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財務領域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并列篇名

A Literature Review of Finance Academic Research in Taiwan

DOI

10.6504/JOM.2016.33.01.05

作者

張傳章(Chuang-Chang Chang);黃志偉(Jr-Wei Huang);魏慧珊(Hui-Shan Wei);歐仁和(Jenho Ou)

关键词

財務領域 ; 財務期刊 ; 文獻回顧 ; Financial Field ; Financial Journal ; Literature Review

期刊名称

管理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3卷1期(2016 / 03 / 01)

页次

105 - 13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針對1987年至2014年之間臺灣財務領域發表在國內主要學術期刊進行回顧,藉此了解台灣財務學術界各領域研究之現況與發展,並進一步指出未來可能發展之研究議題及方向。本文將財務領域分為公司財務、國際財務、金融機構與管理、投資組合與資產定價、市場微結構、行為財務與衍生性金融商品等七個子領域,並針對不同的子領域進行分析,期能幫助國內學者了解目前台灣財務領域的研究概況、成果及未來研究趨勢。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cademic researches of finance area in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87 and 2014. The aim of this survey article is to help scholars to capture the research scopes and issues of finance in Taiwan and to point out the potential research topics of finance in the near future. To review the papers of finance researches published at academic journals in a structured way, we classify seven main research scopes including corporate finance, international financ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management, portfolio and asset pricing, market microstructure, behavioral finance, and derivatives, and identify each scope to help scholars to understand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Chang, C. W.、Chang, J. S. K.(2012)。Hurricane derivatives: valuation in a warming environment。Journal of Financial Studies,20(2),1-17。
    連結:
  2. 丁秀儀(2009)。公司治理是否受到機構投資人的青睞。管理學報,26(3),233-253。
    連結:
  3. 方文碩、張倉耀(2002)。風險貼水與外匯市場效率性。管理評論,21(2),27-51。
    連結:
  4. 王元章、張椿柏(2011)。從核心代理問題的角度探討股權結構,董事會特性對公司價值之影響。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3(2),131-174。
    連結:
  5. 王元章、陳振傑(2011)。董監自利行為與核心代理問題之關聯性。財務金融學刊,19(4),1-39。
    連結:
  6. 王元章、陳振遠、張眾卓(2012)。公司治理與市場流動性。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4(2),125-178。
    連結:
  7. 王元章、湯復評(2013)。考慮信用評等、股權結構內生關係下的IPO 期初報酬率。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5(3),1-39。
    連結:
  8. 王元章、辜儀芳(2003)。資本結構的選擇、融資與負債清償規模。財務金融學刊,11(3),35-87。
    連結:
  9. 王友珊、鍾惠民、江佳玲(2004)。臺灣期貨市場波動性及流動性之動態關聯分析。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6(3),83-108。
    連結:
  10. 王祝三(2008)。臺灣企業股票購回之訊號發射效能─庫藏股與子公司買回之比較。財務金融學刊,16(4),1-60。
    連結:
  11. 王健安、郭憲章(20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群聚效果?來自危機銀行與其往來企業的分析。財務金融學刊,18(1),137-181。
    連結:
  12. 王淑芬、黃昭華(2010)。白衣武士、敵意併購與股東利益。臺大管理論叢,21(1),113-136。
    連結:
  13. 王朝仕(2014)。股票購回計畫自評價值與操弄意圖之研究。管理評論,33(4),21-43。
    連結:
