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實施品德教育課程對幼兒品德行為表現之研究-以臺中市某公立幼稚園為例

并列篇名

The Research of Implementing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to Young Children's Moral Behavioral Performance:Take a Public Kindergarten in Taichung City as an Example

DOI

10.6475/JECE.201208.0153

作者

駱明潔(Ming-Jae Lo);葉祥玲(Hsiang-Ling Yeh)

关键词

品德教育 ; 品德教育課程 ; 準實驗研究 ; moral education ;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期刊名称

幼兒教育年刊

卷期/出版年月

23期(2012 / 08 / 01)

页次

153 - 175+15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實施品德教育課程對於幼兒品德行為表現之影響,以自編問卷及品德教育課程為研究工具。採立意取樣,以臺中市某兩所公立幼稚園4-5歲幼兒為研究對象。採準實驗研究法,有效樣本數為60人。問卷調查資料,分別採用描述性與推論性統計進行分析與處理。結論如下:兩組幼兒在品德行為前測表現,依序是勇敢、誠實、負責、關懷。兩組幼兒在負責、勇敢、關懷與總量表前測分數未達顯著差異,而在誠實面向,對照組分數顯著優於實驗組。實驗組幼兒在接受了8週的品德教育課程後,其在品德行為四面向與總量表的後測分數均顯著優於對照組。品德教育課程介入後,實驗組幼兒在品德行為四面向與總量表的後測分數均顯著優於前測。研究發現品德教育介入對幼兒品德行為表現具有立即成效,因此建議政府及教育相關單位在推廣品德教育時,應由幼兒階段開始實施。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intervention on young children's moral behavioral performance. The main research instruments were a self-developed ”Scale of Young Children's Characteristic Behavio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cored courses, includes ”responsible”, ”honest”, ”courageous”, and ”concerned”. The subjects were young children aged between 4-5 years old, selected via purposive sampling from two classes in public kindergarten in Taichung City. The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was adopted, and the valid sample comprised of 60 young children. The survey results were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analysis of covariance. The results are below: In the pretest ”characteristic behaviors”,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 control groups scored highest in the dimension of ”courageous”, followed by ”honest”, ”responsible”, and ”concerned”. Before the experiment, the scores of the young children i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in the subscale of ”responsible”, ”courageous”, ”concerned”, and overall scale of young children's characteristic behaviors didn't show a sufficient difference, but the average scores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aspect of ”honest” were more significant better tha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8 weeks of the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intervention, young childre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all dimensions or overall scale of characteristic behaviors. The post test scores in ”responsible”, ”honest”, ”courageous”, ”concerned”, and overall scal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hey took the 8-week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ere better than the former ones, and they showed a sufficient difference. The study found that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on the young children's responsible, honest, courageous, and concerned of moral behavioral performance immediately effective. The finding suggests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lement the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on preschool childre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洪紫原(2007)。美國新品格教育運動對臺灣九年一貫課程的啟示。學校行政,48,300-314。
    連結:
  2. 洪紫原(2007)。美國新品格教育運動對臺灣九年一貫課程的啟示。學校行政,48,300-314。
    連結:
  3. 陳埩淑(2004)。多元智慧理論融入幼兒品格教育課程與教學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8,91-112。
    連結:
  4. 劉振維(2005)。從「性善」到「性本善」一個儒學核心概念轉化之探討。東華人文學報,7,85-122。
    連結:
  5. 人間福報(2009)。臺大新生訓練-校長勉勵不蹺課、早睡早起。檢索日期:2009年9月14日。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44291
  6. (2007)。教出品格力。臺北:天下。
  7. (2006)。品格回流:22 位校長邀約您一起來重視並實踐品格教育。臺北:聯經。
  8. (2008)。童心花園2008 臺中市幼兒教育簡訊。臺中:
  9.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10)。教育部電子報。檢索日期:2010年1月18日,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2262
  10. 鄭石岩(2009)。該是重視品格教育的時候。檢索日期:2009年10月23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dafamily.pixnet.net/blog/post/25106723
  11. (2006)。打造品格‧開拓人生。臺中:靜宜大學。
  12. Kohn, A.(1997).How not to teach values: 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Phi Delat Kappa,78,429-439.
  13. Lickona, T.(1993).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Educational Leadership,5(12),6-11.
  14. Lickona, T.(1991).Education for character.New York:Bantam.
  15. Lickona, T.(2003).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es.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10(1),1-3.
  16. Ryan, K.,Bohlin, K.E.(1999).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7. 王文科(2003)。教育概論。臺北:五南。
  18. 何琦瑜、鄭一青(2003)。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臺北:天下雜誌。
  19. 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加樺國際有限公司。
  20. 李宣俞(2005)。屏東縣,屏東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
  21. 李盈慧(2004)。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2.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
  23. 李琪明(2004)。品德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臺灣教育,625,30-38。
  24. 周慧菁(2003)。品格要怎麼教?。天下雜誌,287,58-64。
  25. 林大有(2007)。成就ㄧ生的好習慣。臺北:宇河文化。
  26. 林洁(2004)。如何促進學生的品格發展。當代教育學,2004(10),56-57。
  27. 林素芬(2007)。臺東,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28. 邱紹一、李介至(2004)。西方品格教育對我國中學品德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20,46。
  29.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策劃編(2008)。2008品格。臺北:財團法人千代文教基金會。
  30. 洪雅惠(2007)。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
  31. 胡毓洋(2004)。彰化,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32. 翁毓旋(2008)。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33. 高瑩君譯、Beil, Brigitte(2005)。培養小孩正確的價值觀。臺北:天下。
  34. 張宗治(2006)。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35. 張雨新編、陳仲庚編(1995)。人格心理學。臺北:五南。
  36.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37. 張春興、林清山(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38. 張雅曛(2007)。臺北市,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39. 張燕文(2007)。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
  40. 許玉佩(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41.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42. 陳玉梅(2007)。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43. 陳建勳(2003)。台東,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44. 粘舒愉(2006)。彰化,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45. 黃美智(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46. 黃湘閔(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47. 黃德祥(2007)。美國聯邦與各州的品格教育政策與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59,133-141。
  48. 慈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彙編(2008)。品格與創新教學
  49. 楊淑雅(2005)。臺北市,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
  50. 楊淑雅、鄧蔭萍(2008)。幼兒品格主題之課程活動設計。臺北市:心理。
  51. 楊筱真(2005)。幼稚園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啟英。
  52. 蔡孟錡(2005)。臺中市,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
  53. 曉曉譯、Lickona, Thomas(2004)。人格培養白皮書。臺北市:高富。
  54. 譯慧開、徐藝華(2004)。口號VS內化—找回傳統品格的精神。師友月刊,445,6-13。
被引用次数
  1. 黃寶園(2020)。品德教育實施成效及其調節變項之統合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6(4),33-70。
  2. 楊淑雅、李崗(2015)。G. Ezzo 父母德育課程之研究:以「孩子的良知」為例。課程與教學,18(1),9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