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生命詩學:心理傳記與生命敘說的新開展

并列篇名

The Poetics of Life: A New Approach to Psychobiography and Life Narrative

DOI

10.6512/lnp.2014.02.01

作者

丁興祥(Shing-Shiang Ting);張繼元(Chi-Yuan Chang)

关键词

生命詩學 ; 心理傳記 ; 生命敘說 ; the poetics of life ; psychobiography ; life narrative

期刊名称

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

卷期/出版年月

2輯(2014 / 12 / 01)

页次

1 - 2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首先回顧了心理傳記學的歷史發展與理論的哲學立場,然後援用當代詮釋學的「實踐哲學」視野以及中國哲學於心理傳記學之中,最後提出「心理傳記與生命敘說」的新取向將是朝向「生命詩學」(the poetics of life)。「心理傳記與生命敘說」探索的本質若是朝向「生命詩學」,這將是生命的敘說、理解及實踐,是一整體生命之開展。心理傳記之建構宛如「詩」的建構,藉由心理傳記學的再思考(rethinking),本文主張該「藝術」取向的「心理傳記與生命敘事學」登場了。而作為生命詩學的心理傳記學,不僅是一種「理解」、「欣賞」傳主的學問,也是朝向人們生命創造轉化之學,更是邁向涵養知行合一、互為主體、人道精神、歷史意識、自然生態與社會關連性的地球公民志業。

