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系統合作告訴學校心理師什麼?從典範、模式與經驗的對話

并列篇名

What Does Systems Collaboration Talk to School Psychologist? From Paragons, Models and Experiences

作者

刑志彬(Chih-Pin Hsing);陳思帆(Szu-Fan Chen);黃勇智(Yung-Chih Huang)

关键词

生態系統觀點 ; 系統合作 ; 專業認同發展 ; 學校心理師 ; 學校輔導工作

期刊名称

輔導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56卷4期(2020 / 12 / 01)

页次

11 - 2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學校輔導工作隨著學生輔導法的通過,使心理諮商師正式加入學校輔導工作的行列。由於學校輔導工作仰賴不同專業間的協力合作,本研究試圖以生態系統觀點,探究學校心理師在學校輔導工作的典範轉移,討論系統合作的議題,並從系統合作的模式、成功經驗及困境三個面向,透過文獻的整理,有以下的發現:第一、在合作模式的討論上,聚焦於資訊流通、整合及共識性的工作等概念,並隨著各縣市資源、理念的差異而有不同的運作模式。第二、有效能的系統合作經驗期待各方的參與及協作,並有建立系統間關係的必要。第三、系統合作面臨的困境包含增加原本的工作量、缺乏完善的培育機制及系統難以工作。最後,本研究以學校輔導系統涉及的層次,分就學校心理師的專業認同發展、合作能力課程及多元角色扮演提出建議,反饋國內學校心理師的系統合作經驗。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麗斐,杜淑芬,趙曉美(2008)。國小駐校心理諮商師有效諮商策略之探討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413-434。
    連結:
  2. 刑志彬,許育光(2014)。學校心理師服務實務與模式建構初探:困境因應與專業發展期待分析。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9,117-149。
    連結:
  3. 李佩珊(2019)。Bronfenbrenner生態系統理論的近期發展與應用。輔導季刊,55(3),14-24。
    連結:
  4. 杜淑芬(2018)。諮商師透過諮詢與教師合作處理學生問題行為之行動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31(1),39-70。
    連結:
  5. 林美珠(2002)。諮詢能力內涵與評量之探討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2,117-152。
    連結:
  6. 胡中宜(2007)。學校社會工作人員參與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實施型態與成效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9(2),149-171。
    連結:
  7. 胡中宜(2012)。學校社會工作員參與學生輔導工作之實務策略。教育心理學報,43(4),833-854。
    連結:
  8. 張淑芬(2015)。心理師從事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類社區諮商之跨專業系統合作能力初探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7(1),23-43。
    連結:
  9. 莊雅婷,陳秉華,林淑君(2012)。國小教師與諮商專業人員參與多元文化能力訓練之需求與助益性評估。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5,1-28。
    連結:
  10. 許育光,刑志彬(2019)。臺灣學校心理師何去何從?從現況評述、課程檢核到培育反思。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7(3),35-64。
    連結:
  11. 陳婉真,黃禎慧,侯瑀彤,江守峻,洪雅鳳(2018)。心理師與學校輔導合作經驗初探:北部地區心理師之觀點。輔導與諮商學報,40(1),25-44。
    連結:
  12. 陳斐娟(2015)。分工與整合:談系統合作推動大專生涯輔導工作。學生事務與輔導,54(1),12-17。
    連結:
  13. 黃君瑜,王欽毅,徐堅璽,柯書林,王智璿(2009)。臨床心理學在學校的應用。應用心理研究,41,93-108。
    連結:
  14. 趙文滔(2015)。中小學輔導教師跨系統合作之成功經驗探索。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9,1-31。
    連結:
  15. 凃玟妤,蕭文,黃孟寅,鄭童,張文馨(2012)。臺灣諮商心理師就業力之分析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5(4),545-573。
    連結:
  16. 學生輔導法(2014年11月12日)。
  17. Arkansa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5).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Network.Arkansas, DC:Author.
  18. Bronfenbrenner, U.(1977).Toward an experimental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32,513-531.
  19. Bronfenbrenner, U.(1979).Contexts of child rear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s.American Psychologist,34,844-850.
  20. Ceci, S. J.(2006).Urie Bronfenbrenner (1917-2005).American Psychologist,61,173-174.
  21.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in Schools(2001).Mental health in schools: Guidelines, models, resources, & policy considerations.Los Angeles, DC:Author.
  22. Derisley, J.,Libby, S.,Clark, S.,Reynolds, S.(2005).Mental health, coping and family-functioning in parents of young people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with anxiety disorders.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44,439-444.
  23. Garcia-Joslin, J. J.,Carrillo, G. L.,Guzman, V.,Vega, D.,Plotts, C. A.,Lasser, J.(2016).Latino immigration: Preparing school psychologists to meet students' needs.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31(2),256-269.
  24. Missouri Department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he Missouri Center for Career Education. (2015).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 Consultation Guide: A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s Guide to Consulting and Collaborating. Retrievedfromhttp://www.missouricareereducation.org/doc/consult/CollabConsult.pdf
  25. Myers, J. E.,Sweeney, T. J.,White, V. E.(2002).Advocacy for Counseling and Counselors: A Professional Imperative.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80(4),394-402.
  26. Sue, S.(1998).In Search of Cultural Competence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American Psychologist,53(4),440-448.
  27. Sue, S.(2006).Cultural competency: From philosophy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34(2),237-245.
  28. Theron, L. C.(2013).Black students’ recollections of pathways to resilience: Lessons for school psychologists.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34(5),527-539.
  29. Vega, D.,Lasser, J.,Plotts, C. A.(2015).Global migration: The need for culturally competent school psychologists.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36(4),358-374.
  30. 王麗斐,李旻陽,羅明華(2013)。WISER生態系統合作觀的雙師合作策略。輔導季刊,49(3),2-12。
  31. 王麗斐,杜淑芬,羅明華,楊國如,卓瑛,謝曜任(2013)。生態合作取向的學校三級輔導體制:WISER模式介紹。輔導季刊,49(2),4-11。
  32. 周天賜(譯),Idol, L.(2008).諮詢合作與融合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33. 林容葵(2013)。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34. 林勝義(2015).學校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市:洪葉文化.
  35. 教育部(2020a)。教育部部史:學生事務與輔導。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8
  36. 教育部(2020b)。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緣起。取自http://163.22.41.8/index.php/manual/%E7%B7%A3%E8%B5%B7
  37. 黃宛玲(2013)。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38. 鄔佩麗,黃兆慧(2006).諮詢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39. 劉安真(2006)。諮商師訓練的新挑戰—論多元文化諮商能力與訓練。弘光人文社會學報,4,167-185。
  40. 簡春安,趙善如(2008).社會工作哲學與理論.台北市:巨流.
被引用次数
  1. 陳思帆,吳詩涵(2021)。國小ADHD學童導師於系統合作中所面臨的困境與因應。諮商與輔導,432,5-9+18。
  2. 洪儷瑜,呂俐葶,吳怡萱(2023)。從美澳香港等區之學校心理學趨勢談我國學校心理學之服務應用、角色與發展。當代教育研究季刊,31(3),33-71。
  3. (2024)。光與暗的整合:社會正義取向諮商心理師專業耗竭經驗及調適歷程之探究。臺灣諮商心理學報,12(1),1-33。
  4. (2024)。臺灣大專校院輔導與諮商工作之挑戰與展望。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6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