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通識課程融入「觀功念恩」的行動研究-以「運動倫理與團體動力」課為例
|
并列篇名
|
An Action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OMAK into General Education-taking "Sports Ethics and Group Dynamics" class as an example
|
DOI
|
10.6902/JNTUST.201612_3(1).0012
|
作者
|
楊育寧(Yu-Ning Yang);洪麗卿(Li-Ching Hung)
|
关键词
|
運動倫理 ; 行動研究 ; 觀功念恩 ; Sport ethics ; action research ; OMAK
|
期刊名称
|
中科大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3卷1期(2016 / 12 / 01)
|
页次
|
235
-
25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運動倫理與團體動力」課程教學中加入「觀功念恩」概念之前、後,教師所覺察通識教育實施上的根源問題與改進之道。因採取行動研究方法最能彰顯教師主動覺察問題之特色,故行文結構與一般教育實驗法等論文略異,並藉由計畫、行動、觀察、反省等步驟,在透由四個循環教學不斷反思、修正並解決問題,以達成教師成長之最主要目的,並輔以量化工具「運動倫理與團體動力課程規劃問卷調查表」的問卷來蒐集學生的學習反應。結果發現:1.超過七成的同學認為課程目標很明確,也認同課程內容、上課方式及評量方式,贊同維持現狀。2.對於課程活動雖有近二成的同學對於上台報告覺得有壓力,但仍有近九成的學生認為該上台報告的活動要保留。3.除了「名詞定義與探討」單元近六成的學生認為該保留外,其他單元都有七成以上的學生認為該保留。在教師自身的成長方面:研究者深刻體會到對於教學的內容,教師自身要先去做,再分享自身的實踐過程和自己的生命故事,慢慢學習「心與心的傳遞」,才是教育。
|
英文摘要
|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and ways to improvement of the class "Sports Ethics and Group Dynamics" after the concept of OMAK (Observing Merits and Appreciating Kindness) was intergraded into the class. It applies the approach of action research by four circulation steps: planning, acting, observing, and reflecting (PAOR).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designed by the authors, students' learning responses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 over 70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recognize the course objectives, course contents, the ways of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s, and agree with maintaining the design of the class as a whole. Second, although 20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feel pressure for the class activities, almost 90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agree keeping the practice of oral presentations. Third, for the satisfaction survey of individual units, more than 70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think that almost every unit (expect for the unit of "terminology") of the class are worthy and should be kept. The researchers realize profoundly that the key to success of the class is the instructor's practice and realization of the concepts and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first, and through sharing of his/her experience, failure or success, s/he can deliver the spirit of the class.
|
主题分类
|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周偉航(2015)。運動倫理在描述倫理與應用倫理之間的掙扎。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4(1),49-64。
連結:
-
林幼萍(2010)。認知學習與團體動力對團隊運動發展之探討-以啦啦隊為例。中華體育季刊,24(2),74-82。
連結:
-
林正常(2009)。運動教練的倫理準則。運動教練科學,14,1-8。
連結:
-
潘世尊(2014)。教育行動研究的困境與挑戰。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0,119-147。
連結:
-
潘世尊(2011)。論行動研究論文審查的一些問題。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9(4),41-83。
連結:
-
薛梨真(2008)。私立科技大學教師有效教學之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1),265-286。
連結:
-
王明彥(2009)。蘇利文與劉翔,誰表現了運動家精神?一個運動倫理學的觀點。國北教大體育,3,114-118。
-
王崇名(2015)。我們真的聽見學生的聲音嗎?[電子版]。通識在線雜誌社,56
-
吳明隆(編)(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
吳美枝(譯),何禮恩(譯),McNiff, J.,Lomax, P.,Whitehead, J.(2002).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嘉義市:濤石文化.
-
李思儀(2014)。行動研究品質評估與未來之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63-70。
-
林文煌(1999)。藥物服用與運動倫理。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2,165-178。
-
林佩璇(2004).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
-
徐西森(2011).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台北市:心理.
-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2016 年 10 月 25 日)。觀功念恩的理念與方法。取自http://edu.blisswisdom.org/index.php/2012-08-31-02-50-56/352-2013-11-28-09-11-59。
-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2016 年 9 月 28 日)。通識教育中心目標、理念與宗旨。取自http://ge.nutc.edu.tw/files/11-1020-2563.php。
-
張建華(2015).你也可以快樂喔!-圖解正向心理學.香港:非凡.
-
張德銳,丁一顧,簡賢昌,高紅瑛,李建民,李俊達,林芳如,高敏麗,張淑娟,鄒小蘭,蔡美錦(2013).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台北市:高等教育.
-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
黃俊傑(2015).大學通識教育探索:台灣經驗與啟示.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
黃碧玉,許忠仁(2013)。從團體動力談諮商團體歷程的催化。諮商與輔導,332,21-23。
-
溫明麗(譯),黃乃熒(譯),林建福(譯),黃純敏(譯),黃桂君(譯),陳怡如(譯),梁瑞芸(譯),Parsons, R. D.,Hinson, S. L., Sardo-Brown, D.(2005).教育心理學:教育的行動.台北市:湯姆生.
-
葉昭憲(2015)。環境倫理教學之行動研究與省思。2015 人文與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
廖美貞(2004)。兩性平等與運動倫理。學校體育,81,108-117。
-
福智之聲出版社(編)(2005)。福智之聲出版社 (編)(2008)。教育.人類升沉的樞紐/日常法師講述。台北市:福智文教基金會。
-
福智之聲出版社(編)(2009).儒家精神/日常法師講述.台北市:福智文教基金會.
-
劉一民(2010)。運動倫理研究外一章—以他者為中心的反省。學校體育,116,67-72。
-
潘怡娟(2016)。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數位出版與典藏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
被引用次数
|
-
謝沛蓁,劉記帆,楊育寧,莊英萬(2018)。「不塑行動」實踐之教學行動研究。臺中科大體育學刊,14,5-21。
-
楊育寧,莊哲偉(2017)。「觀功念恩」融入專業課程之教學省思-以博雅通識課程為例。中科大學報,4(1),107-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