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四向度目標導向模式之研究

并列篇名

Study of the Model of 4 Dimensions Goal Orientation

DOI

10.29882/JTNUE.200304.0002

作者

程炳林(Biing-Lin Cherng)

关键词

目標導向 ; 成就目標 ; 趨向行為 ; 逃避行為 ; achievement goals ; goal orientations ; approach behaviors ; avoidance behaviors

期刊名称

師大學報:教育類

卷期/出版年月

48卷1期(2003 / 04 / 01)

页次

15 - 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最近目標導向的研究者主張以趨向/逃避焦點及精熟/表現導向重新建構目標導向理論,並將目標導向區分成趨向精熟、逃避精熟、趨向表現及逃避表現四種目標。本研究的目的是在考驗依前述主張而建構的四向度目標導向模式是否更能解釋實際的觀察資料,並分析四種目標導向與學習者的學習成就、趨向行為、逃避行為之關係。受試者抽取自臺灣地區九所國中一到三年級共610位學生,所蒐集的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四向度目標導向模式具有理想的整體適配度、內在品質、幅合與區別效度,適合用來解釋國中生的觀察資料。四種目標導向與學習者學習成就、趨向行為、逃避行為之間有不同的關係:趨向精熟目標正向預測受試者的學習成就和趨向行為,負向預測受試者的逃避行為。與趨向精熟目標正好相反,逃避表現目標負向預測受試者的學習成就與趨向行為,正向預測受試者的逃避行為。趨向表現目標正向預測受試者的學習成就和趨向行為,但無法預測受試者的逃避行為。逃避精熟目標如同研究推論一般,比趨向精熟目標有較多不適應的結果,但比逃避表現目標有較多正向的結果。它正向預測受試者的學習成就與趨向行為,但預測力比趨向精熟目標低;逃避精熟目標也正向預測受試者的逃避行為,但其預測力比逃避表現目標低。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在理論上的涵義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的建議。