  14. 王朝仕(2011)。申購熱潮是長期績效的反指標嗎?。臺大管理論叢,22(1),31-66。
    連結:
  15. 王朝仕、陳振遠(2010)。確實執行對後續股票購回計書宣告效果之影響。管理學報,27(5),503-526。
    連結:
  16. 王朝仕、陳振遠(2008)。申購積極性對新上市公司股票績效的影響。管理學報,25(2),245-267。
    連結:
  17. 王朝仕、陳振遠、陳安琳(2007)。新上市公司股票投資人狂熱行為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5(4),713-749。
    連結:
  18. 王肇蘭、池祥萱、陳盈如(2010)。公司以不同的來源發放股票股利隱含不同的動機,投資人知道嗎?。經濟論文,38(2),293-327。
    連結:
  19. 王錦瑩(2008)。股票購回期間之市場流動性研究。臺大管理論叢,19(1),299-325。
    連結:
  20. 王錦瑩、陳隆麒、劉玉珍(2006)。股票購回對股利政策變動宣告效果之影響。管理評論,25(3),93-117。
    連結:
  21. 丘垂昌、莊清騄(2010)。獨立董監事、公司資訊透明度與公司價值之關聯性。中山管理評論,18(4),949-1008。
    連結:
  22. 朱榕屏、王明昌、郭照榮(2008)。委託單趨動市場之資訊交易者的委託單策略。財務金融學刊,16(2),127-173。
    連結:
  23. 吳貞慧(2013)。董監事進修與公司績效:臺灣實證研究。財務金融學刊,21(4),59-89。
    連結:
  24. 吳庭斌、傅瑞彬、陳松男(2009)。匯率連動利率交換選擇權之定價。財務金融學刊,17(4),57-91。
    連結:
  25. 吳菊華、何俊廷(2014)。主併者所有權與併購長期績效。財務金融學刊,22(2),65-95。
    連結:
  26. 吳菊華、胡聯國(2009)。垂直整合下合資與併購之策略選擇。財務金融學刊,17(3),103-125。
    連結:
  27. 李卉馨、詹淑婷、蘇怡方、鍾喜梅(2014)。專業經理人職位的代理意涵:臺灣電子業家族企業之實證分析。臺大管理論叢,25(1),259-285。
    連結:
  28. 李卉馨、詹淑婷、蘇怡方、鍾喜梅(2014)。專業經理人職位的代理意涵:臺灣電子業家族企業之實證分析。臺大管理論叢,25(1),259-285。
    連結:
  29. 李存修、黃思綺、林榕芳、蔡維哲(2011)。績效和流量交互影響下的基金動能投資策略在臺灣市場的效果。管理學報,28(2),191-218。
    連結:
  30. 李怡宗、劉玉珍、李健瑋(1999)。Black-Scholes 評價模式在臺灣認購權證市場之實證。管理評論,18(3),83-104。
    連結:
  31. 李建然、許書偉、李現瑞(2010)。過去買回紀錄對後續股票買回宣告股價反應之影響。財務金融學刊,18(4),73-110。
    連結:
  32. 李建然、羅元銘(2002)。新上市公司上市後營運績效衰退原因之探討。財務金融學刊,10(1),23-52。
    連結:
  33. 李春安、王嘉祺、羅進水(2013)。貪婪與恐懼對投資人風險調整行為之影響─展望理論觀點。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5(2),1-54。
    連結:
  34. 李春安、唐明曦(2011)。聲譽、訊息模糊與分析師從眾、離眾行為之研究。財務金融學刊,19(3),81-120。
    連結:
  35. 李春安、馬宏志(2013)。共同基金經理人特徵與績效持續性:某些經理人優於其他經理人嗎?。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5(4),67-104。
    連結:
  36. 李春安、劉維琪(2006)。基金從眾、基金聲譽價值與基金折價關係之研究。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8(1),107-141。
    連結:
  37. 李春安、羅進水、蘇永裕(2006)。動能策略報酬、投資人情緒與景氣循環之研究。財務金融學刊,14(2),73-109。
    連結:
  38. 李桐豪、黃俊凱(2014)。外資持股、公司營運效率與績效表現。財務金融學刊,22(1),33-60。
    連結:
  39. 李國榮、廖四郎、徐守德(2006)。不確定下之最適購併決策分析。財務金融學刊,14(3),111-140。
    連結:
  40. 李顯儀、吳幸姬(2009)。技術分析資訊對共同基金從眾行為的影響。臺大管理論叢,20(1),227-260。
    連結:
  41. 沈中華、王健安(2000)。融資限制對公司投資的影響。經濟論文,28(1),67-95。
    連結:
  42. 沈中華、王健安、林昆立(2014)。房價偏離值與銀行績效關係的研究:跨國的實證分析。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6(4),1-37。
    連結:
  43. 沈中華、池祥麟(2003)。從投資人保護觀點與展望理論探討各國銀行業盈餘管理之現象與動機。經濟論文,31(3),407-458。
    連結:
  44. 周雨田、李志宏、巫春洲(2002)。臺灣期貨對現貨市場的資訊傳遞效果分析。財務金融學刊,10(2),1-22。
    連結:
  45. 周冠男、何耕宇、盧秋玲(2013)。全球不動產投資信託之風險分散效益。財務金融學刊,21(1),1-27。
    連結:
  46. 林士貴、徐守德、張嘉倩(2008)。馬可夫跳躍擴散模型下巨災保險商品之定價。財務金融學刊,16(2),1-33。
    連結:
  47. 林允永、謝文良(2007)。小型指數期貨:低摩擦市場中的資訊衝擊、相對定價與套利機會。財務金融學刊,15(1),103-134。
    連結:
  48. 林月能(2006)。隨機波動度及價格跳躍過程是否可增進史丹普500 指數選擇權市場與其現貨市場間風險中立機率值之一致性?。財務金融學刊,14(1),35-75。
