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2016年刑事法實務見解發展回顧: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與抽象危險犯
|
并列篇名
|
Developments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s of Criminal Law in 2016
|
DOI
|
10.6199/NTULJ.2017.46.SP.09
|
作者
|
周漾沂(Yang-Yi Chou)
|
关键词
|
食品安全 ; 攙偽假冒 ; 交通安全 ; 肇事逃逸 ; 抽象危險犯 ; food safety ; food fraud ; traffic safety ; hit-and-run ; offender of abstract danger
|
期刊名称
|
臺大法學論叢
|
卷期/出版年月
|
46卷S期(2017 / 11 / 01)
|
页次
|
1465
-
149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檢討關於食安法中攙偽、假冒罪以及刑法肇事逃逸罪兩個2016年度刑事法實務見解中的重要議題。最高法院認為兩罪均為抽象危險犯,因此堅守固著於法條文字與事實關係的形式操作要求。就攙偽、假冒罪而言,最高法院主張即使食安法旨在保護國民健康,仍是一從事此類行為即有立法者擬制的危險而可成罪,不以實質上致生人體危害為必要;就肇事逃逸罪而言,最高法院指出此罪所保護者為結合被害人生命身體、用路人交通安全、確認肇事責任三者的複合法益,基此認為肇事不以行為人有過失為必要,以及逃逸係指行為人形式上不在場。本文在立法者之目的設定下,分析兩罪的性質與構造後,發現兩罪描述的事實關係皆欠缺支撐設置抽象危險犯的基本考量,即行為與結果間的典型風險關係以及行為人關於風險認識與控管的失準可能,因此兩罪均為正當性不足的抽象危險犯。在此情況下,即應回歸作為自由法治國刑法基本預設的侵害原則,引入實質風險判斷來限縮此兩罪的適用。依此,攙偽、假冒行為須含有傷害人體的具體危險性始能成罪;逃逸與否不應取決於形式上是否在場,毋寧取決於是否有實質救助行為抑止針對被害人生命身體的非容許風險輸出,而且行為人對肇事至少具有過失,才具備以實質救助行為抑止非容許風險輸出的前提。
|
英文摘要
|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alysis and comments on the practices of Supreme Court of Taiwan in 2016 concerning food fraud and hit-and-run. After analysing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these two crimes, the author found they are by nature offenders of abstract danger, which lack of legitimacy for criminalization. Instead of following the mode of application of offender of abstract danger, a more restrictive 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adopted to include the assessment on the substantial risk to legal goods. Therefore, there should be an additional element to the crime of food fraud, i.e. the act might constitute the risk of the harm to human health. In contrast, in terms of hit-and-run, each and every element of this crime should be interpreted by virtue of the risk of harm to human life and health.
|
主题分类
|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
参考文献
|
-
王皇玉(2014)。2013年刑事法發展回顧:酒駕與肇逃之立法與實務判決。臺大法學論叢,43(特刊),1250+1252-1261。
連結:
-
李茂生(2016)。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的攙偽、假冒:一個比較法上的省思。法令月刊,67(10),37。
連結:
-
周漾沂(2014)。從客觀轉向主觀:對於刑法上結果歸責理論的反省與重構。臺大法學論叢,43(4),1490-1504。
連結:
-
國家衛生研究院關於棉籽油的說明,http://nehrc.nhri.org.tw/foodsafety/Gossypol.php。(最後瀏覽日期:10/18/2017)
-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2415號判決。
-
智慧財產法院103年度刑智上易字第94號判決。
-
國家衛生研究院關於銅葉綠素及銅葉綠素鈉等食用人工色素的說明,http://nehrc.nhri.org.tw/toxic/news.php?cat=news&id=86 ( 最後瀏覽日期:10/18/2017)。
-
最高法院105年度第18次刑事庭會議決議(11/22/2016)。
-
智慧財產法院103年度刑智上易字第13號判決。
-
最高法院檢察署(2015),〈有關智慧財產法院就富味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為無罪判決確定一案,本署檢察總長今(7)日提起非常上訴〉,http://www.tps.moj.gov.tw/public/Data/5107123825240.pdf 。( 最後瀏覽日期:10/18/2017)
-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142號判決。
-
刑法第5 條第11 款修法理由。
-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3351號判決
-
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6541號判決。
-
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627號判決。
-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抗字第1036號判決
-
民國88年刑法第185條之4立法理由。
-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2014),〈臺灣彰化地方法院審理102 年度矚易字第2 號新聞稿〉,http://jirs.judicial.gov.tw/GNNWS/NNWSS002.asp?id=171780。(最後瀏覽日期:10/18/2017)
-
刑法第38 條之3,修法理由。
-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2882號判決
-
彰化地方法院104年度訴字第314號判決。
-
Rabl, Gefährdungsvorsatz, 1933, S. 21.
