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原漢族群、補習教育與學業成績關聯之研究-以臺東地區國中二年級生為例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n Relationship among the Aborigines and Hans, Cram Schooling an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Example of the Eighth Graders in Taitung

DOI

10.6151/CERQ.2009.1703.02

作者

林慧敏(Hui-Min Lin);黃毅志(Yih-Jyh Hwang)

关键词

原漢族群 ; 學科補習 ; 才藝補習 ; 學業成績 ; Aborigines and Hans ; academic cram schooling ; art cram schooling ; academic achievement

期刊名称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卷3期(2009 / 09 / 30)

页次

41 - 8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多元入學方案與九年一貫實施後,全國參與補習之學生增加許多。參與補習對學業成績真的有助益嗎?出身背景對參與補習又有多大影響?原漢學業成績不同,有多少可歸因於參與補習之不同?這都成為很值得探究的問題。本研究運用2005年「臺東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的國二學生與家長樣本調查資料,做路徑分析。研究發現顯示,臺東地區國中生的參與學科補習項數對學業成績有很大的正影響;才藝補習項數則對學業成績的影響不顯著;而出身背景對參與學科補習項數的影響相當大,這可歸因於臺東縣是臺灣地區社經地位最低、原住民比率最高的縣市,仍有許多出身背景不佳者,少有補習機會,如低社經背景、原住民學生,不同出身背景者,參與學科補習機會仍有許多差別。原住民平均成績低於漢人許多,約有三分之一可歸因於原住民參與學科補習較漢人少。