    連結:
  49. 林妙雀、顏怡音、陳雪芳(2008)。公司治理與財務健全度對企業價值影響之研究─多元適應性雲形迴歸之運用。中山管理評論,16(4),787-822。
    連結:
  50. 林育志(2010)。外匯風險迷思現象:臺灣上市公司之實證研究。財務金融學刊,18(3),33-62。
    連結:
  51. 林昆立、黃玉麗(2014)。收益多角化對銀行是光明面還是黑暗面?全球實證。管理評論,33(3),23-51。
    連結:
  52. 林盈課、林佳興、林丙輝(2005)。外資於危機事件期間之交易策略與投資績效。財務金融學刊,13(1),61-98。
    連結:
  53. 林哲鵬、黃昭祥、李春安(2006)。機構投資人行為與臺灣股市報酬的關聯性。財務金融學刊,14(2),111-150。
    連結:
  54. 林益倍、李見發、廖育羚(2012)。上市公司辦理現金增資動機之探討:市場擇時與市場條件假說之驗證。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4(3),79-100。
    連結:
  55. 林祐民、林信助、劉玉珍(2011)。平盤以下不得放空限制對價格形成的影響。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3(3),85-114。
    連結:
  56. 林楚雄、陳賢名、王立勳(2010)。公司治理機制對獨特性風險之影響。管理學報,27(5),409-435。
    連結:
  57. 林嬋娟、劉啟群、陳俊合(2004)。我國企業公開發行之實證研究─資本額門檻與規避公開。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6(2),43-79。
    連結:
  58. 邱正仁、周庭楷、翁嘉伶(2004)。探討上市與增資新股之長期股價績效─檢測後續現金增資決策的影響。財務金融學刊,12(2),1-42。
    連結:
  59. 洪茂蔚、林宜勉、劉志諒(2007)。動能投資策略之獲利性與影響因素。中山管理評論,15(3),515-546。
    連結:
  60. 洪茂蔚、劉裕宏(2006)。天氣衍生性金融商品之評價。財務金融學刊,14(1),1-34。
    連結:
  61. 洪崇文、徐政義、魏慧珊(2012)。股票流動性與公開募集或私下募集之選擇。財務金融學刊,20(4),1-22。
    連結:
  62. 洪榮華、王文聖、李易政、陳香如、張瑋珊(2013)。經理人過度自信對企業發生財務危機之影響:以家族企業特性為調節效果。臺大管理論叢,23(2),65-96。
    連結:
  63. 洪榮華、曾子耘、吳建偉(2007)。兩稅合一對企業融資政策之影響。中山管理評論,15(4),751-777。
    連結:
  64. 洪碧霞、陳瑞璽、黃永成、廖信彥(2012)。委託單失衡、投資人類別與股票報酬之實證研究。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4(2),1-48。
    連結:
  65. 胡星陽、陳建宏(2005)。上市公司內部人日內買賣時點選擇能力之分析。中山管理評論,13(2),451-478。
    連結:
  66. 胡德中、馬黛(2004)。由承銷價低估、市價高估與股權結構觀點分析最適釋股策略與IPO 折價。經濟論文,32(1),227-272。
    連結:
  67. 徐守德、陳勤明、洪志興(2013)。建構金融機構關係下之不動產抵押貸款價值模型。中山管理評論,21(4),769-798。
    連結:
  68. 徐俊明、張秀華(2005)。股價指數與交易量短期互動關係與指數之預測。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7(2),1-34。
    連結:
  69. 翁慈青、紀信義(2014)。董事會政治背景與企業信用風險之關係。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6(2),43-89。
    連結:
  70. 馬黛、廖怡玲(2000)。交易時間、交易行為與股市績效:臺灣股市隔週休二日之實證。財務金融學刊,8(3),79-105。
    連結:
  71. 高蘭芬、盧正壽(2010)。發行市場投資風險之探討─IPOs 初始報酬變異觀點。中山管理評論,18(1),211-249。
    連結:
  72. 屠美亞、蔡湛成(2007)。股權集中度與股利的資訊效果─以臺灣的現金增資為例。財務金融學刊,15(3),43-66。
    連結:
  73. 張力、蔡函芳、林翠蓉、王禹軒、洪榮華(2013)。家族企業特性與經理人過度自信對其舉債決策之影響。中山管理評論,21(1),123-163。
    連結:
  74. 張眾卓、王元章、陳振遠、湯惠雯(2012)。資訊揭露評鑑成績對市場波動性與買賣單不平衡之抑制效果。財務金融學刊,20(1),1-32。
    連結:
  75. 張眾卓、鄭揚耀、王明昌、蔡宜靜(2014)。放空價格限制對市場品質之影響。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6(1),147-182。
    連結:
  76. 張森林、何振文(2002)。蒙地卡羅模擬法在美式選擇權評價之應用。財務金融學刊,10(3),33-61。
    連結:
  77. 張琬喻、蔡明秀、郭一帆(2010)。股權私募宣告效果與股權結構變動─以臺灣上市上櫃公司為例。財務金融學刊,18(1),91-136。
    連結:
  78. 張瑞當、方俊儒、曾玉琦(2007)。核心代理問題與盈餘管理:董事會結構與外部監督機制之探討。管理學報,24(1),17-39。
    連結:
  79. 張興華(2013)。從央行干預新聞分析臺灣央行外匯市場干預與臺幣匯率之關係。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5(3),95-122。
    連結:
