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朱彩馨,彭虹綾(2009)。提昇科技中介學習成效-從個人內在認知因素探討合作學習的學習成效。資訊管理學報,16(1),135-162。
連結:
-
余鑑,于俊傑,余采芳(2011)。數位學習知覺與使用意圖間影響之研究。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9(3),323-351。
連結:
-
李孟智,翁國昌,陳進典,許績男,林俊哲,蘇建銘,譚台笙,林同森,曾楨皓,陳家玉,周明智(2003)。「臨床問題導向學習課程」之評估。醫學教育,7(3),282-290。
連結:
-
周永平,楊敏英,黃士芳(2010)。以電子學習歷程檔案促進設計科系學生反思能力之研究-以金工設計課程為例。聯大學報,7(2),211-232。
連結:
-
周建智,涂馨友(2009)。以合作式概念構圖發展學童運動學習。中華體育季刊,23(4),117-127。
連結:
-
林東清,孫培真(2001)。系統使用調適過程對 web 遠距合作學習系統成功使用之影響:一個以調適性結構化理論為基礎之研究。資訊管理學報,7(2),193-214。
連結:
-
林秋斌,蘇怡慈,李美萱(2012)。電腦輔助合作學習於分數概念教學之研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4(1),1-15。
連結:
-
洪志成,洪慧真(2017)。中小學問題導向學習的研究光譜。課程與教學,20(2),1-27。
連結:
-
洪佳慧,林陳涌(2014)。探討問題導向學習在醫學教育臨床實務能力之成效及啟示。科學教育學刊,22(1),1-32。
連結:
-
洪碧霞,陳沅,林宜樺(2004)。數學專題合作學習中創意的經營與評量。課程與教學,7(3),33-54。
連結:
-
高俊傑(2012)。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對籃球策略認知與學習動機影響之探討。臺灣運動教育學報,7(2),23-40。
連結:
-
高新發,嚴貞(2007)。視覺傳達設計系學生專題製作之問題解決模式研究。藝術教育研究,14,101-136。
連結:
-
張如瑩,郎亞琴(2011)。合作學習對國小三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學習表現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1),151-172。
連結:
-
張菀珍,葉榮木(2009)。高中職學生問題導向兩性關係與溝通網路學習成效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4),85-114。
連結:
-
張德銳,林縵君(2016)。PBL 在教學實習上的應用成效與困境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9(2),1-25。
連結:
-
陳宜清,曾浩瑋(2020)。以探究式教學法結合 pbl 於水文學課程之教學實踐。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16(2),13-26。
連結:
-
陳榮章(2012)。動機型態對不同能力合作學習成效及互動行為之研究。中華體育季刊,26(1),117-123。
連結:
-
彭耀平,陳榮政,何希慧(2018)。教師轉換型領導與學生就業力發展之研究:以社會認知生涯理論論述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1),69-102。
連結:
-
楊巧玲(2000)。問題導向教學與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理論與實際。課程與教學,3(3),121-135。
連結:
-
蔣世寶(2015)。設計科系畢業專題課程執行之個案研究與觀點反思。藝術學報,97,43-74。
連結:
-
鄭麗媛,邱文信,曾德明(2014)。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體操學習表現之影響。體育學報,47(1),129-138。
連結:
-
戴文雄,王裕德,王瑞,陳嘉苓(2016)。翻轉教學式合作學習對生活科技實作課程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4(1),57-88。
連結:
-
蘇郁嵐,陳李綢(2007)。國中生社會地位、合作與競爭對其英語科學習成就、社會焦慮、成就動機及歸因風格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9(1),111-127。
連結:
-
Barrett, T.(2007).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six-grade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4,88-102.
-
Chou, P. N.,Chen, H. H.(2008).Engagement in 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 case study using a web 2.0 tool.Journal of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4(4),574-582.
-
Dunlap, J. C.(2005).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self-efficacy: How a capstone course prepares students for a profess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53(1),65-83.
-
Gould, M. S.,Greenberg, T.,Velting, D. M.,Shaffer, D.(2003).Youth suicide risk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42(4),386-405.
-
Mosely, G.,Wright, N.,Wrigley, C.(2018).Facilitating design thinking: A comparison of design expertise.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7,177-189.
-
Mosleh, W. S.,Larsen, H.(2020).Exploring the complexity of participation.CoDesign,1-19.
-
Ng, A. K. Y.,Koo, A. C.,Jarrod Ho, W. C.(2009).The motivations and added values of embarking on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Evidences from the maritime industry.Transport Policy,16(5),251-258.
-
Oxman, R.(2017).Thinking difference: Theories and models of parametric design thinking.Design Studies,52,4-39.
-
Rabgay, T.(2018).The effect of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on t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towards b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11(2),265-280.
-
Ronnie, L.(2017).Dyadic processes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sights from mba student experience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15(3),513-519.
-
Shahzad, A.,Valcke, M.,Bahoo, R.(2012).A study to analyze the teacher's perceptions about the adoption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post-graduate classes of iub.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46,3056-3059.
-
Slavin, R. E.(1996).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What we know, what we need to know.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1(1),43-69.
-
Smith, K. A.(1996).Cooperative learning: Making “groupwork.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1996(67),71-82.
-
Stroth, C.,Knecht, R.,Günther, A.,Behrendt, T.,Golba, M.(2018).From experiential to research-based learning: The renewable energy online (reo) master’s program.Solar Energy,173,425-428.