英文摘要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le entrance program and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students' participation of cram schooling has been largely increasing. Is it beneficial to participate in cram schooling to enhance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How does background influence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cram schooling? How does the difference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between aborigines and Hans result from the differ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cram schooling? Those questions are worthy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The data was adapted from ”Taitung Educational Panel Survey” which filled by eighth grade students and parents in 2005, and analyzed utilizing path analysis. Som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 First, academic cram schooling was greatly positively influenced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but art cram schooling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Second, students' background showed great impact on academic cram schooling due to the lowest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aboriginal population in Taitung among all counties in Taiwan. As a result, the opportunity of attending cram schooling was limited in those students who are disadvantageous background, such as low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and aboriginal students. Therefore,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erences for diverse background students attending academic cram schooling. Finally, the average academic score of Han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Aborigine, and that roughly one-third of the overall contributing factor could be assigned to the Aborigines' less opportunities of academic cram schooling compared to Han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麗雲、游錦雲(2005)。學童社經背景與暑期經驗對暑期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1(4),1-41。
    連結:
  2. 林大森、陳憶芬(2006)。臺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2(4),35-70。
    連結:
  3. 侯佩君、杜素豪、廖培珊、洪永泰、章英華(2007)。臺灣鄉鎮市區類型之研究:「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五期計畫之抽樣分層效果分析。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3,7-32。
    連結:
  4.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連結:
  5. 黃毅志、陳俊瑋(2008)。學科補習、成績表現與升學結果-以學測成績與上公立大學爲例。教育研究集刊,54(1),117-149。
    連結:
  6. 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1-33。
    連結:
  7. 駱明慶(2001)。教育成就的省籍與性別差異。經濟論文叢刊,29(2),117-152。
    連結:
  8. Blake, J.(1985).Number of siblings and education mobilit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0,84-94.
  9. Bourdieu, P.(1977).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culture.Beverly Hills, CA:Sage.
  10. Bourdieu, P.(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1. Burkam, D. T.,Ready, D.D.,Lee, V. E.,LoGerfo, L. F.(2004).Social-class differences in summer learning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first grade: Model specification and estimation.Sociology of Education,77,1-31.
  12. Coleman, J. S.(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95-120.
  13. De Graaf, P. M.(1986).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Sociology of Education,59,237-246.
  14. DiMaggio, P.(1982).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 The impact of status culture participation on the grades of U. S. High school student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7,189-201.
  15. DiMaggio, P.,Mohr, J.(1985).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marital selec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90,1231-1261.
  16. Dumais, S. A.(2002).Cultural capital, gender, and school success: The role of habitus.Sociology of Education,75,44-68.
  17. Kalmijn, M.(1994).Mother's occupational status and children's schooling.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9,257-275.
  18. Kalmijn, M.,Kraaykamp, G.(1996).Race,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ing: An analysis of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Sociology of Education,69,22-34.
  19. Katsillis, J.,Rubinson, R.(1990).Cultural capital,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educational reproduction: The case of Greec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5,270-279.
  20. Orr, A. J.(2003).Black-white differences in achievement: The importance of wealth.Sociology of Education,76,281-304.
  21. Robinson, R. V.,Gamier, M. A.(1985).Class reproduction among men and women in France: Reproduction theory on its home ground.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1(2),250-280.
  22. Sewell, W. H.,Hauser, R. M.(1975).Education, occupation, and earnings: Achievement in the early career.New York:Academic Press.
  23. Stevenson, D. L.,Baker, D. P.(1992).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7(6),1639.
  24. Wong, R.,Sin, K.(1998).Multidimensional influences of family environment in education: The case of socialist Czechoslovakia.Sociology of Education,71,1-22.
  25. 人口靜態統計:現住人口數
  26. 人口靜態統計:現住原住民人口數
  27. 王濟川、郭志剛(2004)。Logistic迴歸模型:方法與應用。臺北:五南。
  28. 江芳盛(2006)。國中學生課業補習效果之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7(1),131-148。
  29. 人力資源統計年報
  30. 臺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
  31. 九十一年臺灣原住民族統計年鑑
  32. 何福田(2005)。課後學習才是課業壓力的主因。師苑鐸聲,22(5),1-5。
  33.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績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做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34. 巫有鎰(2007)。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原、漢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1),29-67。
  35. 李敦義(2006)。補習有助於升學嗎?分析補習、多元入學與教育取得間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29(3),489-516。
  36. 洪建智(2007)。從人口變遷談原住民體育政策。淡江體育期刊,10,145-152。
  37.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5-139。
  38. 張善楠、黃毅志、洪泉湖主編、吳學燕主編(1999)。臺灣原住民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39. 陳怡靖(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40. 陳怡靖、陳密桃、黃毅志(2006)。臺灣地區高中多元入學與教育機會的關聯性之實證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9(3),433-459。