  80. 曹壽民、金成隆、呂學典(2011)。股權結構與多角化。臺大管理論叢,22(1),165-198。
    連結:
  81. 莊家彰、管中閔(2005)。臺灣與美國股市價量關係的分量迴歸分析。經濟論文,33(4),379-404。
    連結:
  82. 許培基、葉銀華、邱琦倫、王宛婷(2013)。管理者過度自信、完成購併機率與購併後績效。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5(2),129-160。
    連結:
  83. 許溪南、何怡滿、許羽呈(2012)。臺指選擇權預期報酬率之探討。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4(2),179-214。
    連結:
  84. 郭敏華、郭迺鋒、邱耀初、范秉航(2005)。性別與投資行為:以臺灣股票市場為例。財務金融學刊,13(2),1-28。
    連結:
  85. 郭憲章(2006)。網路聯結與財務槓桿。財務金融學刊,14(1),95-123。
    連結:
  86. 陳一如(2009)。新能力與公司治理程度對多角化公司價值的影響:以臺灣電子業為例。管理評論,28(2),51-75。
    連結:
  87. 陳安琳、黎萬琳、陳振遠(2001)。成長潛力、內部人交易與現金增資之宣告效果。財務金融學刊,9(1),1-25。
    連結:
  88. 陳妙玲、陳欣瑜(2010)。金融控股公司購併後業務多角化對財務績效之影響:以成本與市場相關表現爲中介變數。臺大管理論叢,20(2),251-272。
    連結:
  89. 陳怡凱、林詢宸(2010)。臺灣銀行業是否受惠於多角化經營?以收入與放款為例。管理評論,29(4),39-67。
    連結:
  90. 陳明麗、王凱立、陳品媗(2010)。市場盈餘預測誤差會影響美國銀行業之盈餘管理行為嗎?。管理評論,29(4),69-88。
    連結:
  91. 陳建福、劉世偉(2009)。中國大陸 A 股與 B 股雙重掛牌公司股價互動與價差原因 之研究:B 股開放政策前後的比較。財務金融學刊,17(2),139-162。
    連結:
  92. 陳思寬、高一誠(2012)。衡量臺灣與東亞市場金融整合。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4(1),45-66。
    連結:
  93. 陳家偉(2009)。由企業成長機會與代理衝突分析獨立董事兼任與公司績效之相關性。財務金融學刊,17(4),123-151。
    連結:
  94. 陳家彬、賴怡洵、許茲盈(2004)。商業銀行關係放款之實證研究。財務金融學刊,12(2),43-86。
    連結:
  95. 陳振遠、張智堯、王蘭芬、李文智(2004)。應用Ohlson 會計評價模型探究公司治理之價值攸關性─以臺灣上市公司電子業為例。臺大管理論叢,15(2),123-141。
    連結:
  96. 陳曉蓉(2011)。獨立董監制度、多重利害關係人治理與公司績效:以臺灣上市公司為例。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3(2),175-224。
    連結:
  97. 陳鴻崑、黃俊傑、王衍智(2011)。公司購回庫藏股後之總和要素生產力。管理評論,30(2),1-20。
    連結:
  98. 傅小芃、陳昇鴻(2014)。臺灣股市投資人情緒對營收宣告後效果之影響。中山管理評論,22(1),115-156。
    連結:
  99. 曾仁清、林哲彥、賴奕豪(2012)。金融危機期間主要外匯期貨之避險。財務金融學刊,20(3),33-48。
    連結:
  100. 曾玉琦、吳清在(2009)。兩稅合一制度對企業資本結構影響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7(2),419-452。
    連結:
  101. 游智賢、姚瑜忠(2000)。臺灣共同基金操作策略之研究。財務金融學刊,8(2),49-76。
    連結:
  102. 游智賢、曾婉禎(2003)。共同基金之外溢與排擠效果。財務金融學刊,11(2),99-123。
    連結:
  103. 黃一祥、王元章、何加政、許嘉惠(2003)。臺灣股市系統性風險之估計及橫斷面預測報酬之分析。財務金融學刊,11(3),1-33。
    連結:
  104. 黃介良、湯美玲(2007)。基金經理公司之資產管理能力對基金績效之影響。財務金融學刊,15(4),37-80。
    連結:
  105. 黃玉娟、林明白(2003)。買賣單不平衡、價差和報酬之探討:以臺指期貨在臺灣期貨交易所及新加坡交易所為例。財務金融學刊,11(2),71-98。
    連結:
  106. 黃旭輝(2010)。獨立董事對中國大陸投資宣告效果的影響。中山管理評論,18(1),177-209。
    連結:
  107. 黃金生、游清芳、徐鼎欣(2014)。為何高股利率等於高報酬率─以大中華市場為例。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6(2),151-178。
    連結:
  108. 楊淑玲、陳獻儀、游智賢(2006)。交易強度、機構持股與機構投資人之交易行為。財務金融學刊,14(2),41-72。
    連結:
  109. 楊朝旭(2004)。產品市場競爭可否降低公司內部治理機制不佳所導致的代理成本?。管理學報,21(2),153-173。
    連結:
  110. 楊維如、高振維、李春安(2014)。公司股權籌資之績效:以臺灣的私募與公開增資為例。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6(1),67-111。
    連結:
  111. 楊聲勇、董澍琦、郭憲章、徐偉軒(2009)。外匯衍生性商品使用與企業匯率風險暴露:以臺灣企業爲例。臺大管理論叢,20(1),157-188。
    連結:
  112. 葉銀華、陳韋均(2001)。市場區隔與股票異常報酬之研究─中國大陸A、B 股市場。財務金融學刊,9(2),39-65。
