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義務教育階段之弱勢學生的補救教育之調查研究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f Remedial Education for the Disadvantaged Student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DOI

10.29882/JTNUE.200104.0003

作者

洪儷瑜(Li-Yu Hung)

关键词

文化殊異 ; 原住民 ; 家庭不利 ; 補救教育 ; 弱勢學生 ; aboriginal ; cultural disadvantage ; disadvantaged students ; family disadvantage ; remedial education

期刊名称

師大學報:教育類

卷期/出版年月

46卷1期(2001 / 04 / 01)

页次

45 - 6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基於教育機會均等和及早介入的理念,本研究以教師的觀點探討弱勢學生在學校的適應困難與各項補救教育的經驗,弱勢學生指環境不利因素所致的弱勢,包括單親、隔代教養、貧戶、沒有戶籍、僑生、原住民、駐外返國、大陸來台、父母之一為外國人、受虐兒等十類。依據適應困難的相似度大致可分家庭環境不利、文化殊異、原住民等三類弱勢學生,這三類的適應困難型有所不同,反映其不同的補救教育之需求。行政推動的補救教育方案的普及率低於教師採用的補救策略,廣被推動的補救方案實施比率不到兩成,包括課後補救、社團輔導、小團體輔導、學習困難資源班,而教師採用的策略卻多在五成到二成之間,給予學生鼓勵、設法讓學生接納、提供個別教學與輔導、刻意安排座位等。然而廣被運用的方案不一定成效較佳,有效的策略也不一定費力,給予鼓勵支持即為一例。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surveyed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disadvantaged students from 838 teachers taught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Three major categories of disadvantaged students were concluded from ten kinds of disadvantaged cases found in schools: family disadvantaged, cultural disadvantaged, and aboriginal stud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medial strategies in the class was more frequently reported by teachers than the school-wide implementation of remedial education programs. Remedial instruction after school, extracurricular club, and group counseling were the highest implemented programs in school-wide remedy, and encouraging students, helping students accepted by peers, individual help or tutoring, and intended arrangement of the seat in the class were highly used by teachers in the class. However, the frequent-used remedial program s or strategies were found not necessary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the most effective one is not necessary to be time- or effort- consuming. The recommendations of remedial education programs in Taiwan were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finding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2001)。雙語學生需求日增。自由時報
  2. (2001)。外籍新娘。自由時報
  3. Adelman, H. S.(1994).Learning disabilities: New direction for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Needlham Height, MA:Allyn & Bacon.
  4. Berk, L. E.(1996).Infan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Needha, Height, MA:Allyn & Bacon.
  5. DfEE(2000).Schools Plus: Building learning communities.DfEE.
  6. Hillary Clinton,呂麗容(1996).同村協力- 建造孩童的快樂家園,It takes a village..台北:遠流.
  7. Kaplan, P. S.(1998).The human odyssey: life-span development.Pacific Grove, CA:Brooks/ Cole.
  8. Mittler, P.(2000).Working toward inclusive education: Social contexts.London:David Fulton.
  9. Pilling, D.(1990).Escape from disadvantage.Hans, UK:Falmer Press.
  10. Silver, H., Silver, P.(1991).An educational war on poverty: American and British policy-making, 1960-1980.Cambridge, UK:Cambridge.
  11. UNESCO(1994).Salamanca Declaration.Paris:UNESCO.
  12.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13. 吳明清、沈珊珊、林新發、許勝雄、張煌熙(1997)。教育優先區計畫之檢討與規劃研究。
  14. 林義男(1973)。我國國中學生智能分配與學業成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15,1-117。