-
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7328號判決。
-
彰化地方法院102年度矚易字第2號判決。
-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2570號判決。
-
Beck(1992).Unrechtsbegründung und Vorfeldkriminalisierung.: Zum Problem der Unrechtsbegründung im Bereich vorverlegter Strafbarkeit, erörtert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Deliktstatbestände des politischen Strafrechts.
-
Hirsch(1993).FS-Arthur Kaufmann
-
Horn(1973).Konkrete Gefährdungsdelikte.
-
Jakobs(1991).AT.
-
Kaufmann(1963).JZ,426.
-
Müssig(1994).Schutz abstrakter Rechtsgüter und abstrakter Rechtsgüterschutz.
-
Prittwitz(1993).Strafrecht und Risiko: Untersuchungen zur Krise von Strafrecht und Kriminalpolitik in der Risikogesellschaft.
-
Roxin(2005).AT.
-
Schünemann(1975).JA,797-798.
-
Wolter(1981).Objektive und personale Zurechnung von Verhalten, Gefahr und Verletzung in einem funktionalen Strafsystem.
-
Zieschang(1998).Die Gefährdungsdelikte.
-
王皇玉(2008)。論危險犯。月旦法學雜誌,159,235。
-
甘添貴(2016)。食品攙偽假冒與標示不實之入罪化。月旦法學雜誌,253,64。
-
吳耀宗(2010)。從德國刑法交通事故現場不容許離開罪看我國刑法肇事逃逸罪。軍法專刊,56(6),106。
-
周漾沂(2014)。刑法上作為與不作為之區分。科技法學評論,11(2),112。
-
周漾沂(2014)。風險承擔作為阻卻不法事由:重構容許風險的實質理由。中研院法學期刊,14,212-221。
-
林山田(2006)。刑法各罪論。臺北:元照。
-
林東茂(1994)。危險犯的法律性質。臺大法學論叢,23(2),291。
-
張麗卿(1999)。評刑法最新增修條文。月旦法學雜誌,51,59。
-
許玉秀(2000)。擇一故意與所知所犯:兼論違憲的肇事逃逸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3,197。
-
許澤天(2017)。刑法各論。臺北:新學林。
-
陳子平(2016)。刑法各論。
-
陳志輝(2005)。肇事逃逸罪與遺棄罪之競合關係:簡評最高法院九三年度台上字第六五一三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0,241。
-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臺北:元照。
-
黃榮堅(2005)。論危險故意。月旦法學雜誌,118,231-233。
-
蕭宏宜(2014)。摻偽假冒的刑事爭議問題。台灣法學雜誌,242,71-72。
-
薛智仁(2017)。變遷中的肇事逃逸罪:評最高法院104年度臺上字第2570號刑事判決。政大法學評論,149,227-248。
-
薛智仁(2013)。肇事逃逸罪之保護法益/最高院99台上4045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36,184-190。
-
薛智仁(2003)。論肇事逃逸罪之致人死傷要素:評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九十一年度交上訴字第九五四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2,216-232。
-
謝煜偉(2016)。風險社會中的抽象危險犯與食安管制:「攙偽假冒罪」的限定解釋。月旦刑事法評論,1,78-80。
|
被引用次数
|
-
陳俊偉(2021)。論食品刑法保護之健康法益內涵及其構成要件:一部風險刑法的立法正當性追尋。臺大法學論叢,50(2),553-620。
-
黃惠婷(2023)。參與發生交通事故逃逸罪之刑責-評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623號刑事判決。軍法專刊,69(4),25-45。
-
劉劭容(2019)。重構刑法公然煽惑違背法令罪-兼評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案。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11,175-249。
-
謝煜偉(2018)。2017 年刑事法實務見解發展回顧。臺大法學論叢,47(S),1849-1880。
-
周漾沂(2019)。重新理解抽象危險犯的處罰基礎-以安全性理論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09,161-210。
-
周漾沂(2023)。2022年刑事法實務發展回顧。臺大法學論叢,52(S),1299-1326。
-
(2018)。從法學方法論談公立大學遴聘校長之爭議。月旦法學雜誌,278,121-140。
-
(2020)。食品攙偽假冒之類型化─美國法的啟示。交大法學評論,6,75-116。
-
(2021)。煽惑犯罪與政治言論──重新思索刑法第153條第1款之限縮解釋策略。月旦法學雜誌,316,140-154。
-
(2021)。肇事逃逸罪之交通事故歸咎問題-對釋字 777 號與新修法提出質疑。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41,113-162。
-
(2022)。食品刑法有無保護集體法益之可能?─ 一個立於法益理論而來的立法論思考。中研院法學期刊,30,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