    連結:
  113. 詹家昌、莊文議、游志成(2007)。市場不完美對投資與現金流量敏感度影響之研究。管理評論,26(3),1-23。
    連結:
  114. 詹家昌、陳家偉(2014)。董事責任險與過度投資行為之相關性研究。財務金融學刊,22(1),61-80。
    連結:
  115. 詹場、胡星陽、呂朝元、徐崇閔(2011)。市場狀態與投資人對盈餘訊息之反應。經濟論文叢刊,39(4),463-510。
    連結:
  116. 廖咸興、廖孟容、陳宗岡(2008)。支付不能風險對股票報酬率的影響。財務金融學刊,16(2),101-125。
    連結:
  117. 廖益興、楊清溪(2007)。公司治理機制與財務報表品質之關聯性研究。財務金融學刊,15(3),67-112。
    連結:
  118. 劉永欽(2014)。企業的銀行關係與資訊揭露政策之關聯性。管理學報,31(2),135-155。
    連結:
  119. 劉任昌、邱志忠、楊朝成(2014)。臺灣企業之發放政策:現金股利、股票購回與現金減資。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6(3),47-96。
    連結:
  120. 劉志諒、賴淑妙(2009)。衍生性金融商品之使用對盈餘屬性及盈餘資訊性之影響。管理評論,28(2),77-100。
    連結:
  121. 劉啟群、陳妮雲(2010)。買回庫藏股實際執行率宣告市場反應之研究。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2(1),139-176。
    連結:
  122. 蔡宏洲、陳欣得(2002)。美式賣權二項模式之新計算法。財務金融學刊,10(2),63-78。
    連結:
  123. 蔡怡純、陳明吉、馬黛(2007)。股票購回影響因素之理論與實證:資訊不對稱觀點分析。中山管理評論,15(1),175-195。
    連結:
  124. 蔡怡純、陳明吉、張光亮(2011)。臺灣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具有防禦性嗎?。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3(3),199-223。
    連結:
  125. 蔡垂君、李存修(2004)。近月臺股期貨在交易、非交易、以及跨越交易與非交易期間之訊息傳遞實證─價格發現與價格波動率內涵。財務金融學刊,12(1),53-80。
    連結:
  126. 蔡湘萍、張元晨、賴冠宇(2009)。所有權、政府監理與銀行多角化績效。財務金融學刊,17(4),1-30。
    連結:
  127. 鄭揚耀、王元章、王育偉(2010)。公司治理機制可以降低非法內線交易嗎?。財務金融學刊,18(1),55-90。
    連結:
  128. 鄧家珍、劉維琪(2011)。經理人過度自信對公司融資順位的影響─以臺灣電子公司為例。財務金融學刊,19(4),89-118。
    連結:
  129. 蕭朝興、尤靜華、李家華(2013)。臺灣股市機構投資人之交易策略和股票報酬。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5(2),55-95。
    連結:
  130. 賴秀卿、李宏志、何威德(2014)。私募股權與公司經營績效:應募人類型與私募溢折價之影響。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6(4),39-82。
    連結:
  131. 薛立言、陳獻儀(2004)。重複發行認購權證之資訊內涵。財務金融學刊,12(3),77-105。
    連結:
  132. 謝文良(2002)。價格發現、資訊傳遞、與市場整合─臺股期貨市場之研究。財務金融學刊,10(3),1-31。
    連結:
  133. 謝承熹(2002)。隨機利率下歐式遠期生效選擇權之評價與避險。財務金融學刊,10(1),1-22。
    連結:
  134. 魏慧珊(2011)。公司治理與高階主管股票選擇權對股利支付之影響。財務金融學刊,19(3),1-40。
    連結:
  135. 顧廣平(2005)。單因子、三因子或四因子模式?。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7(2),101-146。
    連結:
  136. Barraquand, J.,Martineau, D.(1995).Numerical valuation of high dimensional multivariate American securities.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30(3),383-405.
  137. Chen, N. F.,Roll, R.,Ross, S. A.(1986).Economicforces and the stock market.The Journal of Business,59(3),383-403.
  138. Chen, S. N.、Subramanian, N.(1993)。The determinants of shifts in investments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risky assets: With inflation and exchange risk。Journal of Financial Studies,1(1),53-78。
  139. Daniel, K.,Titman, S.(1997).Evidenc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 sectional variation in stock returns.The Journal of Finance,52(1),1-33.
