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简称,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对象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 。
ACI:
数据来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简称ACI
台湾最大的引用文献资料库,目前收录台湾与港澳地区所出版的人文学、社会学领域学术期刊之书目资料与参考文献,总期刊量超过690种,每年定期公布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Impact Factor)等指标给大众,并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术单位实用的计量与分析功能。
五年影响指数(5-Year 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五年所出版的文章在当年度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公式:(前五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次数)÷(前五年论文产出论文总篇数)
例如:A期刊2017年之五年影响指数
(A期刊2012-2016年发表论文在2017年的被引总次数)/(A期刊2012-201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什么是预刊文章?
为提供读者最前线之学术资讯,于期刊文献获同意刊登后、纸本印制完成前,率先于网路线上发表之文章即为预刊文章。预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页次及出版日期资讯,但可藉由DOI号识别。 DOI号是文献的数位身份证字号,不论预刊或正式出版皆不会改变,读者可点击DOI连结,或于DOI号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连结到文献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预刊文章?
请使用预刊文章的线上发表日期及DOI号来引用该篇文献。
引用范例(视不同引文格式规范可能有所差异):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称。 YYYY/MM/DD线上预先发表。
doi:DOI 号
Respect and Trust: A Cas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Pay Scal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黄雁祥(Yen-Hsiang Huang) ; 纪茂娇(Mao-Chiao Chi) ; 林子斌(Tzu-Bin Lin)
教育科学研究期刊 ; 67 卷 2 期 (2022 / 06 / 01) , P63 - 93
繁体中文 DOI: 10.6209/JORIES.202206_67(2).0003
人事制度 ; 英国 ; 高教待遇 ; personnel system ; United Kingdom ; higher education salary scale
- 洪瑞璇(2004)。高等教育行政体系里的性别视域─大学女性院长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0(4),79-113。https://doi.org/10.6910/BER.200412_(50-4).0004【Hung, J.-H. (2004). The administrative gender horizon in higher education: A study of female university deans.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0(4), 79-113. https://doi.org/10.6910/BER.200412_(50-4).0004】
连结: - 郑英杰、张珍玮(2021)。推来拉去之间?从「推拉理论」分析台湾人才流失与 因应之道:以留美博士为例。教育科学研究期刊,66(2),1-33。https://doi.org/10.6209/JORIES. 202106_66(2).0001【Jheng, Y.-J., & Chang, C.-W. (2021). Between “push” and “pull”? ─ An analysis of Taiwan’s “brain drain” and possible sol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sh-pull theory: The examples of Ph.D. Holders in the U.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Sciences, 66(2), 1-33. https://doi.org/10.6209/JORIES.202106_66(2).0001】
连结: - Ackers, L. (2005). Moving people and knowledge: Scientific mobil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43(5), 99-131. https://doi.org/10.1111/j.1468-2435.2005.00343.x
连结: - Beaverstock, J. V., & Hall, S. (2012). Competing for talent: Global mobility, immigration and the City of London’s labour market.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5(2), 271-288. https://doi.org/10.1093/cjres/rss005
连结: - Evans, G. R., & Packham, D. E. (2003). Ethical issues at the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face: A way forwar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9(1), 3-16. https://doi.org/10.1007/s11948-003-0015-z
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