英文摘要

In the current study of achievement goal theory a 4-goal model has been proposed in terms of an approach/avoidance focus and master/performance orientation: approach-mastery, avoidance-mastery, approach-performance, and avoidance-performance. This study is an attempt to test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model of this 4-dimensional goal orientation theory b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goals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approach and avoidance behaviors was tested. The subjects were 610 students from 9 junior high schools. The theoretical model fitted the observed data well; thus this study supported the recent results of research on achievement goal theory. The approach-mastery goal positively predicted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approach behaviors and negatively predicted avoidance behaviors; conversely, the avoidance-performance goal negatively predicted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approach behaviors and positively predicted avoidance behaviors. The approach-performance goal positively predicted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approach behaviors but could not predict avoidance behaviors. The pattern for avoidance-mastery goals was, as hypothesized, more negative than that for approach-mastery goals and more positive than that for avoidance-performance goals. In the conclusion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research are discussed.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Hirst, P. H.(1983).Educational theory and its foundation disciplines..London:RKP.
  2. Lee, Thomas, H. C.(1999).Educational in traditional China : A history..Leiden:Brill Academic.
  3. 吳文星(2000)。近十年來關於日誌時期臺灣教育史研究之動向(1991-200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9,221-238。
  4. 周愚文(2001)。中國教育史綱。台北:正中。
  5. 周愚文(1994)。英國教育史學發展初探(1868-199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報,39
  6. 周愚文(1999)。台灣近五十年來教育史學發展初探(1949-1998)。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迴家教育講座
  7. 周愚文(1998)。百年來「教育史」在我國師資培育課程中地位的演變(1897-1998)。跨世紀的教育演變
  8. 周愚文(2001)。國立編譯館館刊。台北:國立編譯館。
  9. 周愚文(1995)。英國師資培育課程演變與教育學術發展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6
  10. 張瑞璠、王承緒(1997)。中外教育比較史綱。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蔡俊傑、蔡文勝(2011)。2×2兒童健身運動動機氣候量表之編製。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5(2),45-62。
  2. 陳玉樹、郭銘茜(2013)。四向度成就目標對教師創意教學表現之影響:創意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果與團隊學習行為的跨層級調節效果檢定。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3),85-120。
  3. 陳玉樹、周志偉(2009)。目標導向對創造力訓練效果之影響:HLM成長模式分析。課程與教學,12(2),19-45。
  4. 程炳林(2006)。主觀能力與逃避策略之關係。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24。
  5. 程炳林,彭淑玲(2020)。學生為何作弊?以條件化間接效果考驗課室目標結構、個人成就目標、無聊與作弊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51(3),387-413。
  6. 程炳林、李玫蓉(2005)。趨向表現目標的類別及其與適應性學習組型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7(1),61-78。
  7. 程炳林、林宴瑛(2007)。個人目標導向、課室目標結構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潛在改變量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9(2),173-194。
  8. 程炳林、林宴瑛(2014)。超越四向度:六向度目標導向模式之驗證與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6(1),117-140。
  9. 程炳林、林易慧(2006)。課室目標線索與個人目標導向對國小學童解題成就及自我調整學習之交互效果。教育心理學報,37(3),231-255。
  10. 程炳林、彭淑玲(2005)。四向度課室目標結構、個人目標導向與課業求助行爲之關係。師大學報:教育類,50(2),69-95。
  11. 程炳林、張映芬(2015)。國中生自我決定動機、目標導向與動機涉入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46(4),541-564。
  12. 黃博聖,彭淑玲,陳學志(2019)。學習情境中的個人成就目標與作弊接受度之關係:以學業自我效能為調節變項。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4(4),87-113。
  13. 黃佳君、吳昭容(2017)。趨向精熟目標與趨向表現目標在提取引發遺忘現象上的角色。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2(2),153-178。
  14. 黃儒傑(2007)。初任教師成就目標導向及其教學承諾之研究:以幼稚園教師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8(1),1-27。
  15. 黃儒傑(2012)。國小弱勢學生數學教科書轉化及教學介入之研究─以成就目標導向與學習成就之改變為例。教科書研究,5(3),59-98。
  16. 黃英哲、李氤華(2005)。2×2成就目標理論在運動領域中發展的可能性。中華體育季刊,19(1),47-54。