  140. Fama, E. F.,French, K. R.(1993).Common risk factors in the returns on stocks and bond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3(1),3-56.
  141. Fama, E. F.,French, K. R.(1992).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The Journal of Finance,47(2),427-465.
  142. He, J.,Liu, C. Y.(1993).Random walks and predictability in foreign exchange rates.Journal of Financial Studies,1(1),79-92.
  143. Hull, J.,White, A.(1993).One-factor interest-rate models and the valuation of interest-rate derivative securities.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8(2),235-254.
  144. Kulatilaka, N.、Wang, G. Y.(1996)。Real option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Journal of Financial Studies,4(2),1-19。
  145. Lang, L. H. P.、Litzenberger, R. H.、Madrigal, V.(1993)。A competitive theory of trading volume with heterogeneous beliefs。Journal of Financial Studies,1(1),1-28。
  146. Merton, R. C.(1976).Option pricing when underlying stock returns are discontinuou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1-2),125-144.
  147. Raymar, S. B.,Zwecher, M. J.(1997).A monte carlo valuation of American call options on the maximum of several stocks.Journal of Derivatives,5(1),7-24.
  148. 方文碩、張倉耀、葉志權(2007)。變動相關雙變量GARCH-M 模型股票市場匯率貶值效果。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9(3),87-116。
  149. 王元章(2001)。內部人持股比例,投資績效與市場效率性─臺灣股市之實證研究。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2(4),51-77。
  150. 王元章、楊淑玲、陳獻儀(2008)。公司組織結構資訊內涵與新上市(櫃)期初報酬。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0(1),141-189。
  151. 王健安(2004)。危機銀行(公司)事件對其借貸住來公司(銀行)股價的影響。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6(1),123-164。
  152. 王凱立、郭一棟、李昀薇(2008)。基差變動與臺股日內動態資訊傳遞行為之研究。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0(3),141-178。
  153. 朱盈臻、賴弘能(2006)。臺灣股市系統性風險之估計與檢定。財務金融學刊,14(4),29-57。
  154. 余尚武(1997)。股價指數期貨之價格發現與領先效果之研究─Nikkei 225 指數之實證。證券市場發展季刊,9(3),29-62。
  155. 吳安妮(1992)。臺灣企業併購動機之實證研究。管理評論,11,1-27。
  156. 李存修、林岳賢(1999)。重設選擇權之評價與避險操作。財務金融學刊,7(2),113-150。
  157. 李怡宗、劉玉珍、王錦瑩、陳薇如、賴文弘(2009)。限價委託簿資訊透明度與市場品質。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1(1),51-86。
  158. 李春安(1999)。後見之明心理與股市反應不足、過度反應理論。財務金融學刊,7(1),17-58。
  159. 李春安、吳欽衫、葉麗玉(2003)。所有權結構與公司非法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臺灣股票上市公司為例。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4(4),75-137。
  160. 李春安、劉維琪(2005)。監督、首次公開上市釋股策略與價格低估現象之研究。管理學報,22(1),63-84。
  161. 李紀珠(1995)。臺灣股票市場持股行為之實證研究─民國七十五年至七十九年。財務金融學刊,2(2),1-27。
  162. 李桐豪(1997)。臺灣股票市場投資家數與可分散風險關係之分析。證券市場發展季刊,9(3),63-89。
  163. 沈中華、王儷容(1994)。咖啡期貨市場效率性檢定。財務金融學刊,2(1),17-31。
  164. 周行一、陳錦村、陳坤宏(1996)。家族企業、聯屬持股與公司價值之研究。財務金融學刊,4(1),115-139。
  165. 周賓凰、池祥萱、周冠男、龔怡霖(2002)。行為財務學:文獻回顧與展望。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4(2),1-47。
  166. 周賓凰、吳壽山(1998)。漲跌幅限制之再探討。財務金融學刊,6(2),19-48。
  167. 周賓凰、劉怡芬(2000)。臺灣股市橫斷面報酬解釋因子:特徵、單因子、或多因子?。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2(1),1-32。
  168. 周賓凰、劉貽芳、林惠雪(1998)。五種臺股指數績效與均異效率性之評估。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0(4),1-26。