  41. 陳怡靖、鄭燿男(2000)。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臺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42. 陳建志(1998)。族群與家庭背景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模式―以臺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85-106。
  43. 陳順利(2001)。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爲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臺東縣關山區爲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4,67-98。
  44. 彭秉權(2006)。教改與社區教育產業化芻議: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國教學報,18,3-28。
  45. 黃毅志(1995)。臺灣地區教育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中國社會學刊,18,243-273。
  46. 黃毅志(2000)。教育研究中的學童自陳問卷信、效度分析。調查研究,5,5-32。
  47. 黃毅志、侯松茂、巫有鎰(2005)。臺東縣政府委託專題研究第三年成果報告臺東縣政府委託專題研究第三年成果報告,臺東: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48. 黃毅志、陳怡靖(2005)。臺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77-118。
  49. 謝小芩(1992)。性別與教育機會-以兩所北市國中爲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2),179-201。
  50. 簡明雄(2008)。談原住民樂舞教育發展現況。原教界,19,6-7。
被引用次数
  1. 白雲霞(2012)。補習與教學型態對數學低成就生之文字題表現的 影響。教育實踐與研究,25(2),1-34。
  2. 曾世杰,陳淑麗(2019)。國語文補救教學長期介入對低年級低成就學生的影響。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5(2),57-88。
  3. 陳必卿(2017)。臺東地區原住民家長對幼兒園數學學習情境之態度調查。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9,141-167。
  4. 陳建州(2010)。影響跨國婚姻子女學習成就之因素:父母「外籍身分」的效果。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1(2),61-89。
  5. 陳律盛(2011)。大學生的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研究。數據分析,6(1),1-20。
  6. 許添明、張良丞、吳新傑(2016)。國民中學適足教育經費:臺灣偏遠與非偏遠地區學校的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1(3),43-67。
  7. 黃毅志、陳俊瑋(2011)。重探學科補習的階層化與效益:Wisconsin模型的延伸。教育研究集刊,57(1),101-135。
  8. 黃毅志、陳順利(2015)。解除 Coleman 等人報告書的魔咒:學校中的班級因素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2),111-138。
  9. 黃毅志、李佩嬛(2011)。原漢族群、家庭背景與高中職入學考試基測成績、教育分流:以臺東縣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1),193-226。
  10. 賴秦瑩、郭俊巖、吳惠如、王德睦(2013)。臺灣原鄉弱勢教育與教育福利議題之初探:原住民校長的角度。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2),213-258。
  11. 林慧敏(2012)。造成原漢族群高中入學考試基測成績不同之影響機制:以臺東縣國三生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2),151-182。
  12. 林俊瑩(2016)。學科補習之動態變化對學習成就族群落差的影響:以屏東縣小學生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2(4),23-56。
  13. 劉乃綸,林秀真(2020)。父母教育期望、學科補習參與以及學業成就因果順序之貫時性分析:以「屏東縣教育長期資料庫(PELS)」做分析。育達科大學報,48,277-301。
  14. 劉若蘭、林大森(2012)。家中第一代大學生的就學經驗、學習成果與畢業流向:與非第一代相比。教育實踐與研究,25(2),97-130。
  15. 謝志龍(2013)。從兒子偏好與家庭資源探討手足結構對生育決策的影響。人口學刊,47,35-86。
  16. 張芳華(2013)。家長背景、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聯性:以北北宜三縣市國中學生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9(2),117-144。
  17. 張芳全(2011)。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自我抱負、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5(1),29-56。
  18. 張芳全(2017)。新移民語有助於學習表現嗎?。學校行政,109,21-42。
  19. 張芳全(2019)。班級脈絡、文化資本、學習動機、課後補習與英語學習成就之多層次分析。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50(1),1-24。
  20. 張芳全(2020)。國中生學習領域表現因素之研究。學校行政,128,90-119。
  21. 張芳全(2021)。高中生數學素養表現因素之分析:以自我教育期望與數學學習動機為中介變項。學校行政,134,23-58。
  22. 張芳全(2021)。國中生的家庭背景、家庭學習資源、學習動機、教育期望、自然學習成就對數學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52(2),1-30。
  23. 張芳全(2021)。國中生的家庭社經地位、英語學習動機對英語學習成就之成長軌跡分析。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52(1),1-27。
  24. 張芳全(2021)。國中生會考成績之相關因素探究:以澎湖縣為例。學校行政,133,203-230。
  25. 張芳全(2021)。臺灣八年級男女學生科學成就因素之研究-多層次模式分析。學校行政,136,1-34。
  26. 張芳全(2022)。澎湖縣九年級生家庭社經地位與數學學習成就的關聯探究-以數學學習動機為中介變項。學校行政,140,323-350。
  27. 張芳全(2023)。國中生放學後的活動時間與學習成就的關聯之研究。學校行政,143,1-24。
  28. 張芳全、張秀穗(2017)。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1(2),1-31。
  29. 鄭博文、廖錦文、俞錚蓉、江耀宗、石宜正(2016)。比較偏遠與一般地區學生數學表現之差異:傾向分數配對法的分析。科學教育學刊,24(S),537-560。
  30. (2009)。家長教育程度與科學成就之關係:文化資本、補習時間與學習興趣為中介的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39-76。
  31. (2011)。TEPS資料庫中學業成就與相關影響因素之縱貫性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4(3),119-154。
  32. (2011)。明星國中,是橋樑,還是彩虹?以臺東縣國二生檢證Coleman 的論點。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1),41-75。
  33. (2011)。學科補習、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與高中多元入學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5(2),87-111。
  34. (2012)。補習效益的再探討:以技職體系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3(1),1-32。
  35. (2012)。社經背景、學前教育對國小學業成就之短期與長期效果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3(2),27-61。
  36. (2013)。學校效能系統化階層模式再建構:並據以檢證導師工作滿意度和學生學業成績關聯性。教育政策論壇,16(1),139-177。
  37. (2014)。暑期學習對族群學習差距的影響:潛在成長曲線模型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7(4),103-134。
  38. (2015)。台灣國三生原漢族群與其他出身背景透過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財務資本對學業成就之影響。教育研究學報,49(1),29-54。
  39. (2015)。臺灣近20年(1994∼2014)教育研究的回顧和比較⎯⎯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之間關係的分析。比較教育,79,95-132。
  40. (2015)。學生家庭作業時間和家庭作業頻率與學習成就的關係:以TIMSS2007臺灣學生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38(4),1-33。
  41. (2016)。五歲免學費教育計畫對學前幼兒認知能力差距的影響評估。教育政策論壇,19(4),125-157。
  42. (2016)。重探臺東補習教育階層化與效益的特性。教育研究學報,50(2),27-46。
  43. (2017)。多元面向學習表現的族群落差─早期教育經驗的重要性。中正教育研究,16(1),77-122。
  44. (2017)。臺灣學生數學課後學習活動與數學學習成就的關係:TIMSS 2003年資料的分析。教育學刊,48,45-80。
  45. (2018)。從社會網絡觀點探討家長學校參與的測量。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8(1),41-89。
  46. (2018)。學生因素、國家發展與數學成就之多層次研究。教育政策論壇,21(3),101-142。
  47. (2020)。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多層次分析:以自我期望與主觀幸福感為調節變項。教育政策論壇,23(2),95-134。
  48. (2021)。國家發展、學校因素及學生因素對數學成就影響之多層次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1(1),1-48。
  49. (2022)。補習有用嗎?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英語補習時間成長軌跡對英語學習成就的影響。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2(2),47-91。
  50. (2022)。新住民與非新住民家庭學習環境資源的差異分析。教育政策論壇,25(4),1-36。
  51. (2024)。高中職普通生霸凌行為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9(1),165-206。
  52. (2024)。高中職身障生校園受凌之研究──與普通生做比較。教育心理學報,56(1),127-158。
  53. (2024)。國中生的家庭學習資源變化軌跡對學習成就的影響:數學學習動機變化軌跡為中介變項。學校行政,154,1-31。
  54. (2024)。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休閒活動時間與學習成績的關聯探究。學校行政,153,280-308。