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新移民子女的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for Immigrant Children

DOI

10.6769/JENCUE.201112.0073

作者

張芳全(Fang-Chung Chang);夏麗鳳(Li-Feng Hsia)

关键词

人際關係 ; 幸福感 ; 新移民子女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 well-being ; immigrant children

期刊名称

彰化師大教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11 / 12 / 01)

页次

73 - 10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臺灣的新移民子女人數逐年增加,而他們就讀國小人數不少,其人際關係與幸福感受值得重視。本研究分析新移民子女的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情形。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調查對象為澎湖縣國小四至六年級新移民子女,有效樣本280名。研究中運用描述統計、階層式迴歸進行資料分析。獲得以下結論:1.新移民子女的人際關係情形良好也感到幸福;女性學童與師長互動關係顯著高於男生。2.新移民子女的家庭結構完整,在與家人關係、同儕關係、情緒感受、生活滿意、心理健康顯著高於單親(僅和父親同住者)。3.不同居住區域的新移民子女在幸福感沒有明顯不同,而家庭社經地位較高者在心理健康和自我滿意顯著高於較低者。4.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居住地區、家庭結構及家庭社經地位)對幸福感的解釋力非常低。

英文摘要

The phenomenon of children whose mothers came from abroad is rising in Taiwan. These so-called new immigrants' children currently encompassed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rs have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contents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and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well-being o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Data for this study were colle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collected from the forth to sixth Immigrant Children at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Penghu County. The random sampling was used to select, and 280 useable samples were obtained. The sample data was analyzed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1. The immigrant children have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and female students on teacher-pupil relationships are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 male students. 2. The students in two parents family are highly significant than the students in one parent family (living with father) on family relationships, peer-relationships, emotion recognition, life-satisfaction, mental health. 3. The students living in the different area on well-being are not significant. Besides, the students living in the family with 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mental health and self-satisfaction are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 students living in the family with lower socioeconomic status. 4. The influnence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gender, living area, family structure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to perceived well-being is extremely low.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張芳全(2004 年11 月7 日)。誰來關心外籍配偶與新臺灣之子。中央日報,第9 版
  2. 吳清基(2003)。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新聞 稿(發稿日期:2003年10月8日)。
  3. 澎湖縣政府教育局(2010)。99 學年度就讀澎湖縣各年級學生數(含外籍配偶子女),未出版,澎湖縣教育局
  4. Andrews, F. M.,Withey, S. B.(1976).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New York:Plenum.
  5. Arkoff, A、王鐘和譯(1988)。適應與心理衛生。臺北市:大洋。
  6. Bar-tur, L.,Levy-Shiff , R.(1998).Well-being in aging: Mental engagement in elderly men as a moderator of losses.Journal of Aging Studies,1(1),1-17.
  7. Brendam, G.,Bill, R.(2002).Social disadvantage and planning in the Sydney context.Urban Policy and Research,20(1),101-107.
  8. Carruthers, C.,Hood, C.(2004).The power of the positive: Leisure & well-being.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38(2),225-245.
  9. Cohen, S.(Ed),Syme, S. L.(Ed)(1985).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New York, NT:Academic Books.
  10. Dejoy, D. M.,Wilson, M. G.(2003).Organizational health promotion: Broadening the horizon of workplace health promption.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17(5),337-341.
  11. Devito, J. A.(1994).Human communication: The basic course.Harper Collins College.
  12. Heady, B.,Wearing, A.(1991).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adversity.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2,327-349.
  13. Ostberg, V.(2003).Children in classrooms: Peer status, status distribution And mental well-being.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56,17-29.
  14. Otake, K.,Shimai, S.,Tanaka-Matsumi, J.,Otsui, K.,Fredrickson, B. L.(2006).Happy people become happier through kindness: A countingkindnesses intervention.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7,361–375.
  15. Paula, F.,Andrew, J. C.(2007).Family Instability and Child Well-Being.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72,181-204.
  16. Ritzer, George、馬康莊譯、陳信木譯(1998)。社會學理論(上)。臺北市:巨流。