  169. 林文昌、賴怡洵(2004)。產險公司合併之選擇權評價模型與模擬。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6(2),1-42。
  170. 林丙輝、葉仕國(1998)。臺灣金融市場跳躍─擴散利率模型之實證研究。財務金融學刊,6(1),77-106。
  171. 林宜勉、潘昭儀(1998)。股利宣告內涵與Tobin's Q 理論。管理學報,15(4),587-621。
  172. 林哲鵬、郭慧玲、李麗秋、容珮蘭、蔡詩凡(1997)。臺灣宣告外資開放與股價之變動─產業別之觀察。證券市場發展季刊,9(2),59-81。
  173. 林恩從、呂雪花(1995)。從境外貨幣市場之整合論臺灣金融國際化、自由化之進展。財務金融學刊,3(1),1-19。
  174. 林恩從、謝俊德(1997)。境外貨幣市場之整合與新加坡模式之啟示。財務金融學刊,4(4),1-27。
  175. 林純瓊(1994)。股權結構、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Jensen、Meckling 與Fama 理論之驗證。財務金融學刊,1(2),1-20。
  176. 林象山(1995)。承銷商信譽對新上市股票之影響。財務金融學刊,3(1),119-143。
  177. 林象山、霍熾榮、何聖芬(1997)。承銷商與新上市公司關係之研究。證券市場發展季刊,9(4),1-22。
  178. 林霖、楊聲勇、董澍琦、林芸誼(2008)。盈餘管理和併購支付方式對主併公司績效之影響。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0(3),103-140。
  179. 姚海青、杜化宇、陳勝源(1999)。我國股票市場融資比率與融券保證金成數調整對股價波動性影響之研究。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1(2),129-154。
  180. 胡星陽(1998)。流動性對臺灣股票報酬率的影響。財務金融學刊,5(4),1-19。
  181. 倪豐裕、游志偉、吳欽杉(1995)。企業融資宣告與股價關係之實證研究─以臺灣股票上市公司為例。中山管理評論,3(2),41-62。
  182. 徐守德(1994)。股利預測方法之比較。財務金融學刊,2(1),33-55。
  183. 徐守德、官顯庭、黃玉娟(1998)。臺股認購權證定價之研究。管理評論,17(2),45-69。
  184. 徐啟升、李淯靖(2008)。臺灣併購公司之股票長期績效分析。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0(2),41-74。
  185. 馬黛(1998)。公司使用金融工具避險的決定因素。財務金融學刊,6(2),49-63。
  186. 高蘭芬、陳安琳(2004)。臺灣新上市股票存在承銷商安定操作行為嗎?─安定操作之直接衡量。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6(1),53-96。
  187. 張宮熊、吳欽杉、林財源(1998)。臺灣股票市場類股間資訊傳遞結構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6(2),441-458。
  188. 張紹基、黃薏萍(2001)。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公司風險管理上的使用情形─臺灣與其它國家之比較。中山管理評論,9(3),471-496。
  189. 張紹基、楊勝淵(2001)。臺灣企業購併實質效應之研究。管理學報,18(1),1-21。
  190. 張傳章、朱立信(1998)。美式向後看選擇權效率訂價及避險方法之研究。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0(2),63-91。
  191. 張傳章、周冠男、曹潔君(2002)。隨機利率經濟環境下外匯選擇權訂價之實證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0(4),591-622。
  192. 莊益源(2000)。路徑相關的兩因子利率模型。財務金融學刊,8(2),1-24。
  193. 莊鴻鳴、林淑瑜、徐守德、羅容恆(2010)。交易者看法分歧有助於提升臺灣期指市場成交量?。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2(2),27-53。
  194. 許光華、林秉瑋(2005)。散戶投資人處分效果之研究─考量公司市場價值下之實證結果。管理學報,22(1),85-107。
  195. 許光華、陳文華、黃嘉慧(2004)。臺灣股票市場過度自信假說之實證。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6(2),115-152。
  196. 許培基、陳軒基、黃淑貞(2005)。基金經理人為何出現群集行為?。管理評論,24(4),57-81。
  197. 郭照榮(1998)。倫敦、新加坡與臺北三境外貨幣市場整合程度之實證分析─兼論對臺灣金融主管當局之政策建議。中山管理評論,6(4),1171-1194。
  198. 陳安琳、李文智、林宗源(1999)。新上市公司股票之發行折價─代理成本與公司控制之研究。財務金融學刊,6(3),1-23。
  199. 陳安琳、洪嘉苓、李文智(2001)。共同基金經理團隊屬性與基金績效之研究。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3(3),1-27。
  200. 陳安琳、陳振遠、王恕(2002)。影響臺灣新上市公司股票安定操作之因素。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4(1),111-137。
  201. 陳俊合、羅國華、王馨晨(2009)。內部人認購、公司治理結構與私募股權折價。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1(2),119-150。
  202. 陳振遠、吳香蘭(2002)。臺灣上市公司庫藏股購回宣告資訊內涵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0(1),127-154。
  203. 陳軒基、葉秀娟、陳右超(2003)。承銷制度與折價幅度: 臺灣初次上市櫃股票之實證分析(1980-2000)。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4(4),175-198。