英文摘要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to history and epistemological philosophy of psychobiography and life narratives has been reviewed, and a new one has been rethought and presented. We adopt modern practical hermeneutics and ideas from Chinese philosophy to psychobiography and life narratives. Then we promote a new approach to psychobiography as the poetics of life. This approach suggests that life narratives, understanding of life and practice as a whole, and that they are connected with one another. Psychobiography and life narratives are poetic construction processes, which claim an aesthetic approach to psychobiography. The aim of taking psychobiography as the poetics of life is not only to understand life but also to transform life in a meaningful and practical way. Moreover, it help us commit ourselves to cultivating the wisdom of unifying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tersubjectivity, humanity, historical- and eco-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relevanc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丁興祥(2006)。心理學的定位與開展。應用心理研究,31,53-54。
    連結:
  2. 丁興祥(2012)。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的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56,15-18。
    連結:
  3. 丁興祥、賴誠斌(2006)。回觀心理「科學」:從反思性到善美社會之人文科學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31,113-132。
    連結:
  4. 翁開誠(2011)。敘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哲學與文化月刊,446,75-95。
    連結:
  5.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連結:
  6. 馮朝霖(2013,5 月)。共生的智慧:生態村與蓋雅教育(gaiaeducation)。宜蘭慈心華德福之演講稿,未出版。
  7. 洪漢鼎(2013,4 月)。實踐哲學、修辭學與想像力:當代詮釋學研究的前沿問題。輔仁大學哲學系演講,未定稿。
  8. Bruner, J.(1990).Acts of meaning.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 Denzin, N. K.、張若玫譯(2000)。解釋性互動論。臺北:弘智文化。
  10. Elms, A.(1994).Uncovering lives: The uneasy alliance of biography and psych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 Feist, G. J.(Ed.),Gorman, M. E.(Ed.)(2012).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New York:Springer.
  12. Flick, U.、李政賢譯、廖志恆譯、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臺北:五南。
  13. Gergen, K. J.(1973).Social psychology as histor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6(2),309-320.
  14. Goodman, N.(1978).Ways of worldmaking.Indianapolis, IN:Hackett.
  15. Kenyon, G.(Ed.),Bohlmeijer, E.(Ed.),Randall, W. L.(Ed.)(2011).Storying later Life: Issues,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ventions in Narrative geront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6. Lincoln, Y. S.(Ed.),Denzin, N. K.(Ed.)(2000).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 CA:Sage.
  17. McAdams, D. P.(Ed.),Ochberg, R. L.(Ed.)(1988).Psychobiography and life narrative.Durham, NC:Duke University Press.
  18. Riessman, C. K.、王勇智譯、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臺北:五南。
  19. Runyan, W. M.(1982).Life histories and psychobiography: Explorations in theory and metho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 Runyan, W.、丁興祥譯(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臺北:遠流。
  21. Sarbin, T. R.(Ed.)(1986).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New York:Praeger.
  22. Schultz, W. T.編、鄭劍虹編(2011)。心理傳記學手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23. Smith, J. A.編、丁興祥譯、張慈宜譯、曾寶瑩譯(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臺北:遠流。
  24. Turner, M.(1996).The literary min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5. 丁興祥(2005)。說一個輔大心理系的故事:斷裂與接續。輔仁80,心理70:穿越歷史時空─心理學工作者‧ 在故事中對談─系列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
  26. 丁興祥、賴誠斌(2001)。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應用:典範與方法。應用心理研究,12,77-106。
  27. 方東美(2009)。生生之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8. 牟宗三(2011)。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
  29. 吳怡(1996)。生命的轉化。臺北:東大。
  30. 李澤厚(2011)。哲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1. 李澤厚(2000)。論語今讀。臺北:允晨。
  32. 李澤厚、劉緒源(2011)。該中國哲學登場了。上海:上海譯文。
  33. 李澤厚、劉緒源(2012)。中國哲學如何登場?李澤厚2011 年談話錄。上海:上海譯文。
  34. 沈清松(2000)。呂格爾。臺北:東大。
  35. 洪漢鼎(2006)。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
  36. 洪漢鼎(2010)。當代西方哲學兩大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
  37. 洪漢鼎(2010)。當代西方哲學兩大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
  38. 翁開誠(2011)。道在倫常日用之情中:以美啟真,以美顯善。2011 年兩岸學術交流論壇─百年心理、在地轉化:邁向人/民的心理學,湖北,武漢:
  39. 張繼元、丁興祥(2012)。Freud 百年之後:「『輔仁』心理傳記學」的繼往開來。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集刊,1,1-24。
  40. 梁漱溟(2002)。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臺灣商務。
  41. 陳祥美(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北,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
  42. 鄭劍虹(2012)。中國大陸的心理傳記學研究及其質量結合模式。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集刊,1,27-39。
  43. 賴誠斌(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北,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蔡健功、陳易芬(2017)。霸王卸甲:透過自我敘說找回真實的力量。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5,125-144。
  2. 蔡念耘,陳祥美,吳聰慧,余柏勳(2019)。心理傳記學方法學之探究:從後實證到後現代的發展。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7,17-39。
  3. 許育光,李慧伶,丁興祥(2019)。林獻堂自我認定的追尋與抉擇:心理傳記學研究。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7,41-69。
  4. 賴誠斌,鄧明宇(2020)。助人專業培育:以心理傳記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輔導季刊,56(1),1-12。
  5. 賴誠斌,張繼元,丁興祥(2021)。度男魂女魄之情:徐志摩的童年及其心理傳記學研究。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8,1-44。
  6. 賴誠斌、鄧明宇(2018)。人生下半場之「生生」:以一位心理傳記研究者之心理傳記為例。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6,151-184。
  7. 李振弘(2015)。當文學遇上心理傳記學:一種文學性心理學的探究與認識。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3,103-123。
  8. 劉素鳳(2019)。來自高門巨族女性的呼喚:凌叔華性別意識的覺醒與實踐。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7,203-231。
  9. 張繼元,張蕾(2019)。跑道上的自己:透過自我敘說發現童年獨立小女孩的養成。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7,115-135。
  10. 張繼元、丁興祥(2014)。自我敘說宛如生命詩學:以梁漱溟自我敘說的賦比興實踐歷程為例。哲學與文化,41(12),3-25。
  11. (2024)。我資優,但我也有障礙~一個雙重殊異女孩的故事。資優教育論壇,22(1),8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