  17. 季力康、王柏鈞(2016)。成就目標理論的新觀點:3×2 成就目標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30(3),203-210。
  18. 簡嘉菱、程炳林(2013)。環境目標結構、自我決定動機與學業情緒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44(3),713-734。
  19. 賴英娟,巫博瀚(2019)。課室目標結構、自我決定動機及學業情緒之關係。課程與教學,22(4),151-173。
  20. 賴英娟,張盈霏(2023)。從正向心理學觀點論國中生所知覺到的社會支持與自尊對主觀幸福感之影響。學校行政,147,30-55。
  21. 林啟超(2009)。高職學生之未來時間觀、成就目標與適應性學習行為間徑路模式之檢驗。教育實踐與研究,22(1),81-112。
  22. 林啟超(2011)。課室支持與高職學生學業涉入相關因素徑路模式之檢驗。測驗統計年刊,19(上),33-56。
  23. 林宴瑛(2022)。國中生考試愉悅歷程模式之驗證與分析。教育心理學報,53(4),923-947。
  24. 林益永、李介至(2013)。「主動拖延量表」之因素組成及檢測。測驗學刊,60(1),117-149。
  25. 林志哲(2014)。感恩、社會支持及幸福感之研究:中介效果模式之驗證。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7(3),453-482。
  26. 劉佩雲(2009)。目標導向與趨向或逃避行為之關係探討。課程與教學,12(3),213-240。
  27. 盧俊宏、陳龍弘(2007)。成就目標理論需要革新嗎?從四向度成就目標理論到多重目標觀點。中華體育季刊,21(2),42-53。
  28. 盧俊宏、卓國雄、盧俊宏、卓國雄(2008)。兒童版運動情境2×2成就目標量表之建構效度研究。體育學報,41(1),37-50。
  29. 羅文均、胡薇瑄、林旻沛、攸佳寧(2016)。家庭功能對高中職學生自傷行為之影響:以述情障礙為中介變項。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5,67-94。
  30. 彭淑玲(2017)。未來取向之自我調整學習模式考驗暨檢驗課室目標結構的調節效果。教育心理學報,48(3),371-397。
  31. 彭淑玲(2019)。知覺教師回饋、個人成就目標、學業自我效能與無聊之關係:中介效果與條件間接化效果分析。教育心理學報,51(1),83-108。
  32. 彭淑玲(2021)。不同回饋操弄對臺灣國中生期望-價值信念與學習表現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53(2),383-405。
  33. 彭淑玲、林宏泰、王佩琪(2017)。你求助嗎?個人目標導向與適應/非適應課業求助/避助行為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49(2),267-293。
  34. 蘇嘉鈴、程炳林(2005)。國中生行動導向、目標導向與動機調整策略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6(4),395-415。
  35. 吳永清、毛國楠(2012)。國中學生目標導向與社會比較關聯性之實徵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4(2),45-67。
  36. 吳中勤(2014)。六向度數學成就目標之驗證。臺北市立大學學報,45(1),21-41。
  37. 吳中勤(2014)。以多群組結構方程模式檢驗成就目標理論模式的測量恆等性。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3),59-95。
  38. 吳中勤(2015)。課室目標結構知覺量表之修訂與信、效度之衡鑑。教育實踐與研究,28(2),89-116。
  39. 蕭佳純(2008)。組織知識創新量表建構之研究:以成人教育機構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1,1-37。
  40. 蕭佳純(2017)。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聯之研究:教師創意教學的多層次調節式中介效果。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2(1),79-112。
  41. 蕭佳純、胡夢鯨、吳宗雄(2006)。成人教育工作者知識管理核心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學刊,27,21-50。
  42. 顏瑞美、陳國雄、陳信宏、吳姿采(2014)。觀光珠寶零售業銷售人員目標導向影響因素關聯分析。Journal Of Data Analysis,9(3),187-206。
  43. 楊雅婷,陳奕樺(2013)。課室專注力量表之建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9(4),1-28。
  44. 周雅瑱,李宜玫(2020)。國小高年級家貧與一般學童的可能自我與成就目標之比較。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48,1-29。
  45. (2005)。為什麼要自廢武功?。教育研究月刊,140,117-125。
  46. (2006)。教室目標結構與成就目標取向對國小學童自我阻礙行爲及考試焦慮之預測作用。教育與心理研究,29(3),517-546。
  47. (2007)。2007年「台灣學生身心發展研究」初步報告。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4),51-78。
  48. (2007)。創造力人格特質、領導風格、組職結構興知識創新關係之研究:以成人教育機構為例。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3,51-79。
  49. (2007)。國小學童之智力內隱理論、成就目標及運用逃避策略間徑路模式之檢驗。教育與心理研究,30(1),141-171。
  50. (2007)。以認知取向動機理論探析學生自我設限行爲及其教師因應之道。教育研究,15,169-178。
  51. (2008)。新手教師成就目標導向、自我調整策略及其教學承諾之研究:以台中縣市幼稚園為例。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1,31-62。
  52. (2008)。學習情境中之自主支持與國中生成就相關歷程間關係之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31(2),1-26。
  53. (2009)。國中生使用逃避策略相關因素徑路模式之檢驗。教育與心理研究,32(1),111-145。
  54. (2009)。臺灣成人終身學習能力之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2,117-155。
  55. (2009)。新手與資深教師成就目標導向、自我調整策略及其教學表現之研究:以台中縣市幼稚園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2),141-173。
  56. (2010)。二向度或三向度?國中生之成就目標建構適用性與自主性在學習歷程角色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4),137-166。
  57. (2013)。國民中學學生之自我效能、目標導向與身心健康模式建構與驗證。教育政策論壇,16(3),147-171。
  58. (2014)。成就目標理論模式再概念化及其目標組型之探析。教育研究學報,48(2),27-48。
  59. (2014)。大學生感恩與心理適應之關係:因應方式之中介效果。教育學刊,43,217-266。
  60. (2016)。家長自主支持、基本心理需求、自主動機與國小學生學業情緒關係之探究。教育研究學報,50(1),67-92。
  61. (2016)。課室目標與成就目標的多層次關係之檢驗。教育與心理研究,39(1),29-58。
  62. (2017)。成就目標和課室目標對情境興趣的直接影響與課室目標的潛在調節效果分析。教育學報,45(2),107-135。
  63. (2017)。你累了嗎?國中生學習倦怠之多層次成長模式分析。教育學報,45(1),21-46。
  64. (2018)。實習教師成就目標、教師信念及任教意願與創意教學信念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52(1),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