  17. Van, W. F.,Linssen, H.,Abma, M.,Ruud, J.(2000).The parental bondand the well-being of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3,307-318.
  18. 王佳禾、侯季宜、張進上(2008)。國小學童幸福感量表之編製。家庭教與諮商學刊,4,57-85。
  19. 王筱雲(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市,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20. 朱玉玲(2004)。推展南洋媳婦成長活動之策略與經驗─以澎湖縣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5,258-269。
  21. 吳月霞(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22.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
  23. 李家蓉(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宜蘭縣,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
  24. 那昇華(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25.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未出版
  26.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27.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28. 林倩瑜(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
  29. 林淑華(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30. 林進田(1993)。抽樣調查:理論與運用。臺北市:華泰。
  31. 邱志峰(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32.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版):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臺北市:五南。
  33. 邱馨瑩(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34. 侯季宜(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
  35. 姜臺珠(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36. 施建彬(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
  37. 洪秀梅(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縣,臺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研究所。
  38. 唐淑芬、黃沛文(2007)。新住民子女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研習資訊,24(6),139-148。
  39. 張春興(2000)。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40. 張婉瑜(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41. 張惟中(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42. 張惠婷(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43. 張樹閔(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44. 陳淑芬(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縣,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45. 陳皎眉(1995)。美好的人際關係。學生輔導通訊,36,18-23。
  46.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47. 曾榆涵(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48. 黃俊博(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49. 黃淑芬(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50. 黃琬玲(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51. 黃資惠(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52. 黃鈺程(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市,臺中教育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
  53. 楊艾俐(2003)。臺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99。
  54. 楊志欽(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55. 楊淑朱、邢青青、翁慧雯、吳盈慧、張玉巍(2004)。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56. 詹明欽(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57. 熊淑君(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58. 劉惠琴(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59. 謝亞儒(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
  60. 謝美香(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61. 鍾鳳嬌、趙善如(2009)。教學場域的看見與行動-教師觀點談新臺灣之子的學習。幼兒教保研究期刊,3,41-60。
  62. 顏秀芳(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63. 羅華貞(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
被引用次数
  1. 蔡進雄(2013)。國民中小學校長幸福感之建構與發展。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8,191-216。
  2. 龔茱涵,陳柯玫(2022)。經濟狀況與社會支持對單親父母主觀幸福感之影響:性別差異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52,27-50。
  3. 黎佩欣、余民寧、朱玲慧(2017)。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人際關係是影響樂觀解釋風格與幸福感間關係的中介角色。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9,53-78。
  4. 蘇玲慧(2015)。國小學生學業情緒與幸福感之模式研究—以同儕互動為中介變項。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1,111-136。
  5. 蕭美雯,吳京玲(2022)。家庭資本和重要他人對恆毅力的關係:比較不同母籍國中生。學校行政,138,52-73。
  6. 謝傳崇、謝宜君(2016)。國民小學教師正向領導對學生幸福感影響之研究:以學生學術樂觀為中介變項。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9(3),29-56。
  7. 楊錦登(2020)。正向情緒與心理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通識教育實踐與研究,28,71-132。
  8. 葉靜宜,黃郁婷(2018)。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同儕關係與自尊-母親原國籍之比較分析。學校行政,117,103-126。
  9. 張芳全(2017)。家庭社經地位對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以幸福感為中介。學校行政,108,204-221。
  10. 張芳全(2017)。新移民語有助於學習表現嗎?。學校行政,109,21-42。
  11. 張芳全,王瀚(2014)。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文化資本與家庭氣氛之縱貫性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3),57-94。
  12. 鍾才元、林惠蘭(2015)。東南亞籍女性新移民之子女在族群自我認同與族群態度上之表現。人口學刊,51,95-134。
  13. (2016)。國家幸福感的評比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9(2),31-64。
  14. (2020)。臺中市白領階級工作者之幸福指數分析探討。市北教育學刊,66,10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