  204. 陳隆麒、郭敏華、菅瑞昌(1997)。發行可轉換公司債與現金增資之比較探討。證券市場發展季刊,9(1),31-61。
  205. 陳隆麒、闕河士、黃國誠、黃旭輝(1996)。公司上市後首次支付股利對股東財富影響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4(1),135-152。
  206. 陳業寧、邱顯比、洪雲萍(2005)。獨立董事與公司治理:政府應該要求所有上市上櫃公司聘任獨立董事嗎?。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6(4),1-35。
  207. 陳溢茂(1997)。停板限制與流動性五分鐘盤中資料分析。財務金融學刊,4(3),45-65。
  208. 陳聖賢、蔡湘萍、張元晨(2007)。財務領域前瞻性及跨領域研究議題分析。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8(4),1-15。
  209. 陳嘉惠、劉玉珍、林炯垚(2003)。公開市場股票購回影響因素分析。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5(3),27-61。
  210. 陳錦村、王弓(1995)。新銀行之開放設立對金融機構經營績效之衝擊。財務金融學刊,3(1),49-67。
  211. 游智賢、賴育志(1999)。外資資訊領先地位之探討。財務金融學刊,7(3),1-26。
  212. 黃一祥(2009)。系統性風險之估計及對橫斷面股票報酬之解釋能力─投資組合重構頻率之影響。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1(3),107-141。
  213. 黃仁甫、劉玉珍(1995)。臺灣股市交易資訊不對稱之實證研究─VAR 模型之應用。財務金融學刊,3(1),95-117。
  214. 黃玉麗、沈中華(2009)。盈餘管理對銀行債務資金成本之影響─信用評等觀點。管理學報,26(6),599-623。
  215. 黃柏凱、張元晨、臧大年(2004)。影響股價指數期貨定價誤差因素之研究─以臺股期貨為例。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6(2),81-114。
  216. 黃達業、歐進士、吳坤明(1997)。開放新銀行對我國銀行規模經濟影響之實證研究。中山管理評論,5(3),639-655。
  217. 楊朝成(1995)。選擇不同外部融資決策之公司其股票報酬與基本面因素關係之探討。財務金融學刊,2(2),99-134。
  218. 楊踐為(1997)。銀行承兌匯票初級市場星期效應GARCH 之模型檢定。財務金融學刊,4(3),1-11。
  219. 葉銀華(1999)。摩根史坦利事件對股票異常報酬影響之研究。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1(2),29-65。
  220. 葉銀華、魯慧中、高樹嘉(1999)。敵意接管反接管策略與權益代理成本間理論關係之探討。財務金融學刊,6(3),69-98。
  221. 董夢雲、俞明德、張傳章、張森林(2002)。在CIR 利率期限結構與隨機波動變性下外匯選擇權之訂價模型。管理學報,19(4),707-735。
  222. 詹家昌、賴弘程(2003)。結合技術指標與市場狀態對共同基金操作策略之研究。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5(1),41-76。
  223. 廖四郎、徐守德、王銘杰(1997)。臺灣遠期美元外匯市場風險溢酬之研究。財務金融學刊,5(2),27-43。
  224. 廖四郎、陳坤銘、鄭宗松(2003)。最適投資決策與產品生命週期─實質選擇權分析法。中山管理評論,11(3),571-596。
  225. 廖益興(2010)。董事會組成、股權結構與年報資訊揭露水準。臺大管理論叢,20(2),209-249。
  226. 劉永欽(2009)。股票購回宣告後股價是否過度反應?過度自信與自我歸因偏誤的觀點。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0(4),39-86。
  227. 劉亞秋、潘明勳、邱忠榮(1994)。太平洋盆地九國外匯匯率隨機走勢行為之檢定。財務金融學刊,2(1),1-16。
  228. 劉宗欣、賴美穎(2002)。開放外資與股市對總體經濟訊息的效率性。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4(1),77-110。
  229. 劉景中(2008)。銀行集中度與臺灣銀行業的獲利性及風險。經濟論文叢刊,36(3),327-355。
  230. 劉維琪、吳欽杉、劉玉珍(1990)。股市投資人投單策略形成之模擬研究。管理評論,9,139-154。
  231. 劉德明(1994)。論外匯選擇權之訂價:Black-Scholes 修正模型與 Merton 修正模式之比較分析。財務金融學刊,2(1),75-104。
  232. 蔡柳卿、楊朝旭(2007)。公司買回股票與盈餘資訊傳遞之關聯性:臺灣經驗之觀察。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9(2),41-78。
  233. 盧秋玲、游雅芳(1999)。銀行股票報酬與不動產市場之探討。財務金融學刊,7(2),29-62。
  234. 霍熾榮、李正福、鄭治明(1996)。比較估計隨機貝它係數的方法之研究。財務金融學刊,4(2),61-88。
  235. 薛立言、陳獻儀(2003)。漲跌幅限制變化對投資人預期之影響。臺大管理論叢,14(2),179-196。
  236. 韓千山、陳其美(2000)。大股東訊息優勢與下單策略。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2(1),33-69。
  237. 聶建中、林正寶、鄭志宏(2001)。匯率不確定性與臺灣出口導向企業盈餘之動態關係研。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2(4),79-112。
  238. 顏錫銘、楊維君(1994)。臺灣企業海內外購併支付方式與財務特質關係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2(3),14-44。
  239. 顧廣平(2003)。臺灣新上市股票短期與長期績效之再探討。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5(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