-
Sweller, J.(2003).Evolution of human cognitive architecture.Academic Press.
-
Vesisennaho, M.,Valtonen, T.,Kukkonen, J.,Havu-Nuutinen, S.,Hartikainen, A.,Karkkainen, S.(2010).Blend learning with everyday technologies to activate students’ collaborative learning.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21(4),272-283.
-
Wrigley, C.,Mosely, G.,Tomitsch, M.(2018).Design thinking education: A comparison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She Ji: The Journal of Design,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4(3),275-292.
-
Zhang, H.,Jin, S.-J.,Du, S.-Z.(2020).Developing a curriculum model of english teaching for master’s degree nursing education in a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7(1),99-104.
-
丁惠琪(2000)。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
毛敏(2010)。高校班級組織的現狀和改善方法的分析。商業文化,2010(6),192-192。
-
王雨佳(2014)。高校學生幹部培養的探究。新課程,2014(4),185-185。
-
王保進(2015).中文式窗版 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
王家豪,魏革榮(2010)。班級學習小組建立的幾點思考。新課程,2010(1),187-187。
-
王淳瑩(2016)。運用分組合作學習於公務人員考試錄取人員基礎訓練之研究:學習情況之比較。文官培訓學刊,1(2),1-35。
-
王慧明(2016)。合作學習運用在國中理化之教學經驗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3),130-132。
-
佐藤學(2013).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台北:親子天下.
-
吳承瑋(2009)。運用問題導向學習來提升學生研究發展能力。生活科技教育,42(4),78-86。
-
吳俊憲,黃政傑(2006).合作學習的發展與前瞻-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台北:五南.
-
吳婷(2014)。班級組織如何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速讀,2014(10),17-17。
-
李世代(1997)。教師對問題導向學習之態度與意見。醫學教育,1(1),86-88。
-
李秋芳(2002)。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
李鴻亮,許馨尹(2010)。使用「專長分派策略」進行專案製作學習-教學動畫設計製作之分析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93,17-37。
-
李獻雲,費立鵬,張豔萍,徐東,楊功煥(2005).15~24 歲人群自殺特徵及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Secondary.
-
李咏吟(1994)。合作學習的技術層面。教育研究集刊,35,151+153-168。
-
辛幸珍(2010)。以問題導向學習(PBL)整合跨領域學習於通識「生命與倫理」課程之教學成效。通識教育學刊,6,89-107。
-
周保男,林信廷(2012)。不同合作學習分組策略導入 wiki 網頁編輯以輔助國中生理化科學習之研究。科技與工程教育學刊,45(2),55-75。
-
周益斌,羅雯瑤(2010)。對班級組織中階層分化的思考——以班幹部選拔為視角。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0(6),59-60。
-
芮小蘭(2013)。高校班級組織現狀及對策研究。現代企業教育,2013(10),102-103。
-
洪武雄,廖世傑,張文正,沈戊忠(2005)。用合作學習法設計醫學人文課程及其成效評鑑-以中國醫藥大學“台灣醫療史”課程為例。通識教育季刊,12(3),17-40。
-
唐勇(2012)。四川,四川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系。
-
徐昕(2013)。班級文化與凝聚力的關聯分析——從組織文化與組織認同出發。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8),144-145。
-
高俊傑,郭癸賓,羅玉枝(2011)。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體育課程班級氣氛影響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2),11-19。
-
高啟順(2003)。合作學習在班級經營上的運用。台灣教育,624,62-64。
-
高頌洲(2002)。問題導向學習(PBL)導入生活科技教學活動之初探。生活科技教育,35(8),12-19。
-
張仁家,林癸妙,彭儀雯,周全鋒(2017)。實務專題課程應用探究式教學對電資相關系科大學生探究能力與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科技與工程教育學刊,48(2),17-43。
-
張杏如(2010)。台東,國立台東大學課程與教育研究所。
-
張景媛(1996)。國中生建構幾何概念之研究暨統整式合作學習的幾何教學策略效果之評估。教育心理學報,28,99-144。
-
曹兆霞(2009)。淺析大學學習型班級組織的構建。文教資料,28,218-219。
-
梁成一,曾世欽(1997)。工業設計之探討-大學前三年專業課程對專題製作的影響。1997 基本設計學術研討會,臺中:
-
許麗齡(2001)。問題導向學習於護理教育上之應用。護理雜誌,48(4),31-36。
-
陸希平,林妍如,林中生,李孟智,陳家玉(2004)。問題導向式教學中老師與學生的角色認知。醫學教育,8(3),358-362。
-
斯文(2018)。18~24 歲成年早期階段的孩子,我們該關注些什麼?。檢自 2021 年 08 月07 日。https://kknews.cc/news/6loj5lv.html
-
黃中段(2011)。優化班級組織形式實現學生自主自為。新課程學習,2011(6),187-188。
-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
鄔銀飛(2015)。班級凝聚力培養之我見。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5(10),48-49。
-
劉丙元,姬茂民(2020)。班級組織建設中的文化設計。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20(8),0858-62。
-
劉有華,陳慶樟,許廣舉(2016)。基於問題導向學習模式的理工科大學生學習方法研究。教育教學論壇
-
劉懷忠(2004)。談班級組織的建立與管理。衛生職業教育,2004(1),41-43。
-
魏娜(2016)。和而不同凝神聚力--基於大學生年級差異基礎上的班級凝聚力打造研究。新課程,2016(1),1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