  15. 邱上真(2000)。普通班教師對於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16. 洪儷瑜(2001)。英國的融合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17. 洪儷瑜(1995)。學習礙者教育。台北:學富出版社。
  18. 張煌熙 Chang, George H.(1995)。為平等而設計:美國補償教育方案之經驗與啟示。初等教育學刊,4,111-122。
  19. 郭生玉(1995)。台北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
  20. 郭生玉(1973)。國中低成就學生之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15,451-534。
  21. 陳美芳(2000)。義務教育階段資優學生補救教育措施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309-325。
  22. 陳美珠、楊智雯、洪嘉璐(1999)。中美貧窮家庭兒童福利服務之比較。兒童福利論叢,3,36-79。
  23. 鈕文英 Niew, Wern-Ing、 任懷鳴 Jen, Huai-Ming(1999)。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蓋浙生 、 鄭淑玲 Cheng, Shue-Lin(1997)。如何落實補救教學。師說:中華民國全國教育會月刊,112,8-13。
  25. 劉湘川 Liu, Hsiang-Chuan(1997)。原住民國民教育之問題與對策。國教輔導,36(4),2-7。
被引用次数
  1. 蔡佩娟、湯維玲(2013)。一位國小校長推動攜手計畫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16(1),69-92。
  2. 曾品璇,江學瀅(2021)。藝術教育治療課程對弱勢青少年復原力影響之初探研究。藝術教育研究,42,35-78。
  3. 曾瓊禛、洪儷瑜(2016)。校本補救教學篩選決策歷程探討:以某一所國中國文科為例。中等教育,67(3),5-25。
  4. 龔心怡、李靜儀(2015)。影響國中經濟弱勢學生之學業表現與中輟傾向之因素:以「脈絡-自我-行動-結果」之動機發展自我系統模式為取向。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4),55-92。
  5. 許添明、林慧玲(2009)。偏遠地區公立國民中小學校績效獎金計畫之建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4),115-137。
  6. 黃儒傑(2018)。經濟弱勢學生目標設定、認知負荷與學習意志力之研究:以台北市與新北市國小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9(3),391-411。
  7. 黃彥融(201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我國身心障礙學生升大學甄試政策。特教論壇,16,46-61。
  8. 黃毅志、李佩嬛(2011)。原漢族群、家庭背景與高中職入學考試基測成績、教育分流:以臺東縣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1),193-226。
  9. 簡瑋成、謝名娟、林信志(2017)。弱勢學生閩南語學習態度、口說能力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3(1),63-90。
  10. 柯彥廷、吳明柱(2016)。宜蘭縣國中英語、數學適性與補救教學實驗計畫實施報導。中等教育,67(3),75-84。
  11. 李宜玫(2012)。數學低成就學習動機之類型與區別分析:中小學弱勢學生與一般學生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4),39-71。
  12. 林素微(2019)。中學生閱讀策略使用與數學素養的關聯及其意涵。測驗學刊,66(3),213-248。
  13. 劉修豪、林意雪(2012)。課後輔導教學的社會化之理解。教育與社會研究,25,1-32。
  14. 彭于萍、翁振益、林景琦(2016)。「愛迪生出發」公益學習活動之過程體驗及活動效益研究。博物館學季刊,30(4),31-53。
  15. 蘇船利(2009)。原住民學生的學業成績:文獻回顧與評論。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8,1-26。
  16. 汪筱芸,李文良(2018)。課堂時間長度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某國小三年級社會科為例。國立金門大學學報,8(1),59-84。
  17. 謝進昌,蔡明學,陳敏瑜(2019)。低成就學生之國語文成長軌跡分析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42,27-65。
  18. 薛雅芳、陳恒毅(2015)。以補救教學觀點探討提升國中學生英語能力之因應管理之道評估之研究。危機管理學刊,12(1),45-54。
  19. 葉盈君、曾大千、陳炫任(2014)。論教育政策之弱勢類別及其法制規範內涵。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6,73-96。
  20. 鄭立婷,洪振方,林煥祥(2020)。透過科學營探討弱勢學生之探究能力表現。科學教育學刊,28(3),197-221。
  21. (2005)。文化回應教學:因應文化差異學生的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國立編譯館館刊,33(4),30-41。
  22. (2009)。臺北市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的現況及其未來因應措施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8,77-94。
  23. (2012)。弱勢學生師生關係、社會支持及其學習任務價值之相關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3(2),1-26。
  24. (2012)。弱勢學生未來時間觀、學習自我效能及學習任務價值之研究。中正教育研究,11(1),1-44。
  25. (2013)。參與攜手計畫國小教師未來時間觀、任務價值及教學意志力之研究:以臺北市與新北市教師為例。教育學刊,40,137-175。
  26. (2015)。數位學伴補救教學學習成效評估模式之建構─學童學習動機整合觀點。教育研究學報,49(2),65-94。
  27. (2017)。弱勢兒童脫貧起飛的翅膀─課業輔導:以博幼基金會埔里中心為例。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1(1),11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