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就不欲入,和不欲出:《莊子.人間世》倫理觀及〈齊物論〉形上依據

并列篇名

Ethics and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in Zhuangzi: Renjianshi

作者

潘君茂(Pan Chun mao)

关键词

《莊子.人間世》 ; 倫理 ; 兩難 ; 兩行 ; 道論 ; Renjianshi ; Ethics ; liang-hang ; liang-xing ;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期刊名称

中正漢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37期(2021 / 06 / 01)

页次

217 - 24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莊子.人間世》述及「就不欲入,和不欲出」一段,俱備「倫理學」的探討價值,相較於儒家的倫理觀,《莊子》於人間秩序的行為依據乃根據於其形上本體的和諧意涵,而非自經驗範疇制定一套名言體制而為人所把握,換言之,自禮樂制度的反省中,《莊子》於兩難視域中另立一套價值依據,意即藉由兩行的「為一」思想而消彌彼我成心立場,進而達致物我相諧,共成一天的存在理境。

英文摘要

In the treatise Renjianshi, Zhuangzi introduced the passage "jiu bu-yu ru, he bu-yu chu" (while seeking to keep near to him, do not enter into his pursuits; while cultivating a harmony of mind with him, do not show how superior you are to him) that touches upon a question interesting to examine from an ethics perspective. Compared to the general Confucianist point of view, the basis of action in the human domain as expounded in the treatise is based on metaphysical-ontological harmony and not empirically determined by a system of nominal designations subject to artificial manipulation. In other words, the treatise seems to be navigating a conundrum by creating a reflectionist value system that is separate from but also responding to the ritual-musical order. The reflectionist notion can be described as entrenched in the "wei-yi" (being one) concept embodied in the "liang-hang" (parallel ways) approach, which leads to eradication of any self-other binaries and achieves object-subject harmony. The state of being can then be understood as gong-cheng-yi-tian (joined into one heave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吳肇嘉(2011)。《莊子.應帝王》中「即內聖即外王」的應世思想。清華中文學報
    連結:
  2. 吳肇嘉(2012)。論莊子外王思想中的「道」、「命」關係。政大中文學報
    連結:
  3. 林明照(2007)。《莊子》論處世的兩難困境與因應之道。東華漢學
    連結:
  4. 陳政揚(2017)。從戴君仁先生〈魚樂解〉試探莊子的淑世精神。臺大文史哲學報
    連結:
  5. 陳政揚(2017)。從戴君仁先生〈魚樂解〉試探莊子的淑世精神。臺大文史哲學報
    連結:
  6. 楊儒賓(2014)。遊之主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連結:
  7. 劉振維(2011)。論老莊對“禮”的認知與評價。華梵人文學報
    連結:
  8. 賴錫三(2015)。賴錫三《莊子》的養生哲學、倫理政治與主體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連結:
  9. 賴錫三(2019)。《莊子》的他者倫理——以〈德充符〉的文學書寫為例。東華漢學
    連結:
  10. 鍾振宇(2013)。批判的氣論-莊子氣論之當代開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連結:
  11. (宋)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2. (明)陸西星(2010).南華真經副墨.北京:中華書局.
  13. (明)憨山德清(2005).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4. (清)王先謙(1993).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5. (清)王先謙(1992).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6. (清)宣穎(1978).莊子南華經解.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
  17. (清)郭慶藩(2018).莊子集釋.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8. (魏)王弼(1999).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 方東美(2005).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 王臣瑞(1980).倫理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21. 王志楣(2008).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2. 王邦雄(2013).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3. 王邦雄(1993).莊子道.臺北:漢藝色研文化.
  24.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5. 牟宗三(1983).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26. 余英時(1984).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7. 余英時(1988).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8. 吳怡(2017).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9. 李哲賢(1994).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現代意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30. 杜保瑞(1995).莊周夢蝶.臺北:書泉出版社.
  31. 林明照(2007).先秦道家的禮樂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2. 韋政通(1993).倫理學.臺北:水牛出版社.
  33.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34. 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35. 徐復觀(1981).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36. 張默生(1993).莊子新釋.臺北:天工書局有限公司.
  37. 陳鼓應(2005).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8. 葉海煙(2002)。莊子〈齊物論〉的對話倫理。哲學與文化
  39. 樊浩(1994).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
  40. 賴錫三(2008).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大出版社.
  41. 錢穆(1991).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2. 關鋒(1961).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