Social representations,Cambridge:
  13. Moscovici, S.,Duveen, G.(2000).Social representations: Explorations in social psychology.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14. 行政院主計處(2004):〈時間運用〉。《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
  15. 呂玉瑕(2011)。台灣民眾性別角色態度的變遷:1991-2001。台灣社會學刊,48,51-94。
  16. 李芳如(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17. 胡正文(2010)。從多樣的家庭現況看擺盪中的社會價值。通識論叢,10,81-111。
  18. 晏涵文(2001)。九年一貫課程兩性平等教育課程與教育研習成果專輯。台北:教育部。
  19.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20. 莫藜藜、王行(1995)。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1. 許詩淇(201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灣大學心理學系。
  22. 陳亦盈(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所。
  23. 陳怡吟(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24. 黃廼毓編、林如萍編、唐先梅編、陳芳茹編(2001)。家庭概論。台北:空中大學。
  25. 楊名聲(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
  26. 楊淑君(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27. 溫家青(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28. 葉紹國(1986)。大學生的女性角色態度與相關因素研究。台北:臺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29. 葉蓬(1999)。傳統儒家道德義務思想研究。鵝湖,25,47-54。
  30. 鄭語謙、沈育如(2012,5月25日):〈辭典解釋「新好女人」教育部將移除〉。《聯合報》,教育版。
  31. 蕭英玲(2005)。台灣的家務分工:經濟依賴與性別的影響。台灣社會學刊,34,115-145。
  32. 龔鈴智(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胡珈華(2021)。當西方諮商與現代華人文化碰撞時。輔導季刊,57(4),1-10。
  2. 李亭萱(2021)。臺灣無性戀於華人文化現身處境之探討。輔導與諮商學報,43(1),1-20。
  3. 呂芳上(2019)。從「救救孩子」到「救救老人」:「五四」百年來家庭制度的變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4,197-217。
  4. 涂妙如,周麗端,吳志文(2023)。母親回應教養與兒童安全依附表現的雙向影響:以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進行交互延宕模式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31(1),75-77+79。
  5. 張思嘉,吳志文(2022)。正向與負向婚姻品質對新婚夫妻自我概念的影響:行動者-伴侶相依模式之探討。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64,65-97。
  6. (2022)。高齡者幸福感影響因素之性別差異研究:靈性健康中介效果的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45(3),31-62。
  7. (2023)。直視壓迫:以社會支配論分析《日常對話》。輔導季刊,5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